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中国文明史 > 第三 道家和法家对儒家的批评(第1页)

第三 道家和法家对儒家的批评(第1页)

第三节道家和法家对儒家的批评

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列国争雄,在这样一个血腥的时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家与家之间争斗不已,人与人之间也进行着智慧与体力的较量。从传统文化中脱胎而来的儒者们,非但没有消沉沦落,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顽强地从事着维护和改造传统文化的学术理论工作,以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在夹缝中寻找发展的机遇。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虽然未能得到当权者的重用,但是,随着私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儒者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特别是经过与墨家、杨朱等学派的交锋,儒家学派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大的学术群体。他们拥有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根据时代发展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改变,特别是又从论辩对手那里吸取了有益的理论营养,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显学。史家称,孟子外出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35],荀子在齐国稷下“三为祭酒”、“最为老师”,这些都显示了儒者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

不过,变法改革、富国强兵、纵横兼并,这些仍然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的当务之急。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转变的非常时期,有两类人士对儒家的学说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和批判。一是对社会矛盾极为敏感因而追求超脱的道家之流,二是同样对社会矛盾深怀敏感但却积极投身于改革事业的法家之流。前者不满于儒家汲汲皇皇地为文化和社会发展寻找出路,认为这样的努力是南辕北辙,结果是徒劳的;后者不满于儒家对社会进步的保守态度,认为他们顽固守旧,不利于社会进步。两者在反对、限制,甚至消灭文化,使社会回复到浑朴自然的状态上达成一致,表现了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倾向。但是在理论上,两者却对文化的内在矛盾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分析,加深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矛盾性质的理解,贡献同样是巨大的。

一、道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老子》一书的许多内容反映了春秋末期周朝史官老聃的思想。例如,关于道德、朴实无华、柔弱胜刚强、虚静淳朴等的思考。但今天我们见到的《老子》,明显是经过长期锤炼形成的,有些内容又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现实相一致。

(一)关于仁义

战国中期,孟子重新倡导仁政,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诚”,相信历史的前进与道德的进步有一致的一面。现在,老子却揭露了另一种相反的现实,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6]

老子认为,大道废弛了,于是就有了仁义;智慧出来了,于是就有了大伪;六亲不和了,于是就有了孝慈;国家昏乱了,于是就有了忠臣。仁义、智慧、孝慈(礼)、忠臣(信),这恰恰是针对孟子的基本道德观念的。孟子以为这些都是源于人性善端的道德观念。老子却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好东西,只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德行败坏的产物,如此而已。那么,面对历史的这个矛盾,人们将何去何从呢?孟子主张努力建设仁义道德,老子却提出了相反的主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37]

放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些文明成果,回复淳朴、真诚、安宁的原始状态,这就是老子的回答。为此,老子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社会图画,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态度:国家虽然小,人民又少,虽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却不使用;让人民重视生命,这样就不会迁徙到远方。即使有船有车,也无处乘坐;即使有兵器有甲胄,也无处排列;让人民重新使用结绳而治的老办法。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好看,住哪儿都安适,风俗淳美快乐,相邻的国家一眼可以望到,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听清,人民到老到死也不相互往来。

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乌托邦,是人类自我反省的收获。小国寡民如能存在,当然会有这样宁静而安稳的生活。不过,老子也知道,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是不可能的。战国时代的士人,只能在无限的遐想和缅怀中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在现实面前,还是要做好“佐人主”、“莅天下”的工作,要为“侯王”、“取天下”、“治大国”、“以御今之有”所用。

(二)关于礼文

儒家倡导礼治,把礼作为仁的外在规范和表现。礼讲究名分,所以,儒家的礼学又是一种名学。孔子就主张“正名”,坚持要用“名”(即礼)来端正淆乱的等级关系。孟子和荀子也都讲究礼,荀子更从性恶论的角度强调礼的重要性。礼和名,又都叫作“文”。它既是一种文饰,即人性的一种外在规范,所以强调等级和差别。它还是一种教育,即文化,使人向文的方向转化,变成自觉遵守礼的规范的人。文化作为人的外在表现,本应以性为根据,可是,一旦形成自己的形态,文化就具有了某种独立性,就要走向性的反面,就要从真走向伪。老子深深怵惕于这个危险,所以下大气力对儒家的礼教和文化观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老子对儒家礼文的批判是通过对名的论述来体现的。在老子那里,名即语言文字,既可指人的言语,又可做事物的名称、社会的等级名分,甚至所有权。老子认为,一旦有了名,就一定要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个限度,就可避免危险。因为道就是这样的,它成功做成事情,但却从不占有;它给万物带来温暖,却从不以主人自居。当政者也要像道一样,实行无为的政治、不言的教导,使人民心胸恬淡,腹胃充实,目标现实,身体强健。

庄子,名周,蒙(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蒙县一说属宋国,一说属魏国。庄子出生于梁惠王、齐宣王时,与孟子大约同时。曾担任蒙县管理漆园(在今涡河北岸)的小吏,著书10余万言。其中有《渔父》、《盗跖》、《胠箧》、《亢桑子》(《庚桑楚》)等篇。史家称他善于写作,以攻击儒墨,哪怕是当世最有名的学者也不能逃脱他的批评,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王公大人不能得到他的辅佐。据说楚王听说庄子有才能,派人带着厚礼来聘请他,答应给他相位。庄子笑着对楚使说:“千金,这是重利啊,卿相,这是尊位啊,可是您没有见过郊祭时用作牺牲的牛吗?饲养了好几年,还披上彩色的丝织品,把它送入太庙,当此时刻,它想成为一头牛,还来得及吗?先生快请回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嬉戏,以求快乐,也不想被诸侯的国家所束缚。我的愿望是:终身不当官,只要使我的志趣得到满足和快乐!”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以个人的自足和自在为人生理想,与声称要把社会关系保持在礼的规范内的儒家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在本节中更令我们关心的是,他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究竟怎样促进了对文化内在矛盾的反省。

今本《庄子》中有《马蹄》、《胠箧》、《骈拇》、《在宥》、《天地》、《天运》、《盗跖》、《缮性》诸篇,描绘了一个遥远的“至德之世”。在所谓“至德之世”里,人们无知无欲,淳朴天然,与外界混沌未分。后来,人类越来越讲求智慧和知识,乃至出现了圣人,他们提倡仁义礼乐,这样便毁坏了自然的纯真。三代以下,天下大乱。这就是后人所谓的文明史。在庄子看来,以文明成果的增长为代表的历史进步,正是以道德衰退为代价的历史倒退,这是多么尖锐的矛盾!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不在上天,也不在其他神祇,而恰恰在于人们自己,在于人类的智慧和知识,这是人类自身难以索解的矛盾。

庄子的“至德之世”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是接近的,而且庄子也和老子一样,是从“至德之世”的角度批判儒家仁礼学说的。不同的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还有“舟楫车辆”和“兵器甲胄”之类文明成果。而庄子的“至德之世”却是山上没有道路,水泽没有舟梁的,人类尚“与禽兽杂居,与万物并处”,没有一丝文明的痕迹,只是后来出现了宣扬仁义礼乐的圣人,才破坏了这种原始的淳朴。比较起来,庄子的见解更富历史感,表现了更加激烈的反对文明、反对儒家仁义礼乐的态度。不过,对于圣人是怎样产生的,庄子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庄子·应帝王》还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肩吾去见狂接舆,狂接舆问:“日中始这人和你谈了些什么呢?”肩吾答道:“他和我谈了些做君主的道理,说做国君的应当自己制定法度,如仁义礼乐等;有了这法度,一般人民自然会受到感化,而纳入礼的轨道。”狂接舆听了,感到不高兴,便说:“这样做对于人民反而是不好的,有伤于他们的自得之性。”

按庄子的理解,不制定法度,听任人民与禽兽居处、和万物并存,不知道君子小人的区别,这样反倒是正确的行为。这仍是从“至德之世”的角度看待礼乐文明的思想。

庄子还认为,贵贱是由社会制度支配的,不是由个人决定的。他又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据说伯夷是殉仁义而死,被称作君子,盗跖是殉货利而死,被称作小人。可事实上,不论伯夷的殉仁义,还是盗跖的殉货利,都是“残生损性”的,两人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两样,那又何必分为君子小人呢?

可见,所谓君子小人,所谓仁义货利,其实是受了社会制度的支配造成的。因此,庄子反对这样的社会制度。

庄子说过:“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38]前两句的意思是说:人世间称作君子的,是那些拘于礼法的,可从上天看来,拘于礼法却是束缚和损坏天性的;束缚天性就是对自然本性的戕害,既然是对自然天性的戕害,那就不能从人世间的观点来称之为君子,而只能说这是小人。后两句的意思是:有不为世俗之礼,又不知死生先后,却怡然自得的,这样的人本是上天希望的君子,可是从人世间的见解来说,不能对现实有所作为,又不守礼法,因而只能说是小人,怎能说是君子呢?

对此,庄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残生损性”的礼法,这种分别君子小人的社会制度,究竟是谁造作出来的呢?当然是所谓的圣人了。就是仲尼、曾参和史鲉这班儒家的圣人了。他们用心于仁义,致力于礼乐,迷惑人民,使人局促,不能像天地万物那样怡然自得地生活。于是,他终于发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9]的呐喊,宣称,圣人造作的一切有损本性的物质文明,都应予以摧毁。

总之,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和礼乐,这与他们的基本问题相关。老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40]名利和人本身哪个更值得珍视?得与失,哪个更有害呢?从“长生久视”的观念看来,老子自然是主张身体比名利更重要,得与失哪个更有害,这要看哪个对人身更有害。庄子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当然也是道,即自然的天性或曰天然的性情,他所追求的“无待”境界,他所赞颂的“真人”、“至人”、“神人”,都是拥有这样的道德修养的个体,即保持自然天性或天然性情的人。这样的人,不论是隐居山林,还是身处俗间,都会是一个在本性上认真与执着、在俗务上淡泊与豁达的个体。

二、法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三晋法家倡导激进的社会变革,李悝的情况史料缺失,不好详说。商鞅变法曾遭到甘龙、杜挚等人的批评和阻挠,变法过程中,儒者赵良以《书》之所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对商鞅的所作所为狂加诅咒,商鞅不为所动。《史记·商君列传》和《商君书·更法》都有记载,已见前文所述。

韩非有言:“商君教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41]可见,焚毁儒家奉为经典的古代文献在商鞅时代就曾经实行过。商鞅为什么对《诗》、《书》采取如此严厉而过激的禁绝措施呢?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尊崇《诗》、《书》,鼓励人们从事知识传授活动,就会打击农民从事耕作和战士投身行伍的积极性,妨碍农战政策的落实。《商君书·农战》:“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商君书·农战》还指出,现在都城中人民都说:“农战可以避免,还可以取得官爵。”因此才干杰出的人物都要改业,努力去学习《诗》、《书》,追逐国外势力,上可以取得荣誉,下而可以追求官爵。渺小的人物就经营商业,搞手工业,都是为了避免农战。有了这些情况,国家就危险了,人民受到这样的教育,国土必定被敌人侵占。把尊崇《诗》、《书》说成是导致国家危亡的罪魁祸首,除了彻底绝灭,还能采用什么手段呢?

《商君书》对“六虱”的批判更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商君书·靳令》:“无六虱必强”、“有六虱必弱”;“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什么是“六虱”?为什么它们有如此大的魔力呢?《商君书》指出:“六种虱子:是礼和乐;是《诗》和《书》;是善良和孝悌;是诚信和贞廉;是仁和义;是非兵和羞战。国中有这十二项,国君就没法使人们从事农战,国家必穷以至于削弱。从事这十二项的人成群,这叫作国君的政治战不胜群臣,官吏的政治战不胜人民。这叫作六种虱子战胜了政治。这十二项扎下了根,国家必然被削弱。兴旺的国家去除这十二项,所以国力强大,天下各国都不敢侵犯。”[42]《去强》、《农战》两篇也有类似表述。[43]礼乐、《诗》、《书》、善良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这些都是孟子倡导的东西,《商君书》把它们比喻为6种虱子,表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厌恶至极,必欲去之而后快。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态度,所以才会提出“以言去言”的口号,才会主张“壹教”,直至采取“燔诗书而明法令”[44]的过激行动。

战国末年,韩非继承商鞅的许多见解,对儒家思想展开更有理论意义的批判。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