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古代文明分布图 > 第二 孔子与人的发现(第3页)

第二 孔子与人的发现(第3页)

孔子还发明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3]

当然,除了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孔子创办私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在社会发展方面。他提出了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命题。一个叫作“有教无类”——他的教育不管出自哪个宗族、哪个阶层,都可以实施。他办学没有固定的学费,哪怕只交一束干肉,也可以来学,这使“有教无类”从一句口号,变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所以他的学生来自各国,除了像颜回(字渊)、冉求(字子有)、冉耕(字伯牛)、曾参(字子舆)、有若(字子有)等为鲁国人以外,言偃(字子游)是吴国人,端木赐(字子贡)、卜商(字子夏)是卫国人,公孙龙(字子石)是楚国人,秦祖(字子南)是秦国人,叔仲会(字子期)是晋国人,公冶长(字子长)、樊须(字子迟)是齐国人,司马耕(字子牛)是宋国人,颛孙师(字子张)是陈国人。这些学生也来自不同阶层,其中有贵族出身的,如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有平民出身的,如子贡是商人,子路乃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之野人,颜回居住陋巷,为市井贫民;甚至还有出身仆役贱人家庭的,如冉雍(字仲弓)。在孔子的“学校”里,他们受到了一视同仁的对待,贱人家庭出身的冉雍不但可以学习优秀典雅的传统文化,还因德行和才干出众而被孔子称为“有人君之度”而以治理国家相期许。总之,孔子在办学中,真正做到了不分宗族、不分阶层,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教育权平等。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有着划时代的重大社会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另一个叫作“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24]——学而从容,可以做官,做官从容,可以为学。孔子不但倡导这个原则,还躬行实践。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从政和为学是交叉进行的,而且在两个领域中都有了不起的作为。他的弟子中有学习后再去做官的。例如,冉求任季氏宰;子路为孔门政事的代表,曾任卫国的蒲大夫(宰);宰我任临淄大夫;子贡相卫,曾出使各国不辱使命,有游侠之风;言偃任武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宰;等等。而几乎所有从政的学生都是出入于官府和师门之间,边做官边学习的。孔子师徒以实际行动,打通了学习文化知识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壁垒,为新型的教育和公共管理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以上两条,表现了全新的时代精神,开启了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社会平等的伟大变革,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理想。

七、恭谨为人

孔子在做人上是当时的楷模,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可以学习和仿效之处,我们不妨略撷几片。

在言语方面,孔子极为严谨。孔子面对父兄宗族所在的乡党,温良恭敬似不能言说;在宗庙和朝廷上,言而明辨,但谨慎而不放肆。上朝时,孔子与上大夫言,容貌中正;与下大夫言,容貌和悦。

《论语》中有许多条语录,表达了孔子在这方面的思考: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学而》)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宪问》)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孔子所以言语谨慎,是因为他看到了言语带来的无尽烦恼,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25];“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孔子是历史上少有的对言语的社会意义进行深入思考的大思想家之一,他的见解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在公共生活里,孔子对待上级恭敬、谨慎、勤勉。孔子入公门,必鞠躬;趋进,必恭敬;君召唤命陪宾客,则必变色以承命;有君命召,则必急趋而不待车驾。

在私人生活里,孔子的行为同样严谨,从不放纵。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用;“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吊哭之日则不歌”;见到服齐衰者、盲人,哪怕是童子,也必变色,表示同情。

个人修养严格要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在思想上诚实而讲理性。孔子不说怪力乱神;子贡说:“夫子的文章可以听得到;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则不可听得到。”

性格人品达到了和谐境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八、哀荣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春,鲁国在大野(今山东省巨野县北)打猎。叔孙氏的臣子鉏商捕获一只怪兽,以为不祥,孔子看了,说是麒麟(据说是犀牛的一种)。后两年,公元前479年(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

鲁哀公发表了诔辞,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颜渊、子路已先孔子去世,其他弟子为孔子服丧,3年之后,洒泪诀别,唯独子贡在坟冢上建了庐舍,继续守丧3年才离去。弟子和鲁人居住在冢旁的有100余家,叫作孔里。鲁国世世相传,每年按时祭祀孔子冢。

孔子家占地方圆一顷,弟子讲习乡饮大射之礼在此,堂室改为庙宇,内藏孔子衣冠琴车书,直到汉朝仍然不辍。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路过鲁国时,还用太牢祭祀孔子。诸侯卿相到了这里,往往先来拜谒,然后从政。孔子有子名鲤,字伯鱼,先孔子卒。伯鱼生伋,字子思,子思著《中庸》。第8代孙孔鲋,曾参加陈胜起义军,任博士,与陈胜同死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市)。

司马迁写《孔子世家》,在末尾的赞语中说:“《诗》有之‘高山高啊,须仰视;大路宽啊,须行之。’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我心向往之。我读孔子书,想象他的为人,到鲁国,见到孔子庙堂和车服礼器,儒生们在孔子家按时讲习礼乐,我徘徊流连,不能离去。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多了,当时则荣,死了也就完了,孔子一介布衣,传10余世,学者崇奉,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没有不以孔子为准的,可谓至圣啊!”太史公的这番话,今天读来,仍然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时至今日,孔府、孔庙、孔林仍然是最为著名的儒学圣地,孔子后裔仍然受到尊崇。

九、人类精神觉醒

孔子为什么能有那样的品德?能做出那样的行动?能有那样的成就?能产生那样的影响?这都与他的思想中具有人类觉醒的精神有关。

孔子提倡仁爱,从自己开始,推己及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取信朋友,直至天下万物。

要让这样的仁爱落到实处,孔子便大力倡导礼。所谓礼,就是“克己复礼”,一方面约束自己的放纵,另一方面发挥本性的良善,使行为最终符合礼的要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