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古代文明分布图 > 第二 考古发现中的文明曙光(第2页)

第二 考古发现中的文明曙光(第2页)

图1。6镂孔陶豆。大汶口文化。河南博物院藏

结合一个世纪以来的史前考古成果看,距今约5500~3500年,即公元前3500~前1500年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前段,如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红山文化中晚期,氏族公社内的平等被打破,出现贫富分化和特权集团。这个时期的后段,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是“万邦林立”,只待一个受天命而降的尊贵王者出来接受所有人的膜拜。

距今约5500~3500年,长江中游、长江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如下:

长江中游,距今约4600~4000年,石家河文化经历了从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到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石家河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其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该文化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图1。7黑陶高足杯。屈家岭文化。河南博物院藏

图1。8涡纹彩陶壶。屈家岭文化。河南博物院藏

距今约5300~4300年,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露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遗址在1936年首先被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市良渚镇,分布遍及于环太湖地区,以建筑在人工高台上的贵族墓葬和发达的琢玉工艺闻名于世。1986年发现的反山墓地是土方量达2万余立方米的土筑“金字塔”,已清理的11座墓葬大多有棺椁葬具,随葬品1200余件套,其中玉器占90%。1987年发掘的瑶山遗址是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已清理墓葬10多座,随葬品800多套,玉器数量尤多。良渚文化的玉器以琮、璧、玉钺等大型玉礼器为主,琮身一般通体刻有繁复的兽面纹,钺身多饰以神人兽面刻纹,璧则基本上为素面。琮、璧、玉钺在记录周文明政制礼典的集成之作《周礼》中属最高等级的玉礼器,璧圆礼天,琮方礼地,玉钺则象征天子专杀之威权。良渚文化的玉器显然被赋予了类似功能,在不同的墓葬中,玉器的组合方式或有不同,有的有琮无钺,有的有钺无琮,有的琮、钺俱有,这应该是根据墓主生前身份是祭司、还是统帅,或者兼任祭司与统帅而定。当然,说良渚文化的玉器被赋予了周代玉礼器的功能并不恰当,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周代的礼玉系统及相关观念源自良渚。

图1。9玉璧。良渚文化。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1。10玉琮。良渚文化。浙江省博物馆藏

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偶然发现,最后发掘出来的结果显示,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到惊人的290多万平方米。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黄土,夯实。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以增加城墙的防水能力。据推测,良渚古城始建于约公元前2400年,与反山墓葬大致同时,这是迄今为止在长江下游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座古城。

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由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被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广大区域。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因此学界将龙山文化区分为几个考古学文化,同时强调绝不能因此对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有任何的忽视。现在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900—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于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种类型;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制陶、琢玉技艺都堪称精湛,应该已经专业化。用快轮制作的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黑陶礼器,选料考究、纹饰精美的玉器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20世纪80年代末新发现城子崖龙山古城,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内遗存丰富。1986—1989年,位于临朐的朱封遗址被发掘,发现3座重椁大墓,墓内随葬大量的精美陶器、玉及绿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以及大量的骨制、石制箭镞,显示其时兵器已和杯盘鼎盉、装饰品之类一样,是一些人日常生活中须臾难离之物。

图1。11白陶鬶和灰陶盉。龙山文化。河南博物院藏

由于河南龙山文化和以甘肃为中心的齐家文化的强势兴起,地处二者之间的陕西龙山文化稍显平淡,在文化风格上也多受这两支文化的影响。陕西龙山文化的房屋和仰韶文化的一样,仍以半地穴式为主,不过与仰韶文化普遍的单间居室不一样,这个时期的房屋一般有内室和外室。在外室,正对门道常设有供炊爨的壁龛;在内室,有储藏粮食的袋形窖穴。这种变化显示在龙山文化时期,日常生活是以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粮食也已属家庭私有。

河南龙山文化由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其分布范围很广,遍及河南全省,并及豫鲁、豫冀、豫皖等交界区,代表性遗址有洛阳王湾(王湾类型)、临汝煤山(煤山类型)、登封王城岗、陕县三里桥、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岗等。登封王城岗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方形城堡。安阳后岗类型中的邯郸涧沟遗址发现有丛葬坑。在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城堡。古城坐北朝南,有贯通南北的中央大道,有陶制的排水管道和土坯垒砌的门卫设施。

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覆盖的范围内的地区已进入阶级社会。墓葬显示的等级差别十分惊人:大墓重椁连屋,小墓仅可容身;大墓里填满了各种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最多有几只粗陶随身。狂暴的权力已经出现,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有了生杀专断之威。龙山时期出现了用人牲为房屋奠基的习俗。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15座房基发现奠基人牲27人,有的埋在墙基下,有的在房基或房基外侧的排水道下,还有的在泥墙中。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一座奠基坑就有人牲7具。贵族居住的设防堡垒在龙山时期大量出现,迄今为止已发现了50多座龙山时期的古城。中国古代贵族特权的一些神圣的象征物,如玉器,包括仪式用的各种玉礼器和装饰用的玉佩饰;鼎、尊等特殊型制的器物,在龙山时期被大量发现。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龙山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美国人类学家E。R。塞维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人类自出现以来经历了4种聚居形态,从低到高的发展顺序如下:

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

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

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

国家,即阶级社会。

如果按此理论,那么,距今约1万年的农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境内各处的采集狩猎者们基本结成“游团”活动。在距今约1万~55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阶段的农耕先民们在“部落”中生活。然后,从大约5500年前开始,随着贫富分化,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酋邦,在中国出现。最后,从距今4500年左右开始,黄河中下游一些地区率先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现在已被发现的龙山时期的古城,其中应有不少是那时候出现的古国的都城。

在龙山文化晚期,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和豫北、豫东的河南龙山文化出现退化现象,城郭规模缩减,制陶技术退化,而位于黄河中游豫西、豫中的河南龙山文化以及晋中、晋南的山西龙山文化则继续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雄踞中原,俯瞰四方。这时期,北方的红山文化早已衰落,东南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突然消亡,不知所终。在通向文明的征途中,位居东西南北之中,辐辏四方的中原地区(晋南豫中)最终胜出,成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以后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万邦的中央王朝——夏朝的龙兴之所。

从考古发现可知,龙山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挖土翻地的耕具主要是磨制的石铲,装上木柄即古籍中记载的“耜”。单是河南登封王城岗(传说为大禹的都城阳城)遗址就出土了40多件这种石铲。由此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率先进入文明时代,靠的不是生产技术上的优势,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优势。这点在上文已经提及。何炳棣先生几十年前曾撰文讨论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表厚厚的黄土层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中国北方的黄土是一种特别的土壤,其结构均匀、细小、疏松、易碎,很利于石铲木耒之类的掘土农具翻地。而且,黄土不易风化,保持着大部分矿物成分,是非常肥沃的土壤。黄土一般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即使雨水很少,也往往不需要人工灌溉就有收成。龙山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剩余之多有一个最鲜明的例证,就是鬶、罍、盉、高足杯等酒器在这一时期的大量出现。而这种现象在同时期的其他文化里并不存在。总之,耜看似简陋,却是极适合黄土特性的一种农具,特别是两人各执一耜,并排协力耕作,即耦耕时,其耕种效果和生产效率都在后世人拉犁的犁耕之上。纵览中国古代农技史,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耜耕农业不仅支撑起了龙山时期的小方国,后来还支撑起了强大的商周文明。龙山时期的石耜和商周时期的石耜,无论是磨制技术、质量还是锋利程度,都处于同一水平。一直到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翻土农具都是各种材质的耜。

至于龙山晚期黄河下游的山东、豫北、豫东等地文化出现退化现象的原因,一般认为是这些地区易受洪水泛滥影响,其文明发展进程往往因此中断,不能像中游地区的河谷台地那样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后来流传于世的尧舜时代大洪水的传说,可能就来自龙山晚期黄河下游的先民们的亲身经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