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公共文化服务概论毛少莹pdf > 第二 文化领域内的几种定量评价(第2页)

第二 文化领域内的几种定量评价(第2页)

文化福利定量评价对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推进和政策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它有助于政策执行者按步骤、按进度推动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政策管理者在不同层面上——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检讨。充分发挥文化福利定量评价的积极作用,需要寻求一套合法性概念作为理论支撑,研究过程既要关注经典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要关注文化福利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和领域。

延伸阅读9-4

我国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及种类

表9-5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续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

国外理论界及公共文化行政管理内容中,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法。在中国语境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与国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的内容大体相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加以测评的科学指标。部分指标也往往只是评估“投入”的“绩”,而没有“产出”的“效”的指标和数据,因此缺乏有效数据转化为信息,进而无法提供客观证据作为政策依据。譬如,公共资金分配后,往往很少有办法科学地检验资金使用的效果是不是和预期的目标一致。导致政策实施后,因为没有系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几乎不知道哪些项目实施得成功,带来了多少有益结果;而那些不成功的,也几乎不知道其不成功的原因何在。[10]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评有助于建立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工作指南,同时通过常年相关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可以成为反映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绩的测量工具。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测量过程中,结合国际经验,文化指标的选取应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其一,简单通用原则。全面系统的指标适合各个机构、项目具体运作情况的考察。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标体系时,刚开始时,不应全面,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情况,聚焦于某些重点领域。指标选取越简单越有力,过多的指标不仅会模糊关注的焦点,而且还会给指标的诠释与使用带来不便。此外,指标选取的数据搜集成本应降低,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有通用性,浅显易懂,不太复杂,可适用于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在测量时有统计依据或容易从现有统计口径中进行转换使用。

其二,客观有效。选取的每一指标数据发生变化的含义比较明确,能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真实地测算出政府文化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总量与质量,客观有效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分享文化发展成果方面的真实状况,为政府文化部门总结、检讨和改进相关文化工作及区域未来的文化发展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其三,切实可行。这一原则一是要求指标有针对性,能反映区域特色。各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在指标设置时既要反映和体现一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也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具体的指标及其标准,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求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设置指标,使指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防止指标设定过高或过低。三是要求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说来就是按有利于实施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设置指标,能实现分区、分项进行核算,并能通过一定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方式获得可靠、真实的数据。

其四,综合集成。指标选取需要突破传统文化事业发展观中的基建项目业绩的一元中心论观点,强调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强调公民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既要考虑公民获取知识进行再教育的基本性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到全球信息社会公民对信息知识和自身发展技能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公民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以及文化多样性创意思维的诉求,集成多个因素,从更全面的视角测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测度可以从政府投入、发展规模、产品及服务、社会参与、人才队伍及公众满意度等维度来考虑指标体系的设定。

政府投入: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模式,现阶段政府资金仍是最主要的来源,因此须从最基本的政府财政投入,描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规模及政府的支持力度。可供选取采纳的指标包括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人均文化事业费等。

发展规模: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主要文化设施的基本建设标准、布局和拥有的资源,直接反映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基本性原则,以及公共文化参与的便利性原则。可供选取采纳的指标包括公共图书馆数量、千人阅览座位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每百万人(可根据当地人口总量作单位调整)拥有的公共博物馆(包括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数量、每千人(可根据当地人口总量作单位调整)拥有的艺术表演场馆座位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机构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人均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等。

产品及服务: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或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免费或优惠提供给全体公民,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公民享有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种类、层次及特色等,反映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多样性原则;公民公共文化参与度,反映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参与性原则。可供选取采纳的指标包括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公共博物馆(包括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的参观人次、全年专业表演艺术节目数量、表演艺术场馆观演人次、全年公共场馆(空间)展览数、全年基层文化活动举办数量、大型常设性文化节庆数、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互联网上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全年出版报纸种类、全年出版期刊种类、全年出版图书种类等。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共文化项目的社会联动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指标如社会文化团体数量、社会捐助资金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总收入的比例、文化义工数量等,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力量及个人是否在活动参与中具有主体地位。

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保障,人才队伍的总量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描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总量及结构是否合理。可供选取采纳的指标包括每万人口拥有文化事业从业人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比例等。

公众满意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系是否完善,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即为公众满意度,它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一个基本维度。测量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是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体现。测评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投诉统计等,或对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查。

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测度的目的是监测和评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项目执行需要具备四个程序:第一,指标监测,即指标数据应作年度统计,对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或决策参考的意义,当然其过程中应与地区既定目标(即各类区域规划或地方文化战略发展规划中对公共文化发展的要求)挂钩。第二,数据公开,每年定期公布指标数据值,为每项指标确定责任机构,依据城市人口、财政预算等方面变化,及时修正阶段性目标值,同时需要对每年的数据结果作跨年度的比较,分析相关发展趋势。第三,项目审核,可邀请第三方作审核,以确保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第四,修改程序,项目需要不断完善更新,任何新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都应视为初步指标。随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指标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定期对各项指标提出修改意见,作某种程度上的修正。指标体系的建立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应根据文化政策的调整作适当修改完善。

[1]花建:《文化竞争力的多元视角和评估指标》,载《中国文化报》,2005-07-26。

[2]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民政事务局”:《创意指数研究》,2005。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文化观念》,载《开放导报》,2002(9)。

[4]Adj。prof。MikeSalvaris:CultrualWellbeingIndiProgramsandPolig-ReportonaWorkshopforCulturalDeveloverheunity,p。5。

[5]《萨科齐要向G20领导人推销“国民幸福总值”》,载《东方早报》,2009-09-17。

[6]Adj。prof。MikeSalvaris:CultrualWellbeingIndiProgramsandPolig-ReportonaWorkshopforCulturalDeveloverheunity,p。3。

[7]周长城等著:《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活质量指标》[M],7~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同上书,30页。

[9]而个人生活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则依靠文化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予以补充满足。

[10]吴福平:《文化管理的视阈:效用与价值》[M],255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