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则由材料构成。然而,并不是所有材料都等于事实。在采访写作中,有一个对采集到的材料认知的过程。
△材料与事实的关系
材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不等于事实,事实由材料构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材料不一定完全都是真实可信的,有些材料是虚假的、夸大的。所以,记者在写作时,对材料认识首先就要核实材料、辨别材料。
核实材料要做到万无一失。对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例证、数字、引语、原因、结果都要核实,对反面材料尤其要小心求证。
△选材的原则
材料是构成报道的基本要素;
材料是形成主题、观点的基础;
材料是表现主题、观点的支柱。
选材取决于主题的需要,选材范围大小、多少,取决于事实本身的复杂程度。选材多少容易产生的一个误区是以主题重大与否、选题重大可否进行取舍。有些重大新闻、重要信息,虽然主题重大,但事实本身并不复杂,故此不必选择过多材料加以报道。有些新闻虽然不太重大,但事实本身比较复杂,故此需要选择较多材料加以说明。
选材的原则是:以一当十。
新闻报道总体上讲提倡简短,无论篇幅长短,包容的信息都应该是讲求质量。短消息、微型纪录片、长篇调查报道等体裁,选材的原则都是相同的。
以一当十,要求选择的材料典型、生动、具体、有新闻价值,说明主题。
△选材范围
按照材料构成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归纳一下选材范围:
事件本身;
事件背景;
地点和环境;
事件意义;
涉及的相关事件;
有关方面的反应、见解、建议;
尚未清楚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
事物发展前景预测;
原因及结果;
记者的评价、分析、预见。
新闻的力量在于用事实说话,材料就是事实说话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选材的范围离开事实,离开报道题目、离开主题思想,就会走入误区。
△选材方法
选材方法即是将材料按其性质分门别类,综合运用。
现实、历史材料: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是现实前身。运用历史和现实材料,能够起到全面、清楚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作用。
正面、反面材料:新与旧、正与反、对与错、好与坏的对比,可以起到烘托作用,具有较强说服力。
具体、概括材料:具体材料表现事物的深度,概括材料反映事物广度。二者结合运用能够使报道力度增强。
直接、间接材料: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运用得当,可用开阔思路、引发思索、产生联想,以至唤起行动。
(7)设计节目的具体表现形式、调动多种手法
在节目的出发点、节目的目的基本明确,大框架及节目内容基本确定之后,接下来则是对节目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构思。
广播电视节目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记者既要注意避免雷同化,又要防止脱离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
广播电视节目的产生要经过构思、制作、播出三个环节。构思是节目形成过程中的开端,又贯穿于节目传播过程的始终。构思是节目创作的“软件”,又处于主导地位,确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
3。独立构思与创新
明确了节目构思的三个基本阶段和七个具体步骤,记者应该亲自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参与阶段,最好能够经常独立构思节目。
中国台湾节目主持人赵晓君主持的《苏芮北京行》节目,在构思上非常有新意。赵晓君独立完成采访撰稿工作,具体地实施节目构思。
为了清楚地说明记者对节目构思的具体实施,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苏芮北京行》的节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