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创造性专访的要领
人物专访也是一种吸引人的节目方式,特别是电视屏幕上展示的人物专访,被认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富有魅力的节目形式。在西方电视界,将人物专访视为一种创造性的采访,一些著名记者往往在人物专访的节目中展示采访的个性风格。
这里我们侧重分析电视人物专访作为创造性采访的特殊要求。
电视人物专访并不是图像加上声音的简单采访。理想的电视采访,应该是传达某种信息、某种印象、某种只能用电视媒介才能传达的重要东西。
创造性专访的衡量标准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感觉和印象、左右提问、掌握采访进程、驾驭被采访者、达到理智水平。
1。主动、积极、创造
成功的电视人物专访包含着创造价值。
记者的采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模仿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创造的。
《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首先以漫谈方式同邓小平进行交流,巧妙地表露了他的意图——
华:我把今天同你的交谈看成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物,我们记者不大容易得到专访的机会。
邓: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华:我希望我们在一起的一个小时对你是有趣的。
邓:我这个人讲话比较随便。因为我讲的都是我愿意说的,也都是真实的。我在我们国内提倡少讲空话。
华:你有没有接受过一对一的电视采访?
邓:电视记者还没有。与外国记者谈得比较多的是意大利的法拉奇。
华:我读了那篇谈话,感到非常有趣。法拉奇问了你不少很难回答的问题。
邓:她考了我。我不知道她给我打多少分。她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基辛格告诉我,他被她克了一顿。
华:是的。我采访过法拉奇。但我也问了一些她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段采访的三言两语的对话,至少表白了华莱士的四个意图:第一句对话表明他对此次专访的重视。老练的华莱士深知只有在访问对象确认记者确有诚意并非常重视访问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进而达到双向合作。第二句话道出他素以硬性采访著称,对美国政界首脑经常进行咄咄逼人的提问。第三句对话显示他的专访对邓小平是开创性的第一次电视一对一专访,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此次专访的新闻价值。最后的对话用意在于引起邓小平对他本人的重视,因为他曾向难以对付的法拉奇提出过难以回答的问题,说明他本人也不是等闲之辈。
这段对话分析充分证实记者在提问过程中创造力的作用。虽然华莱士采取的是漫谈方式,但每句话都是有意图的。
作为记者,高超的提问技巧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即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特定目的进行创造。
2。技巧、对策、思路
记者采访技巧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提问构思、报道意图的表现,使其思想观点、新闻价值得以具体化,从而影响报道的水平高低。
提问技巧本身也包含着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具体地讲,记者提问技巧的发挥体现在针对不同类型的访问对象采取的对策上,这诸种对策又以语言表达的形式来实现。
在人物专访中,电视记者的提问技巧高低是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中外记者在长期采访实践中,摸索积累了多种多样的提问技巧和对策。在某种程度上讲,技巧的运用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地提问,怎样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或者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这其中确有许多技巧在起作用。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技巧和对策可以作为参照:
其一,充当对手,展开讨论。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对象进行采访时,记者采取这种技巧往往能够开掘采访的深度,比较适合于思想观点的采访。
其二,抛砖引玉,唤起回忆。采访往往涉及往事追溯,有人能够倾吐,有人则不愿回忆。记者若能选择一件特别能够触动对方情感的事抛砖引玉,则会唤起对方的怀旧之情,这一技巧适合于个性专访。
其三,探索询问,留有余地。记者选取具有伸缩性的问题提问,对方可以有余地地倾吐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评价。对于表态、反应性报道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出现绝对化的倾向。
其四,恰如其分地肯定,鼓励对方讲下去。对显而易见的成就作恰如其分地首肯,对方会感到记者理解他的事业,他会不厌其烦地滔滔道来。这一技巧适用于新闻人物和名流专访。
其五,提出疑问,“激怒”对方全盘托出。当采访对象因某些做法不被人理解,或者引起社会上的不同议论时,记者可以引用其中某些否定性议论,以疑问口气提出问题,对方会为了澄清事实,一怒之下将事由原委吐露出来。此种技巧适用于有争议的事件、人物、现象的采访。
其六,宽窄结合,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报道题目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技巧,可先宽后窄或先窄后宽。即先提出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然后收回到较窄的范围,或者先小范围提问,然后再放开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