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答案 > 第四 小崔会客两会特别专访目案例分析(第1页)

第四 小崔会客两会特别专访目案例分析(第1页)

第四节《小崔会客》“两会”特别专访节目案例分析

在广播电视节目构成中,人物专访不但成为一种固定的节目,而且成为特别节目的重要内容和形态。CCTV(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特别节目开创了“两会”报道的新范式。

《小崔会客》首播是2006年,当时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的一档特别栏目,共推出13集系列特别节目。节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使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节目,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存在的困难与建设新农村的远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006年的《小崔会客》在“两会”的报道中的节目形态上有几个方面的创新:谈话风格幽默机智的主持人崔永元,首次主持重大政治题材谈话节目;13个省的省委书记或省长将以嘉宾的身份,参与节目的录制;13个农民家庭受邀来到演播室,接受小崔与自己所在省份一把手领导的采访;13个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将带着3个神秘任务到农村体验生活,并将在镜头前向观众展现体验结果。

自2006年起,其后的4年内,《小崔会客》一直作为《新闻会客厅》的“两会”特别节目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逐渐成为“两会”最具代表性与欢迎的栏目之一。

作为央视一档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栏目,《小崔说事》一直拥有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而“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的主要特点是:走进会客室的嘉宾主持大都是省部级的政府官员,他们作为两会的委员以一种新的姿态上媒体,不但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也成为吸引观众的因素;所谈的话题侧重民生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共鸣;崔永元的平易、幽默但不失尖锐的提问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谈论一些尖锐、敏感话题,给观众留下较好的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博互动、观众参与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微博早已成为当前最时尚、最快速也最高效的社交网络平台。《小崔会客》也通过微博和广大观众进行了互动,这也是2012年与往年相比凸显其时代感的一大特点。

经统计,在约50分钟长的节目中,微博互动的环节共出现两次,不仅很好地实现了场外观众与场内嘉宾的互动,也符合节目中多种形态的调动,丰富了节目内容,避免出现嘉宾与观众的疲劳感,调节了栏目节奏。

2。网络拍客、增添特色

这也是2012年的《小崔会客》有所创新的地方,几乎每期节目都有这一环节:通过与网站的合作,围绕某一问题邀请网络拍客去当地拍摄一些短片。

这种个人拍摄行为与电视台的采访报道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事情本相,听到最基层群众的声音,避免了找托儿、捏造事实等行为的发生。这种形式更加靠近普通百姓,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全民皆记者”的特色报道。

3。短片插入、多样鲜活

节目中插入了暗访、前期节目回顾、采访、历史回溯等多种形式的短片,丰富节目内容,吸引了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眼球。

谈话节目很容易使观众陷入审美疲劳,如果只是单纯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人的谈话、聊天,即便主题很吸引人,也很难令观众坚持50分钟之久。

为此,《小崔会客》节目设计了许多短片的播放,内容也因人而异、因题而异。除了前面提到的网络拍客拍摄的短片外,有的穿插了电视台对某个问题进行的暗访拍摄和新闻报道。例如,采访陕西省领导,播放“谁在污染渭河”的前期调查报道;专访国家卫生部领导,播放嘉宾之前参与节目的视频回放,与现状对比,看当年的承诺是否兑现;专访民政部领导,现场摆放白板请嘉宾现场计算低保收入。

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短片的播放丰富了节目的内容,也提升了节目的质量。例如,为凸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主题,每期节目着重做好特色文化表演和展示的内容;穿插丰富多样的表演展示;同时在舞美方案上下功夫,凸显主题。

除此之外,每期节目还引入网友短片对当期嘉宾所在省市区或部委主管领域进行民间访问和拍摄,在节目现场以短片方式呈现并形成与嘉宾的交流。

4。嘉宾身份、吸引眼球

2012年的《小崔会客》节目中邀请的客人更为灵活,进一步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之一。这些客人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一定社会阶层的代表。他们本身具有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

2012年的《小崔会客》每期节目都设置一个主嘉宾,即主要访问对象,他们往往是“两会”代表,或“两会”委员中省部级高官。

此外还会邀请5~8位与话题相关的嘉宾。这些嘉宾有的同样是高官,有的是普通老百姓,有的是文艺界或影视界的名人,有的是某些领域的专家教授。

所有的客人都是与当期主题有关的某一方面的发言人,或者讲述故事,或者发表看法,或者描述现状。观众不仅倾听,而且还看人,看人的样子、说话的表情、对事态度,等等。

2012年的《小崔会客》沿袭了往年采访全国代表、委员中省部级高官的定位,并在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更有创意、更有效果的环节设计,进一步增强“官民沟通”的有效性、可看性。

每期节目还邀请了若干文化艺术界和文化产业界重量级嘉宾作为访谈段落的延展与补充。设立特别嘉宾席,形成感性对话、理性思考的碰撞效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