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是由电视媒介自身的特点而决定的。归纳起来,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现代的采集手段、独有的采访形式、特定的思维方式、综合的表现元素、形象画面的报道、不同的工作分工等几个主要方面。
7。特定的现场背景作衬托的采访是电视采访的独有形式,也是同其他传播媒介采访形式最大的区别。由于有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电视采访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为此,电视记者要能够在现场捕捉“感觉”,并能在特定的现场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同时,这种采访必须给人以不紧张、事先没有摆布的真实感觉。另外,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采访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举止乃至服饰,观众可以从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其思想、能力、风格、个性。
8。形象的活动画面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电视记者主要是靠采拍画面来报道事实的。因而,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能力捕捉到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表现主题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强化屏幕意识。所谓屏幕意识,就是记者对电视特色的感觉、认知、思维体现过程的总和。
9。电视采访要求记者运用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来构思报道。这一特定的思维即蒙太奇的思维方式。
对电视报道来说,蒙太奇开始于记者采访构思之中,体现于记者的采拍方案或节目的脚本上,最后完成于编辑台上。
蒙太奇思维贯穿于记者选材、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的全过程。
10。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考虑调动综合表现元素,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综合表现元素就是画面、声音、文字相结合。分解开来,画面可以包含现场环境、背景画面、人物活动、图表、静止图像等;声音包含现场自然背景声、采访提问及回答、解说、音乐音响、人物活动的声音等;文字包含节目片头字幕、标题、内容提示、人物身份交代、时间和数字说明、重点强调的引语、评述观点、翻译文字等。
11。协同工作和采摄分工是电视记者的工作方式。
首先,电视采访是以协作方式进行的,记者所报道的新闻绝非是个人的杰作。特别是一些重头报道,更是要多个环节的协调才能够完成。
电视记者采访拍摄的分工又是明确的,由“采摄合一”过渡到“采摄分工”。ENG的运用,解决了拍摄中声画同步录制的技术问题,记者的镜前采访、现场报道成为可能。故此,采访和拍摄得以分离,其目的是发挥电视的优势。
[思考题]
1。广播电视采访共性与个性是一种什么关系?
2。新闻采访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广播电视采访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广播电视独有的报道形式对记者采访有哪些特殊要求?
5。电视的综合表现元素对记者采访有什么要求?
6。电视记者的思维方式与文字记者有什么不同?
7。形象画面的报道对记者采访有什么要求?
8。电视记者采摄分工有什么优势,协同工作方式对记者有什么要求?
9。电视新闻流程的“投入”和“产出”环节对记者采访提出什么要求?
10。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认知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
11。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基本任务都有哪些?
[1]《1991年优秀电视社教稿选》,150页,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3。
[2][美]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9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和〈科伦日报〉》,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美]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1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美]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1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水均益:《前沿故事》,184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