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答案 > 第一 采访活动的历史演变(第3页)

第一 采访活动的历史演变(第3页)

1815年8月5日,第一张中文近代化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出版。创办人是第一个到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另一个英国传教士米怜。中国人梁发,又名梁亚发担任刻版、印刷、发行工作。梁发原是个刻工,应募为英美传教士刻印宗教书籍。1815年随米怜到马六甲,转年受洗礼入基督教。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版期间,他曾以“学业”的笔名为该报写稿。在我国新闻史上,他以第一个广义上的新闻记者身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这份报纸的内容首为宗教,次为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梁发的新闻活动必然受到该报办报意图的限制,因而他的新闻活动并不是狭义概念上的采访活动。

从1815年始到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海外和中国境内创办了多种中外文报刊。创办人多是熟悉中国情况或通晓中文的传教士和商人。报刊的内容从宗教宣传起始逐步拓宽到商业活动、文化信息、时事新闻、社会新闻等。例如: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突破书本式装订,采用活版印刷、散装发行,主要刊载中国和欧洲新闻。1832年创办的英文月刊《中国丛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法律条例、朝廷要员、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山川海港、军队装备、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同时也广泛报道了西方商人、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该报文体多样,有论文、游记、消息、通讯、书信等。文章的主要撰写者大多为西方在华的知名人士,中国人梁进德等也曾为之写过报道。1933年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张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兼载宗教文化、行情物价。该刊关于酒徒打人致命的报道,关于105岁老翁同22岁女子结婚并生子的报道是近代中国报刊中最早的社会新闻。

由于在中国近代化报刊发展初期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都是外国人垄断,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可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无论是梁发还是梁进德等人,他们的新闻活动仅仅是一般性地写文撰稿。即使是外国人,他们自身的工作分工主要是编撰文章,专职采访记者寥寥无几。

从根本上看,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意图是为其文化入侵服务的。但在客观上,这些报刊引入了西方新闻业的经验,展现了中国新闻业初期发展的一角天地。

(2)开创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打破了洋人完全垄断中国新闻业的格局,自己开始创办报刊。

1858年11月15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报刊《中外新报》在香港创刊。初为双日刊,很快改为日报。该报新闻来源多译自外报或转录清朝的《京报》。此外,向社会征求社会新闻的来稿。同时,注重商业行情和交通信息,另印《行情报》,随《中外新报》一并发送。值得一提的是,《中外新报》发行期间,提出“叙事必求实际,持论务期公平”的报道原则。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己办报伊始就开始遵循一定的新闻报道规则。

继《中外新报》之后,中国开始进入自己开创新闻业的新阶段。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中国境内的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王韬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政论家。他以报纸为武器,每日刊有论说一篇,鼓吹变法自强,开我国报刊重视政论之先声,成为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先驱。《循环日报》不但以政论著名于世,还由于刊载京城、羊城、海外新闻及交通信息而受到欢迎。

甲午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整个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共创办了30多种报刊。他们利用报纸宣传维新变法,在中国新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中国人自己开创新闻业的同时,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又有所发展。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创办于上海的《申报》一开始就设有两个“访员”,专门采集社会新闻。1874年,派人赴台湾地区实地采访日军侵台战事,刊出中文报纸上最早的军事通讯;1882年1月16日,登载了发自天津的我国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1884年8月6日晚7时,发出了报道福州海面法国舰艇动态的第一张中文号外。从上述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出,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范围正在逐步拓宽。

在报纸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迈出新的一步之时,外国通讯社业务也在中国开始经营。1872年,英国路透社最先在中国发稿。此后,日本东方通讯社、同盟社,法国的哈瓦斯社,美国的合众社,德国的电报社等,都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从此,电讯新闻开始在中国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信息沟通。

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近200种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80%以上。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一个历史条件的限制。能够打破洋人办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中国人自己的新闻业是十分艰难的。这也是中国职业记者队伍形成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发展时期

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真正得以发展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创办了120种报刊。据统计,到1912年5月,全国报刊总数增加到近500种。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职业记者进行了较细的工作分工。在民国初期,报刊内容基本上做到不疏漏重大新闻事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以采写政治通讯,披露政治事件内幕而闻名的杰出记者黄远生。

黄远生(1877—1915)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著名记者。在他以前的著名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他采写的政治通讯语言文字流畅生动,他善于采访,经常能采集到一般记者难以获悉的消息。他提出一个好记者应有“四能”: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当时,《东方杂志》和上海的《申报》都大量登载他的通讯,后起的新闻记者有不少深受他的影响。袁世凯帝制活动开始后,报刊想利用他的文笔和声望,一面要他写文章,一面要他出任筹备出版的《新亚细亚报》在上海的总撰述。由于黄远生的改良主义世界观,不能断然拒绝这种收买和利用,写了一篇自以为“似是而非”“并不怎么赞成帝制”的文章,同时也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撰述。袁世凯并不满意,叫人授意他再写。这时,他觉得“再无可转身了”,于9月3日离开北京转到上海乘船去美国。结果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人当成帝制派暗杀。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悲剧事件。

五四运动带动了中国现代报刊的发展,一批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内容的报刊先后出现。同时,出现了邵飘萍、范长江等著名进步记者。

邵飘萍(1884—1926)早在1908年就担任《申报》特约通讯员。1915年初,是他最早把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协定,通报国内。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被《申报》聘为特派记者去北京,以发表“北京特约通讯”而驰名国内。1918年7月,创办新闻编译社,为国人在北京自办最早的通讯社。同年10月5日,创办《京报》。1919年10月5日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新闻学研究会讲师,主讲新闻采访学。邵飘萍的讲学对中国许多进步青年产生过深刻影响,毛泽东曾对他的讲学留下深刻印象。在邵飘萍的新闻生涯中,其主体思想倾向进步革命,曾披露段祺瑞政府卖国罪行,赞颂十月革命,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逮捕,惨遭杀害。

范长江(1909—1970),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历时十个月,足迹及于川、陕、甘、内蒙古等地区,全程2000多千米。他的旅行游记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引起轰动。这些游记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几个月内连出七版。1936年8月他去西部采访,写出通讯集《塞上行》。“西安事变”后,从宁夏到延安,同毛泽东作了通宵长谈,促使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所写的《陕北之行》,打破蒋介石新闻封锁,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况。1939年5月,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三位名记者的采访活动,标志着中国职业记者采访活动的深入发展。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中国报纸记者采访活动进入发展阶段的同时,中国民办通讯社、官办通讯社也先后开展了新闻报道业务,广播事业也开始发展。

1904年,中国人自办的民营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在广州成立;1924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创办“红中社”……1923年,美国人奥邦斯在上海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电台;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中央在南京创办“中央广播电台”;1940年,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追溯中国记者采访活动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记者采访活动是同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为什么中国职业记者的采访活动比西方记者晚200多年?一是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很闭塞;二是政治上统治阶级控制严密,旧制序不肯改革,压制言论自由;三是思想文化上没有感到封建文化的束缚。此外,整个社会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没有沟通的需要。

(4)壮大时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事业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记者的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记者的采访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不可否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规模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所达不到的,记者队伍扩大,素质提高。记者的采访报道不乏有很多精彩、高水准的好新闻。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原因,记者的采访报道自然也会受到时代限制,有一些的确违背了新闻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新闻界总结历史经验,记者的采访活动发生了历史演变。记者的新闻活动无论在采访上还是在报道上都在探索新闻自身的规律。

报纸记者随着报业结构的变化其采访活动不断朝着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过去,中国报纸是党报独揽天下,报纸种类基本上是以综合性为主。现在,报业结构形成多层次格局,群众团体、民主党派报纸先后创刊。报纸类种呈现比较齐全的可观前景,中央、地方,综合、专业报纸全面发展。报纸新闻从业人员占全国新闻业务从业人员的一半左右,达到2。5万人。记者素质和业务水平随着社会进步和新闻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

通讯社记者的采访活动随着中国通讯社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新华社提出新的目标,在20世纪末或更长一些时间,把新华社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为达到这一目标,新华社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速人才培养,拥有一批能洞察国内外事务,纵论世界风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记者。新华社在国外已建90多个分社,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的通讯社抄收新华社的对外新闻。中国新闻社的新闻业务近几年也发展较快,采用中新社电讯、专稿和图片的海外报刊已有100多家,遍及世界五大洲。可以说,近20年来,通讯社记者的采访活动真正打开了世界性的局面。

广播记者采访活动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朝着“自己走路”的目标迈出新的一步。过去,特别是“**”期间,我国广播新闻报道主要是依靠通讯社和报纸。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记者逐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自采、自报、自编的新闻数量增加。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节目主持人等广播特点的采访报道形式运用越来越普遍。

中国电视自1958年正式开播,虽然比国外晚了20多年,但却是四大新闻媒介中唯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事业。我国电视的发展受到“**”的影响中间搁置,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才真正有所发展。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后来居上”,在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984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试验通信卫星,随后卫星地面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可以当天同全国观众见面。目前,我国电视已基本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无线到有线,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电视传播网络。电视新闻日益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重要来源,电视记者队伍迅速壮大。

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进一步丰富发展。许多电视采访报道自身就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新闻;许多采访报道对推进社会改革和进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们追溯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历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记者采访活动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因为了解了历史,就会对现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相信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会伴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开拓前进。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