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调查》的节目档案里,《沙起额济纳》也是一个成功的调查报道。记者迎着八级大风、面对滚滚而来的沙尘做现场报道;为了调查暴风雪过后牧民受灾情况,摄制组在过年时节深入茫茫雪海,顶着严寒冒着暴风雪寻访灾民;为探寻七里沟死人真相,记者戴着面具走向剧毒气体硫化氢……
3。调查路径围绕悬念展开
对于电视调查报道来说,如何展开调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分析《新闻调查》播出的片目,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成功调查都是围绕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
悬念成了潜藏于电视调查文体当中并时时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重要元素。
在对悬念的处理和把握上,《新闻调查》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每一期的《新闻调查》在片头过后,都会出现记者演播室一段串场,而串场词的内容也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提出相应的悬念。
之后,全片便会围绕演播室提出的悬念,开始求证和探寻。栏目同时根据调查求证的脉络,将节目分为4个隔断,每一个隔断又在前一段落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小的悬念点,环环相扣,推动整个调查向纵深发展。
例如,《新闻调查》2000年3月24日播出的《左肾未探及》的演播室开场是这样的——
“1998年8月,7岁的小男孩杨易在医院作检查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左肾没有了。这成了杨易一家人的心病。从此,他们不停地奔波在医院、卫生厅和法院之间。7个多月过去了,他们一家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杨家还是医院,是医疗主管部门,还是我们现行的医疗事故鉴定体系呢?”
在这段串场中,开篇就提出了悬念,由对杨易左肾的去向延伸到对制度的呼唤上。于是悬念也从对新闻事件的猎奇升华为对制度的思考。
2002年2月23日,《新闻调查》播出了《毒枭谭晓林》,全片充满了悬念。
节目一开始,先概括介绍谭晓林的犯罪事实:四川乐之县人。1993年移居缅甸。先后向我国境内贩运大宗毒品55次,毒品海洛因3吨以上。
于是悬念出现了:谭晓林是怎么走上贩毒道路的呢?为什么被称为新一代的毒枭呢?
围绕这些悬念,片子开始了调查。
原来谭晓林的发迹是从他结识缅甸大毒枭杨国栋开始的。
于是悬念又来了,谭晓林是通过何种方式向我国实施贩毒行为的呢?公安机关又是如何对其侦查缉拿的呢?对于谭晓林这样一个狡猾的毒枭,缉拿的困难有哪些呢?
一个又一个悬念提出,然后一次又一次破解的过程中,调查一层层展开,故事一步步推进,真相一点点显露。
综上所述,《新闻调查》采访报道的特点在于围绕新闻悬念展开调查,注重展示记者调查行为、强调调查过程并最终揭示事实真相。
4。质疑精神
《新闻调查》栏目组曾经对记者采访提出过四项要求:
第一,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第二,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第三,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第四,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下面我们就结合《新闻调查》创办以来播出的具体节目,对这四项要求进行分析。
质疑,即对假象的不信任,其目的是对事实真相的揭露。
那么,什么是我们理解的真相呢?
所谓真相,《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区别于表面的或假造的情况)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
如果进行归类,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即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即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
探寻事实真相,不但包括内幕调查,同时也包括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而记者的质疑精神,是获得真相的首要条件。
2001年4月7日播出的《绛县的经验》,记者是通过质疑精神一步步接近事实真相。
采访背景:1999年1月,山西省绛县被中国农业科学院确定为第三个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县。仅仅过了一年,人们便从媒体上获悉,绛县已建成142个科技示范区,2687个科技示范点。
有报道说,绛县在成为农业科技示范县以来的一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地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成果380多项,有的成果推广当年就取得了成功,而无籽西瓜正是被着力宣传的这样一个项目。记者对这个成功的项目进行了调查。
下面是记者对绛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负责人的一段采访。
记者:您告诉我一个确切的数字,全绛县种了多少亩无籽西瓜?
副县长:5300亩,比较成功的是3700亩。
记者:比较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副县长:成功的标准就是老百姓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