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 第三 新闻调查目的突破(第1页)

第三 新闻调查目的突破(第1页)

第三节《新闻调查》节目的突破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调查采访报道出现较晚。而根植于电视媒介的调查采访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才略显端倪。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观察与思考》节目,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中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其中播出过不少调查性的报道。例如节目第2期采用偷拍的办法报道了“公车私用”现象。

我国电视媒介大规模调查采访报道的出现起始于199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改版。

1993年5月1日,早间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开始一些调查性报道的尝试。

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栏目中不少有影响的报道就属于调查性报道。如《惜哉,文化!》《仓储粮是怎样发霉的》《小车难载高收费》等。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电视记者经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开始了更深层次思考的调查性报道的探索。

正是在我国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媒体和受众双重需要的情况下,《新闻调查》应运而生。1996年5月17日晚9点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

由此为发端,调查性报道开始在中国的电视媒体上展示独特的报道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开播一年后,《新闻调查》打出“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广告语,昭示世人《新闻调查》告诉你的是背后的新闻,的确令人振奋,这种追求和奉献是在锻造栏目的品质从而形成观众的期待感。“新闻背后的新闻”还给《新闻调查》寻到了一个合理的依据:我公布的是背后的东西,所以我要“调查”。

“以‘调查’二字来说,新闻调查的定位只有一个,就是它的揭露性。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时间的真相,真正的调查节目是以怀疑为前提的。当然,记者的行为动机必须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调查的使命就是揭穿骗局和假相。”[2]

1。注重调查过程

作为一档时间长度达40分钟的调查性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调查》的报道不单单是新闻事件的5个“W”。

《新闻调查》着力展示的核心,是如何进入事实的内核,发现事实各个方面和层面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一步步获取事实的真相。

对《新闻调查》而言,过程就意味着真相。没有对调查过程的展示,观众就无法从历史、全观的角度来认识新闻事件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哪些背景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没有了调查取证的过程,也就失去了电视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报道体裁独立存在的价值。

《新闻调查》栏目组曾经提出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一直以来,《新闻调查》将故事化作为调查性报道的理念,并成为一种特定的创作方法。

对此,我们可以从《公交能否优先》的采访报道中,得到验证。

1997年1月17日,《新闻调查》播出《公交能否优先》。编导和记者对调查过程的重视和精心把握不但为该片也为《新闻调查》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时至今日还经常被人提及并作为“以调查过程流畅清晰取胜”的典范。

调查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车辆的增多,堵车日渐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城市难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法国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了“公交优先”的口号,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我国的城市交通是否也可以实行“公交优先”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策划理念:因为调查的主题是“公交能否优先”,于是记者选取了北京103路无轨电车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以103路为调查的切入点有这么几个好处:首先,它是北京公交运营了多年并且容易引出话题的一个交通线路。围绕这个线路展开调查,顺理成章地体现了以民为本,公交才能优先的主题;其次,以一条具体的线路作为切入点,使得调查远离了空洞的概念而变得具体形象;最重要的一点,103线路为调查提供了一个调查路径,调查可以以它为起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延伸,调查的过程感必然鲜明。

下面具体分析调查过程——

记者早晨5点半就登上了由北京动物园开往北京站的103路无轨电车。对于103路来说,这已是由动物园开往北京站的第十趟早班车。记者此行的目的是想测试一下,在早上城里几乎不堵车的情况下,103路跑完全程12。8公里需要多长时间。

在103路电车上,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您平常上班的时候,一般怕什么?”被采访对象的措辞虽不尽相同,但中心意思却是一致的:“堵车”。

谈到目前严重的堵车状况,103路电车的司机回答得更绝:“徐徐寸进,步步为营。”

在完成对103路电车乘客、司机、售票人员、车队领导及北京公交公司总经理的调查采访后,记者的调查转向了政府官员和道路交通专家。从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段里仁,从建设部城建司公共交通处处长张奎福到北京市公共交通研究所所长李建国,官员和专家不仅形象地讲明了堵车现象的根本原因、潜在的危害,同时也提出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相对于重在现象和问题展示的调查采访,这一问题的调查有事例有数据,有历史有现状,进入更理性的层面,调查的过程非常清晰。

在完成对地面公共交通的调查以后,记者调查的路径一转,进入了更深的层面:地下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堵塞压力存在什么样的可能性?调查的结果是“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靠地铁。但修建地铁造价太贵,每公里5个亿。因此需要时间”。

完成了以上的调查,记者又开始了更深层面的调查——对公交优先社会意义和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

可以说,对调查过程的重视和明晰地把握是《公交能否优先》成功的关键。

2。展示记者调查行为

我们知道,调查性报道起源于报纸媒介。而且从报道属性上来讲,报纸调查性报道和电视调查性报道并无本质不同。但是,报纸毕竟是文字的传播媒介,一切的事实和形象全都有赖于文字的描述和再现,因而记者的调查采访和报道其实是两个过程,最终见诸读者的是对调查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电视声画同步的媒介特性决定了记者的调查过程和报道是结合在一起的。被调查者虽然难免因为摄像机的存在而有所保留,但记者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现场的展现是同步的。调查本身和记者报道无法分解地交融在一起,一次完成。

电视调查文体中,记者的调查行为成为报道的重要部分。这一点,从《新闻调查》开播的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中,就清晰地凸显出来。

在《新闻调查》以后的节目中,虽然在选材上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但其作为节目外在特征的电视调查文体却始终变化不大。记者始终是作为调查行为的实施者出现和存在的,他同时也成了节目的结构元素。

记者的调查行为包括记者对调查过程的分析。

展示记者调查行为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展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因为面对任何新闻事件,记者必然有自己的视角。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