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 第四 确认选题(第1页)

第四 确认选题(第1页)

第四节确认选题

记者在采访策划过程中,经过对采访意图、信息集合、价值取向进行了通盘考虑之后,方可确认具体选题。

选题确定下来,记者的多维性思维活动并没有告一段落,此刻还要考虑主题、角度、形式。

采访报道同步化已成为电视传播的发展趋势,记者确认选题之时不能不对主题、角度、形式加以综合思考。通常,在采访策划过程中,对主题、角度、形式的思考仅仅是初步的,是否切合实际还有待在采访深入过程中加以验证。

1。对主题的思考

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

(1)主题与问题

主题不是记者在报道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奖,其中35个获奖的电视作品有13是揭示社会问题的。例如,《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乱开发票成为干扰物价改革的一大公害》《迎接检查菜场三天迟开业》《四平农科所科研成果越多单位越穷》等,这些新闻中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报道主题,主题是记者对问题的看法。记者的看法、评价既可以画龙点睛地明确表露,也可以让观众根据事实自己得出结论。像《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就是明确点出:“像这样无意义、无效率的会议,还能让它继续下去吗?”《玛纳斯县在抗洪期间组织跳舞引起公愤》则是让观众自己下结论:“参加舞会的除了部分水利职工外,还有在这里组织抗洪的上级有关的负责同志。事后,还有同志为他们四处奔走,希望本台不要播出这条消息。”

(2)主题与内容

内容是报道对象、报道范围、主要事实,主题是通过这些内容表达的某种思想、主张。例如,广东台的评论《潜在的危机——关于童工现象的思考》就是通过新出现的童工现象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沦为低知识民族的危机。”

(3)主题与标题

主题与标题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其表现形式是:

其一,标题直接揭示主题。举例来说,1989年优秀电视新闻《开国大典受阅师四十年保持英雄本色》《首都元旦市场繁荣》《河西区尊教重教蔚然成风》等,这些标题都直接揭示了主题思想。

其二,标题暗示主题。像《“财神爷”捡破烂》《儿童节不见儿童片》《一年造坟五万座侵占良田近千亩》等获奖新闻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但观众从题目上能够对报道包含的主题思想有所意会和理解。

其三,在标题中提出问题,引导观众关注主题。1987年优秀电视新闻《空运到京货物积压严重》《福建省文物仓库5万件珍品危在旦夕》《广州30万退休工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等标题都比较醒人耳目,引起观众的格外关注,在社会上反响较大。

标题是报道的眉目。贴切、简洁、新颖的标题能够给观众以深刻印象,达到较理想的收视效果。

记者在思考主题时,不但要搞清楚主题同问题、内容及标题的关系,而且要在理论上对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题的提炼与表现有透彻的认识,进而才能指导实践。

(4)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中外新闻界确认:报道主题形成的最好时机是在采访之中。

通常,主题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采访前期对主题雏形的考虑;采访进程中对主题雏形的验证;采访后期对主题的深化。

(5)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作品,其报道主题具有客观性。

为此,提炼主题一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二要把握事物个性,挖掘事物本质,抓住事物特殊点。

表现主题特别讳忌贪大求全,而应以小见大、鲜明、集中。前面列举的优秀新闻在主题的提炼与表现上都抓往了事物的突出特点,准确、生动地加以表现。

广播电视报道质量的高低、价值大小,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正确深刻的主题应该是对全部事实材料思想意义的概括,记者只有把握事物意义所在,才能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思想并集中予以表现。

需要指出,记者对主题进行思考时要注意避免脱离实际,主题先行。在新闻报道中,主题先行和新闻报道夸大性毛病是“常见病”,这两种通病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为什么这两种毛病时有发生呢?除了记者有意拔高强扭角度的因素外,主要的原因是记者的认识方法违反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题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

新华社记者李峰认为,提炼主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对大局的了解;二是对报道对象的调查研究;三是报道的目的性。这三个因素就是依照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从认识事物的角度说,全局和采访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个等量和被等量的关系。没有全局观点,对所采访事实,就分不清轻重,弄不清它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及其意义大小”。[6]

从根本上讲,采访报道要避免主题先行,就必须端正认识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

2。对角度的选择

“角度”一词,源于摄影。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

借鉴到采访报道之中,含义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换言之,即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由于广播电视采访报道特有的融和与同步性,决定了发掘事实与表现事实的角度相互交织、同步流动。因此,记者确认选题时必然要考虑角度的选择。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