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 第四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报道案例分析(第2页)

第四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报道案例分析(第2页)

《世界,你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直播特别节目》,3天收视到达率为20。6%,意味着全国有3亿观众通过东方卫视收看了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活动。其中,开幕式当晚,东方卫视和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本地收视率分别为4。18%和10。33%,东方卫视在全国26个城市中收视率达到0。88%,在全国卫视收视排名中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2。报道特色:多视窗直播、记者连线、体验报道

上海电视台的世博会开幕式报道充分调动了各路记者的机动性,不仅在世博园内各主要出入口、各主要场馆设置了直播连线点,还在园外,如机场、火车站、收费站也派出多路记者,传回前方的信息。

同时,新闻中心还不断与当地中心气象台、交警指挥部门、轨交运营中心等部门的值班负责人进行连线,甚至与东方卫视驻香港记者连线,了解当地对世博会的感受,以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呈现世博报道。据统计,在世博会开幕式3天的直播中,共直播连线200余次,平均每个记者约6。6次。其中,世博园内报道占到约60%,园外报道占到约40%。

此外,节目还对直播的技术精益求精。除了采用基本的“二框”“对等框”作为连线时的画面表现形式,节目还率先运用了“六框直播”的多视窗形式,比如,其中一个大框为主演播室,另外五小框分别为,交通、气象、园区内外各直播点的信号画面,包围在主框外,同时配以实时在屏幕下方滚动的新闻快讯,使整档节目看上去更为丰富和多元,这对于整合世博园区信息、提供出行指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园区内上海广播电视台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世博眼”演播室,可以360度旋转,环视世博园区情况,主持人背景可以随着直播室的旋转而变换,可以与位于电视台演播室的主持人进行双框对切。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特别节目中,3个演播室功能各异,相得益彰,主演播室担当了实时信息的播报和与前方记者连线的角色,而世博眼演播室、东视剧场则一个侧重园内服务信息,一个侧重世博人物的展示、挖掘,软硬结合,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世博园分五大片区,总面积达到5。28平方千米。总体上,世博报道呈现出实用性和服务性两大特征。

在《世界,你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直播特别节目》为期三天的节目中,节目组分别以“世博倒计时”“世博全纪录”“世博纯体验”为主题,对内容进行筛选、把握。

直播第一天,节目内容大致是园区概貌,热门场馆探营、吃、住、行介绍等,主要是为第二天入园的观众进行信息的提示、引导,同时起到“预热”、提升关注度的作用。

当晚世博会文艺表演直播,则注重对仪式的再现,而开幕式完成后,栏目组还邀请到开幕式总导演走进演播室为观众进行解读,讲述背后的故事。

直播第二天,也是世博会正式开幕第一天,因此,在日常的场馆介绍、专家解读之外,节目率先把视角对准了当日天气、交通、安检口排队、各片区人流等情况,提醒即将入园的游客分流参观、分时参观,并告知部分场馆可提前预约,无需排队,等等,起到了观众“向导员”的作用,同时,节目还穿插了表演信息公告,如“亚洲广场今天中午将有文艺演出”,而这种实时、快捷的世博报道为即将入园的游客提供了游园的参考。

而为了做好世博会的报道工作,上海电视台除了开、闭幕式进行全天直播外,还从4月12日起,开设了《世博快报》节目,节目每逢整点在世博眼演播室进行直播,时长6分钟左右,主要向观众播报实时天气、客流、交通以及票务等各种与世博相关的服务信息,充分凸显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世博报道的另一亮点,就是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五大片区,300多个场馆,通过记者现场出镜、解说,以一个参观者的角度去感悟场馆内的点点滴滴,如,“体验某某国家馆”“记者带您走某某”。

记者穿上异国服装、品尝各国美食、与当地艺术家一起载歌载舞。轻松、欢快的报道形式不仅拉近了观众距离,也让观众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了世博风情。

观众不仅会通过电视报道了解世博会,同时也会通过报道检验媒体。体验式的报道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要熟悉场馆的背景信息,了解其中的精彩看点,并随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组织、提炼出最精确的语言进行直播。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报道时有的放矢,而不是夹杂大量冗余的信息。观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大量进入园区参观的观众会根据自己的游览感受与电视记者的报道进行比较,以此检验媒体的报道水平。

[本章重点]

1。广播电视采访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共性方面,广播电视采访同文字记者的采访一样要遵循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在个性方面,广播电视采访同文字记者又有许多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事实材料处理的手段、方式、表现元素、报道形式等方面,特别是记者的镜前采访直接展现在节目中,将采访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法、一种结构方式,以至成为一种节目形态。

2。以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来考察,采访活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因此,采访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的目的是采集事实、传播新闻,所以要讲求时效,体现现场感,用事实来说话。这就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真实的、具体的事实材料,并以客观手法将材料处理好,准确地传达出去。

3。记者的采访使命是记录今天的历史。记者的这一使命,决定了采访的范围无限广阔——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舞台。

记者的采访视野是整个人类社会。因而,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让新闻报道发挥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记者的采访是把握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不是借助客观表达主观意向的活动,而是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依据,以辩证思维的思想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采访认识是第二性的。

4。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

记者的采访方法是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

记者的采访时效是分秒必争,有时采访报道同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进行。

记者的采访任务是: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采写不能公开报道的内参;建立信息网络。

记者采访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因而是第一道工序。可以说,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

5。广播采访的个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声音符号的采制上。迅速、及时、生动是广播新闻报道特点,这对采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记者要在采访过程中,对广播报道形式与采访的方式、声音的运用进行通盘的考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