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古代埃及的统治阶级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用于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而是修坟造墓,修建神庙,用于祭祀(对神和死人),这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也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极少数人所攫取,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不到文明发展的成果。
第四,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同广大劳动群众的艰难处境和政治上的无权状态形成鲜明对照。平时对人民专横跋扈的少数统治阶级的领导人物,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却不敢发动和领导人民为保卫民族生存和国家主权而斗争,却往往卖国求荣。波斯人入侵埃及时,埃及的海军司令乌伽戈列森特投靠波斯人就是一例。
第五,文化为极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更难以去读书识字,享有文化成果。因此文化的发展极其缓慢,象形文字系统也过于复杂,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掌握。由象形文字发展变化而来的僧侣体文字,和由僧侣体文字发展变化而出的世俗体文字也是如此。因此,随着国家的灭亡,作为古埃及文明成果和象征之一的象形文字也就被人遗忘了。
[1]关于“海上民族”,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他们来自地中海一些岛屿和小亚细亚(见[英]N。K。桑达尔斯:《海上民族:公元前1250—前1150年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入侵者》,伦敦: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社,1985年版)。但亚历山大·尼比却认为,“海上民族”并非埃及语“ym”(广大的绿色)一词理解上的错误造成的。他认为“ym”并非是指海,而是指三角洲。因为古埃及人在很长时期里都认为三角洲是九弓之地,是外国的土地(见该书前言及正文)。不过,从当时留下的雕刻看,“海上民族”从人种上与埃及人显然不同。因此,说他们是下埃及三角洲居民似乎不妥。见[澳]亚历山大·尼比:《海上民族和埃及》,新泽西:诺伊斯出版公司,1975年版。
[2]关于“海上民族”各支的情况,见[英]N。K。桑达尔斯:《海上民族:公元前1250—前1150年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入侵者》,第106~113页。
[3]胜利石碑,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
[4][美]J。H。布利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第3卷,第250页,注a,并见第248~250、255~256页。
[5][美]J。H。布利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第4卷,第38页。
[6][美]J。H。布利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第4卷,第30页。
[7]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第54~55页。
[8]1哈尔等于72公升(在第20王朝前期值1~2德本铜)。因此,手工业者队伍首长每月获得540公升谷物;而一般手工业者仅得到396公升谷物(波尔巴小麦亦译为二粒小麦)。此处统计与前面各数的和不符,存疑。《古史通报》1951年第4期,第228页。
[9]《古史通报》1951年第4期,第231页。
[10]《古史通报》1951年第1期,第84~85页。日志记载说,在这一个月的第17日当局就给予手工业者2月份的口粮:“(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第29年别勒特季第2月第17日,给了第2月的食品。”
[11][美]J。H。布利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第3卷,第264~270页。
[12][美]J。H。布利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第4卷,第261~263页。
[13]此表系布利斯特德据《哈里斯大纸草》资料做成,所用数字都经过核算(改正了原纸草统计数字的错误)。[美]J。H。布利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第4卷,第97页。
[14]曼涅托认为第24王朝只有一个法老,即特夫纳赫特之子波克霍利斯。见曼涅托残篇64;65,a;65,b。那么第24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720—前715年。
[15][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78~181页。
[16]第26王朝法老雅赫摩斯二世。
[17][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89页。这些市邑大概是些较大的居民点。戴奥多罗斯《历史集成》中记载托勒密时埃及有“重要的村和城镇”3万个以上,则以前与有1。8万个以上。
[18][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81~182页。
[19][苏联]别列别尔金:《古代东方史文选》,第147~149页。
[20][古希腊]戴奥多罗斯:《历史集成》第1卷,79,1~3。
[21][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93~196页。
[22][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97页。
[23][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98~199页。
[24][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204~205页。
[25][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200页。
[26][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98~201、205~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