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代埃及文明成就 > 第四 第二中间期(第7页)

第四 第二中间期(第7页)

[51]指书写人。

[52]意为负担自己生活的责任。

[53]制作泥砖。

[54]他必须经常向田主缴纳地租。

[55]取燧石来作箭尖。

[56]俄译本此处作“染匠”。——中译者注。

[57]为了包裹木乃伊之用。

[58]吉林师大、北京师大历史系编:《世界古代史史料选辑》上,第42~45页。

[59]曼涅托认为该国王是阿美涅姆赫特二世,是被宫廷宦官所杀,见片段36;而《世界通史》的作者认为是阿美涅姆赫特一世,见[苏联]苏联科学院编:《世界通史》第1卷,第372页。

[60]自从1909年英国埃及学者A。H。伽丁内尔研究《伊浦味陈词》时起,学者中通行的看法是,这一著作写成于,或者至少反映了埃及史上的第一个中间期。1917年苏联的B。B。司徒卢威则提出,这篇文献描述了公元前18世纪中叶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1964年,美国的J。V。塞泰尔斯把这篇文献所反映的社会事件断代在第13王朝后期,即第二中间期。

《伊浦味陈词》描述了中王国崩溃后的埃及贫民奴隶的大起义。伊浦味本身显然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是这次起义打击的对象,因此,他常常歪曲和咒骂人民大起义。

原文较长,亦多重复。现仅摘译其中最重要的,记述所谓“国中灾难”的部分。译文据R。O。富尔克奈:《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载《埃及考古杂志》1965年第51卷,第53~62页。

[61][英]A。H。伽丁内尔:《法老埃及》,第109页;《剑桥古代史》第1卷第2分册,第200页。

[62][苏联]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王以铸译,第253~254页;塞特尔斯:《训诫的年代在第一中间期》,载《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2期。

[63]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11~15页。

[64]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14页。

[65]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13~14页。

[66]即没有一个世袭的人维持秩序。——英译者原注。

[68]克努穆(Kbnum)是埃及创造力之神。

[69]贫民(Poorman),俄译为“平民”(простолюдия)(见《古代东方史选读》,第65页)。

[71]此处“贫民”一词,有人译为“公民”,俄译本音译为涅德耶斯(Heджес),上引书,第65页。另见《埃及考古杂志》1954年第50卷,第25页富尔克奈的注释。这个阶层是这次革命运动的对象。

[72]在古埃及文献中,常常把国家比作船。

[73]见伽丁内尔在训诫中的注释,第29页是关于这个不可靠的一节。——英译者原注。按:“鱼”一词或许指人。

[74]“罗网”,俄译本为“水”,见上引书,第65页。

[75][以色列]M。利希海姆译为“像鱼一样拍击”。见《古代埃及文献》第1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出版社,1975年版,第151页。

[76]位于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北,确切地点不详。

[77]俄译本为“陵墓建筑者”。

[78]地中海东部沿岸腓尼基人的著名城市之一。

[79]Keftiu,即克里特。

[80]这一句的译文出入很大。美国J。V。塞泰尔斯摘译的引文见《埃及考古杂志》1964年第50卷,第16页。

[81]尼罗河第一瀑布附近的岛和岛上的城市。

[82]或称提斯,上埃及第八州的首城,确切地点不详。

[83]指幼小的孩子(《埃及考古杂志》第50卷,第26~27页)。

[84]与下文5·16重复。——英译者原注。

[85]与下文6·14重复。——英译者原注。

[86]与下文5·12—5·13重复。——英泽者原注。

[87]在这两句中“她们”大概指出身名门的贵妇人。——英译者原注。

[88]M。利希海姆译为“而仆人离弃了他的家务”。

[89]4·3的重复。——英译者原注。

[90]可能有遗漏。——英译者原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