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印度的波斯人 >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第1页)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第1页)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

“印度”一词来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是第一个把印度河及其以东的地区称为印度的人。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将其称为印度。古代印度实际上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不丹等国家在内的南亚广大地区。古代印度史也就是南亚地区各国古代的历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倚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是一个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分为北、中、南3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温迪亚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人们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和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德干高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但不宜农耕,而且交通非常不便。印度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

北部印度除了恒河、印度河以外,还有东北部的发源于中国西藏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其上游是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德干高原以南有几条较小的河流:纳巴达河、马哈纳底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以及柯弗里河等。南部的几条河比北部的3条河要短得多。

古代印度北部由于有喜马拉雅山脉的缘故,因此和外界的交往不多,只有西北部有几个山口可以和外界交往,如兴都库什山脉上的开伯尔山口和古马勒山口、基尔塔尔山脉上的波伦山口等。这些山口既是印度和外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也是古代历史上一些民族入侵印度的通道。

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至德干高原之间,是平原地区。但这片平原地区在生态方面却很不相同,这与其降雨量有关。西部的印度河流域雨水稀少,每年的降雨量只有250~370毫米;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的地区有600~1250毫米;恒河中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降雨量达到1250~2500毫米之多。但印度河流域的水量却不少,因为这个地区除了降雨之外,还有其他水源,那就是雪山融化的水注入。

印度河流域和部分恒河—亚穆纳河流域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干旱气候,这个地区农作物以小麦、大麦和棉花为主。恒河中下游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和印度河流域几乎完全不同。这里的气候潮湿多雨,属热带气候。这里的农作物是稻谷。其动物也和印度河流域不同,有老虎,而没有狮子、骆驼。不过,这一带的文明比印度河流域出现得晚。德干高原及其以南的印度半岛地区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因而文明发展较晚。

古代印度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用作建筑材料和燃料的森林资源。在哈拉巴文明时期建筑用的砖是用木材烧制的,后来著名的华氏城是用木材建成的。再如,印度有丰富的铜矿和铁矿。铜矿集中在拉贾斯坦和比哈尔等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就已经开发利用了。哈拉巴文明是青铜文明。印度的铁矿也很丰富,主要集中在比哈尔南部、中央邦以及卡纳塔克一带。其开发利用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即晚期吠陀时代。印度也盛产宝石和珍珠。

我国史籍中对印度多有记载,现仅摘录玄奘的若干记载。

《大唐西域记》是唐朝玄奘访印的见闻录。这里摘录的是该书的第二卷《印度总述》:

名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疆域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数量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

文字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为人轨则。邻境异国习谬成训,竞趋浇俗,莫守淳风。

至于记言书事,各有司存。史诰总称,谓尼罗蔽荼唐言清藏,善恶具举,灾祥备著。

教育而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旧曰毗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

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雕朽励薄。若乃识量通敏,志怀逋逸,则拘絷反关,业成后已。

年方三十,志立学成,既居禄位,先酬师德。其有博古好雅,肥遁居贞,沈浮物外,逍遥事表,宠辱不惊,声闻已远,君王雅尚,莫能屈迹。然而国重聪睿,俗贵高明,褒赞既隆,礼命亦重。故能强志为学,忘疲游艺,访道依仁,不远千里,家虽豪富,志均羁旅,口腹之资,巡丐以济,有贵知道,无耻匮财。娱游、堕业、媮食、靡衣,既无令德,又非时习,耻辱俱至,丑声载扬。

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旧曰刹利,略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旧曰毗舍,毗也。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旧曰首陀,讹也。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妇人一嫁,终无再醮。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兵术君王奕世,惟刹帝利。篡弑时起,异姓称尊。国之战士,骁雄毕选,子父传业,遂穷兵术。居则宫庐周卫,征则奋旅前锋。凡有四兵,步、马、车、象。象则被以坚甲,牙施利距,一将安乘,授其节度,两卒左右,为之驾驭。车乃驾以驷马,兵帅居乘,列卒周卫,扶轮挟毂。马军散御,逐北奔命。步军轻捍,敢勇充选,负大橹,执长戟,或持刀剑,前奋行阵。凡诸戎器,莫不锋锐,所谓矛、楯、弓、矢、刀、剑、钺、斧、戈、殳、长矟、轮索之属,皆世习矣。

刑法夫其俗也,性虽狷急,志甚贞质,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惧冥运之罪,轻生事之业,诡谲不行,盟誓为信,政教尚质,风俗犹和。凶悖群小时亏国宪,谋危君上,事迹彰明,则常幽囹圄,无所刑戮,任其生死,不齿人伦。犯伤礼义,悖逆忠孝,则劓鼻,截耳,断手,刖足,或驱出国,或放荒裔。自余咎犯,输财赎罪。理狱占辞,不加荆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拒违所犯,耻过饰非,欲究情实,事须案者,凡有四条:水、火、称、毒。水则罪人与石,盛以连囊,沈之深流,校其真伪,人沈石浮则有犯,人浮石沈则无隐。火乃烧铁,罪人踞上,复使足蹈,既遣掌案,又令舌舐,虚无所损,实有所伤;软弱之人,不堪炎炽,捧未开花,散之向焰,虚则花发,实则花焦。称则人石平衡,轻重取验,虚则人低石举,实则石重人轻。毒则以一羖羊,剖其右髀,随被讼人所食之分,杂诸毒药置剖髀中,实则毒发而死,虚则毒歇而苏。举四条之例,防百非之路。

致敬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惟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凡其致辞受命,褰裳长跪。尊贤受拜,必有慰辞,或摩其顶,或拊其背,善言诲导,以示亲厚。出家沙门既受敬礼,惟加善愿,不止跪拜。随所宗亊,多有旋绕,或唯一周,或复三匝,宿心别请,数则从欲。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