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是有好事的国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惊喜,惊喜的制造者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那波帕拉沙尔,公元前7世纪末,他在巴比伦修建了幼发拉底河大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狄奥多鲁斯·希库鲁斯(DiodorusSiculus)对此都有过记述,虽然他们的记述有差别且都与事实有出入。根据狄奥多鲁斯·希库鲁斯的说法,幼发拉底河大桥的建造者是公元前9世纪的尼尼微女王萨米拉米斯;而希罗多德则把功劳记在了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妻子尼托克里司身上。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自己的铭文揭开了造桥者的身份之谜,他就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父亲那波帕拉沙尔。希罗多德的记述如下:
正当尼托克里司用挖掘出来的土来保卫自己的城市的时候,她又想到了一件工程。当然,这只不过是上面所说的两件工程的附属工程而已。这个城原来是被河流从正中分为两部分的。在先前的国王当政时,如果有人要从这一半到另一半去的时候,他是必须乘船的。这在我看来,当然是件麻烦的事。因此,在尼托克里司挖掘人工湖的时候,她便想到把它用来立刻消灭这种不方便的情况并使她能够在她统治巴比伦的时候留下另一项纪念物。她下令削切巨大的石块,而当她所需要的石块切好之后,人工湖也挖好了,于是她便把幼发拉底河的河道引导到挖好的人工湖去了。人工湖满了,原来的河道也干涸了。于是她便着手首先把城内河流的两岸用烧好的砖砌起来,又把河门前面引到河边的那些坡形的码头也砌上了砖,就和筑城砌砖的时候完全一样。在这之后,她便用已经掘出的石材,大约在城市正中的地方,修筑一个石桥,石桥用的石块则是用铁和铅接合到一起的。在白天的时候,在桥座和桥座之间,放上方形的木块,以便使居民过河,在夜间,木块便撤了下去,好不叫人们在黑暗中过来过去相互间进行偷盗的事情。当河水灌满了人工湖而石桥也竣工的时候,尼托克里司便使幼发拉底河还归它的旧道;这样一来,变成了湖泊的那块挖掘的凹地既已达成了她原定的目的,同时又因造桥而使居民得到了便利。[11]
幼发拉底河大桥全长380英尺,由七座用石头、砖块和木料建成的桥墩支撑,由于桥墩体积庞大,占据了河流宽度的一半,桥墩之间的水流速度加快,特别是在河水泛滥的季节,因而导致桥墩基底周围河床的侵蚀。根据狄奥多鲁斯·希库鲁斯的记载,幼发拉底河大桥的上部结构是用棕榈树、柏树和松树板制作而成的,桥面宽约30英尺。
幼发拉底河大桥存在了600余年,在狄奥多鲁斯·希库鲁斯生活的时代,这座桥依然矗立着。“它是我们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的最古老而永恒的一座桥,其声誉堪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相媲美。”[12]考古学家已经挖掘出了幼发拉底河大桥的废墟。
三、公路
对于美索不达米亚而言,河流就是天然的公路,在南部地区尤其如此。在城邦争战时期,军队都是通过水路或商用小道来行军的。有意识地修筑公路是从亚述帝国开始的,亚述帝国的统治者们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或需要开始这一工程的。
首先,他们居住的地带地形崎岖不平,丘陵绵延,而且成队的士兵需要有道路才能通行。其次,他们的母亲河,即底格里斯河,不如幼发拉底河那样适于通航,因此水运显得更困难。其三,他们对各个地方的征服扩张要求有一个系统能加速管理、军事汇报、军事命令的传递以及军队的迅速调遣。[13]
在城乡之间和乡野之间,亚述的国王们并没有花费太大的气力去修筑快速公路,而只是在沙漠小径沿途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建立起一个岗哨,并挖凿水井供路人饮用。为防止路人迷路,他们还树立起路标指引。辛那赫里布对道路的维护特别重视,尤其是城市里的街道建设更是重点。在埃塞尔哈东统治时期,亚述在被征服地区的城邦,也开始修建基础设施,这样不仅保持了城邦之间的道路畅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邦之间商务活动的开展。亚述统治者还创立了王室信使制度,为王室信使们绘制地图,标明各个驿站之间的距离。在少数情况下,亚述的统治者们也会铺设一些特殊的道路,如专门供重大宗教节日期间使用的通往主要神庙的特殊通道,专门供外宾使用的通往皇城入口的道路——目的是给外宾留下深刻的印象等;主要街道和市场广场通常也会特别铺设。这些专门铺就的道路是在沙砾层上铺设一层烧制过的砖块作为路基,然后在上面铺设涂有沥青胶泥的灰浆板。
[1]转引自[美]斯蒂芬·伯特曼:《探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秋叶译,第299页。
[2]MarDeMieroop,TheAamianCity,p。63。
[3][美]斯蒂芬·伯特曼:《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第292页。
[4][美]斯蒂芬·伯特曼:《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秋叶译,第297页。
[5]Stepheman,HandbooktoLifeiMesopotamia,p。300。
[6][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06页。
[7]Stepheman,HandbooktoLifeiMesopotamia,p。198。
[8]Stepheman,HandbooktoLifeiMesopotamia,p。199。
[9]Stepheman,HandbooktoLifeiMesopotamia,p。311。
[10]Stepheman,HandbooktoLifeiMesopotamia,p。203。
[11][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第109页。
[12][美]斯蒂芬·伯特曼:《探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秋叶译,第324页。
[13][美]斯蒂芬·伯特曼:《探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秋叶译,第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