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学翻译研究导引 > 三直译和意译(第2页)

三直译和意译(第2页)

[10]陈西滢:《论翻译》,载《新月》,第2卷第4号,1929。

[11]参见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范存忠:《漫谈翻译》,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13]梁实秋:《论翻译的一封信》,载《新月》,第4卷第5期,1933。

[14]鲁迅:《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276~277页,北京,商务印书上包,1984。

[15]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载《申报·自由谈》,1934-07-25。

[16]周作人:《知堂序跋》,钟叔河编,233~234页,长沙,岳麓书社,1987。

[17]郑振铎:《我对于编译丛书底几个意见》,载《晨报》,1920-07-06;《民国日报·学灯》,1920-07-08。

[18]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8期。

[19]转引自林汉达:《英文翻译原则方法实例》,上海,中华书局,1953。

[20]傅斯年:《译书感言》,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3号,1921。

[21]水天同:《培根论说文集·译例》,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22]林汉达:《翻译的原则》,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59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3]艾思奇:《翻译谈》,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4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4]朱光潜:《谈翻译》,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4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5]着重号为原文所有,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5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6]原载《外国语》,1994(2、5)。

[27]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272页,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8]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262页,北京,中华工联合出版社,2000。

[29]许渊冲:《译家之言》,载《出版广角》,1996(6)。

[30]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31]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4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2]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载《文艺报》,1957(10)。

[33]郭沫若:《〈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附白》,载《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1920。

[34]郭沫若:《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载《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1922。

[35]林语堂:《论翻译》,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420~4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6]转引自许钧:《怎一个“信”字了得——需要解释的翻译现象》,载《译林》,1997(1)。

[37]《日本人读三国》,载《文汇读书周报》,1996-05-25。

[38]段苏红:《从被改写的昆德拉谈起》,载《中华读书报》,1996-11-06。

[39]金圣华:《桥畔闲眺》,7页,台北,月房子出版社,1995。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