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方卫平 > 第三 科学童话(第1页)

第三 科学童话(第1页)

第三节科学童话

一、科学童话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又都植根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来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和超越时空制约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从童话的人物形象表现方法来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互有联系。

以表现题材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来划分,童话可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艺术童话”)。通常所说的童话都是狭义的童话,即文学童话。

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是以童话形式展现科学内涵的儿童文学作品。典型的科学童话具有科学性和儿童性,常常富于儿童思维逻辑允许的幻想。科学童话在科学文艺中是一个重要的品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产生过重要的作品。

科学童话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与文学童话(狭义的童话)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即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科学童话将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把科学的理性概念转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使其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但它能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因此,并不是每一篇以动物、植物、机器等或科学技术中的事物为出场人物的童话都可以算做是科学童话。科学童话是能给儿童一定量的科学知识的儿童文学作品。

科学童话与科幻小说、科幻故事相比,具有相同之处,即三者都具有“幻想”。这三类,不管是哪一类作品,倘若缺少“幻想”,这个作品就注定是失败的。但科幻小说、科幻故事的“幻想”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科学童话的“幻想”则表现在形式上。有些常人体科学童话,由于童话特点不足,看起来仍像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导致这一出问题的原因是作品的人物和环境太“实”,缺乏一定的“变形”。在拟人体科学童话中,这种困难似乎要少些。因为,在这类作品中,“人物”是动植物或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跟科幻小说、科幻故事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此外,科学童话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因此,就知识内容来说,它要比科幻小说更浅显些。

(二)特征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种,除了具有童话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既要对科学内容作艺术化的概括,又要以艺术的方法来认识科学内容。

1。幻想和想像

科学童话的幻想是一种合乎儿童特点的想像,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科学童话通过巧妙的比喻,将一些复杂的或难以一下说清的科学知识或现象转化为常见的具体形象,以便儿童理解,从而满足了其求知欲并能进一步激发其想象力。

2。结构和形象

科学童话常常使用单一线索来贯穿全文,结构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纯,然而,它所塑造的形象却是生动具体的,如《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误会法”,在小蝌蚪一次又一次错认妈妈的过程中逐步介绍了青蛙的特点。整个故事始终围绕“找妈妈”这个中心展开,线索单一,情节单纯,却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

3。拟人化

所谓拟人化,就是选取典型事物,根据事物的本性与特点,以艺术夸张的手法,通过人物形象将典型事物表现出来。科学童话创作也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严谨的科学和艺术的童话正是通过拟人化手法才得以结合起来,进而造就了科学童话这类文体。在科学童话中,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细菌病毒,从日月星辰到风霜雨露,从鸟兽虫鱼到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的物质还是抽象的概念,都通过拟人化而成为有思想、有语言、有行动、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地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与原理等展示给小读者,让他们在阅读的快感中了解科学,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当然,这种拟人化是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知识之上的艺术手法,是以不能扭曲事物的实质为前提的。

4。教育作用

科学童话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相比,科学童话具有更大的认知价值。对儿童而言,教育是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童话虽然不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但是,一些科学知识经过作家精心的艺术构思而成为一种知识性作品后,却更能吸引孩子,感染孩子,从而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与智慧,激发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探索未来的雄心壮志。对于富有想象力而又充满求知欲的儿童来说,科学童话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素材。在儿童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其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提高其认识能力,从而使其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优秀的科学童话对儿童在智力开发、兴趣生成、思维拓展、创造力启迪等方面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儿童特点

科学童话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写作的,其主要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因此,科学童话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儿童特点。这一特点也是科学童话作家向来所重视的。科学童话的儿童特点,主要体现在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思维特点与审美接受机制和具有童话意境等方面。但是,科学童话的趣味不是强加上去的,而是从科学题材本身挖掘、找寻出来的。倘若为了追求趣味性而任意设想故事,就失掉了科学童话的本真。同样的,如果不熟悉儿童生活,不能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又不懂得怎样把握儿童的幻想,只是单纯地把科学知识装扮成人物登场,便不具有童话的意境,失去了趣味性,从而失去了吸引儿童的因子。科学童话是依据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来构思和组织的,而非成人生活的简单化。同时,科学童话所介绍的应是儿童在其智力范围内能够理解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知识。

二、中国科学童话简史

(一)早期发展

1918年,茅盾以本名“沈德鸿”编撰了《书呆子》《寻快乐》等17种童话。此后几年里,叶圣陶先后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优秀童话,如《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等。而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则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现的,且创作数量也不多,仅有董纯才在1937年写的一篇关于狐狸的生物童话《狐狸夫妇历险记》。郭以实在1941年11月创作了《太阳请假了》(发表于1942年第二期《战士教育》杂志)。这是一篇结合当时反法西斯的国际形势而创作的科学童话。孙铭勋创作的科学童话《自然太太》在《科学儿童》半月刊上发表。此后,科学童话就很少有人创作了。直到1949年以后,在“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学童话才得以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

1950年,高士其(1905—1988)创作了科学童话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作家将诗体形式引入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颇为新颖独特。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述了关于土壤的种种知识。另一篇优秀的科学童话,是由方惠珍和盛璐德共同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不足两千字,但是,构思巧妙,极富儿童情趣。作品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借助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之口,描述了青蛙的特征并说明了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的知识。这篇科学童话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不仅被改写成了科学童话诗,而且还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水墨动画片。

冯振文的科学童话《非洲魔法师》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作家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森林中形形色色的动物。作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动物观看非洲魔术师表演的场景,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特征,甚至采用了动物间互看的视角来描述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195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童话集《在哪里过冬》。195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郑延慧的科学童话集《在快活的小溪上》,1960年,该社又出版了郑延慧的科学童话集《弯着腰儿的小苹果树》。196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童话集《“小伞兵”和“小刺猬”》,收入了石焚(即王国忠)、林禽、迟叔昌、杨谋等16人的16篇科学童话。

总体看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童话,内容绝大部分是动物、植物等生物知识,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在创作方法上多采用“误会法”“演说法”“反复法”等公式化创作手法,在功能上也仅局限于向儿童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儿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这一时期的科学童话都比较浅显,童话味较浓,当然也有一些是化装表演式的,让动物说人话,讲大堆的知识,也不乏有的故事归故事、知识归知识,存在许多“知识硬块”。

(二)繁荣期

“**”期间,我国科学童话创作断层10年。

1978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创立。科学童话也迎来了春天。到80年代,随着各种少儿报刊的纷纷复刊和创办,科学童话创作出现一派热闹景象。老作家笔耕不辍,新作者大量涌现。数百篇科学童话新作得以发表,不仅拓宽了题材范围,而且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千姿百态,或用拟人体,或用常人体,或用抒情散文式,或用热闹逗趣式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中长篇作品。

叶永烈的科学童话作品,最初以生物题材为主要创作对象。1962年,叶永烈陆续发表了科学童话《一根老虎毛》和《借尾巴》两篇生物童话。《一根老虎毛》以一只小蚂蚁捡到一根又粗又长,又柔软又漂亮的毛来展开故事。这是一只有点自以为是且好强不服输的小蚂蚁。一天,它捡到了一根毛并且认为是一根老虎毛,然后兴冲冲地向它的朋友们(小松鼠、小赤鹿、小野兔和小猴子)炫耀,声称自己打死了一只老虎,这根毛就是凭证。这时候,四个好朋友都争辩说这毛是自己的。这样,作者就把动物春季换毛的生物知识生动地表达出来了。这篇童话不仅塑造了鲜活的形象,介绍了一定的生物知识,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气息,深受儿童喜爱。《借尾巴》写的是小兔子为参加百兽大会却嫌自己的尾巴难看而向朋友借尾巴的故事,说明了动物尾巴的形状不同其作用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叶永烈将科学童话的创作范围逐渐扩大至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新发展等方面,创作了大量的非生物科学童话。这些作品先后结集为《烟筒剪辫子》(1975)、《铁马飞奔》(1976)、《找不到的伙伴》(1976)、《水晶宫的秘密》(1978)、《谁的脚印》(1979)等。

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创作,为中国科学童话贡献了大量的佳作,不仅丰富了科学童话的题材内容,而且在创作手法上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手法包括三段法、对比法、巧合法、误会法等,为科学童话增添了新的风采。

这一时期佳作不断。阳光的《小蟹找壳》,通过寄居蟹寻找居住的壳而分别介绍了蚶子、牡蛎、海兔、虎斑宝贝、鸡心螺、凤螺、寄居蟹的特点。童话采用拟人体,生动地描写了这些海洋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语言生动、鲜活,充满儿童情趣。类似的科学童话,还有朱志尧的《蝴蝶儿学音乐》。

郭以实的科学童话《鸟儿的侦察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将环境污染这一当前人类关心的重大课题展现在读者面前;《鲁莽国王的命令》用辩证的观点讲述了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最高的奖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进入童话世界;《电子表探亲记》将钟表的发展史以童话的形式生动表现出来;《丰丰在明天》展现了现代科学的美好前景;余俊雄的《小多利找妈妈》则将克隆技术引入了童话,对克隆技术、生物遗传知识做了生动的描述。

198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童话选》,汇集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科学童话佳作。

20世纪90年代,一批中篇科学童话,如石永昌的《孙悟空探秘小人国》《森林草原王国》、宗介华的《马戏团里的不速客》、白忠懋的《寓言马戏团》《鸽子飞走以后》《章鱼遇险记》等相继初版问世。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