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方卫平 > 第二 文学与银屏 儿童影视(第1页)

第二 文学与银屏 儿童影视(第1页)

第二节文学与银屏:儿童影视

随着影视的普及,少年儿童接触影视媒介的时间越来越多。影视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不只停留在发展视觉艺术感知能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层面,还影响着少年儿童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儿童影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195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交流中心宣布成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少儿部联合,以“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的名义,正式加入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交流中心,成为其会员国。世界各国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儿童影视活动,加强了儿童影视创作上的联系。很多国家都设有国际儿童电影节、国际动画电影节和国际儿童电视节,如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巴黎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莫斯科国际儿童青少年电影节、法兰克福国际儿童电影节、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澳大利亚国际儿童电影节、东京国际儿童电影节和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国际动画电影节,如洛杉矶国际动画电影节、纽约国际动画电影节、斯图加特动画电影节、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澳大利亚国际动画电影节等,国际儿童电视节,如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少年电视节等。

我国也非常重视儿童影视事业的发展。在儿童电影领域,我国于1981年创建了专业生产儿童电影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1984年成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1985年创办了专业的儿童电影奖项——中国电影童牛奖(2005年正式并入中国电影华表奖)。2005年底落成的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儿童电影展厅。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于1988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加强中外儿童电影交流,促进我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电视媒介方面,自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12月28日开播少儿频道以来,全国已有几十个电视少儿频道开播;电影频道专门设有“少儿影院”;电视剧频道专门设有“少儿剧场”(后改名为“青春剧苑”);各电视台还设有不少专门的动画节目时间(如少儿频道的“中国动画精品版”等)。全国各地还涌现出学生直接参与的校园电视台。

常见的儿童影视样式有儿童电影(儿童故事片)、儿童电视剧、儿童科教片、儿童记录片、动画电影等。其中儿童电影、动画片和儿童电视剧对儿童的影响较大。

一、儿童电影的概念与发展

(一)儿童电影的概念

儿童电影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儿童电影包括儿童故事片、美术片、儿童纪录片、儿童科教片;狭义的儿童电影主要指儿童故事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儿童片。

我国《电影艺术词典》对儿童片的定义是:“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即从培育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发而拍摄的、适合于他们的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这种影片的创作,一般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和智力特点,从选材、构思到艺术表现的整个过程,都注意作品有益于儿童,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并为他们所乐于接受,儿童片的‘儿童’,不是指题材范围,而是指服务对象。”[1]而随着时代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一些并非专门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因其鲜明的儿童性,符合儿童审美和心理需求的特点,也在一个更为宽泛的范围内被纳入到儿童电影的视野之中。

儿童电影与一般电影相比,由于其观众主体是儿童,因此在创作上有着特殊的要求。首先,从创作动机上来说,儿童电影通常具有明确的为少年儿童拍摄的动机,并主要以3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其次,从创作内容和创作方式来说,影片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特点,以适于儿童欣赏和理解的方式加以表现,以满足儿童独特的精神需求。简言之,儿童电影就是指具有适于儿童欣赏的内容并具有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形式的故事片。

(二)中国儿童电影发展概况

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故事短片是1922年由但杜宇编导的《顽童》。这是一部无声的黑白短片,表现了一个6岁的孩子在花园里玩耍的片段。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长片则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

从1922年到1949年,中国儿童电影处于初创与萌芽时期,共拍摄了23部儿童电影,主要以孤儿、弃儿和流浪儿为题材,代表作有《迷途的羔羊》《三毛流浪记》等。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当时儿童在社会中的悲凉处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这些影片以儿童为主角,反映儿童现实生活,但儿童电影“为儿童拍摄”的意识并未形成。

1949年到1965年,中国儿童电影进入自觉发展与初步繁荣时期。“十七年”间,我国共拍摄了39部儿童电影。自1950年拍摄儿童故事片的任务在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第二届行政扩大会议的会议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以来,我国儿童片的创作便纳入了国家的关注视野之中。儿童电影逐渐具备了“为儿童而拍摄”“教育和引导儿童”的功能,在银幕上着力推出“小英雄”系列与“好孩子”系列两类儿童电影,产生了《鸡毛信》《小兵张嘎》《祖国的花朵》等经典儿童影片。这些影片所塑造的少年儿童形象重在宣扬榜样的力量,宣扬榜样儿童勇敢、机智、善良的优良品质。

“**”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经历了漫长的桎梏期。其前7年,我国没有一部儿童电影问世,直到“**”后3年才拍摄了14部儿童电影,但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创作受制于特定年代的政治束缚,整体艺术水平不高。《闪闪的红星》在政治的夹缝中问世,虽然未能摆脱“三突出”创作思维的影响,但依然是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难得的收获。

经过“**”结束后的复苏与调整,中国儿童电影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她真正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时的中国儿童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间拍摄的104部儿童电影,无论从题材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科幻题材、幼儿题材、青春期题材影片等纷纷出现。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如《苗苗》《红衣少女》《泉水叮咚》《霹雳贝贝》《豆蔻年华》等。这些作品或生动活泼,或引人深省,或温馨质朴,或青春热情,使儿童电影的风格更加丰富、动人,“为儿童而拍摄”的创作观念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深化。作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也向儿童的精神世界靠拢,获得了广大小观众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共拍摄了儿童电影119部。这一阶段的儿童电影,题材更加广泛,少数民族题材、环保题材、科幻题材等都被进一步开拓出来,表现手法上也更为丰富。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如《我的九月》《烛光里的微笑》《天堂回信》《草房子》等,不仅在主题上不断开拓、深化,在艺术表现水平上也不断提高,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都更加精雕细琢,使儿童电影的审美化特征更加明显。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突破了“教育儿童”“引导儿童”的简单逻辑,将镜头进一步对准儿童的精神世界,挖掘儿童世界的精神之美,对儿童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产生了一系列较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创作生产、政策制定、理论研究等都受到了广泛而密集的关注。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一个相对蓬勃、相对活跃的阶段,代表影片有《无声的河》《王首先的夏天》《扬起你的笑脸》《女生日记》《危险智能》《上学路上》《浅蓝深蓝》等。儿童电影蓬勃发展局面的形成,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影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为中国儿童电影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关,同时也与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发布各种政策和措施、提高儿童电影创作生产积极性的努力有关。以2005年的儿童电影创作为例,2005年我国获得立项的儿童电影总数为45部,占全年故事影片总立项数的9。6%;2005年我国审查通过的故事片总数为260部,其中审查通过的儿童故事片为26部,占全年总量的10%。26部的影片数量创下了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年度历史最高纪录(此前拍摄儿童片数量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和2004年的16部)。2005年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儿童电影的“数量高峰年”。

(三)外国儿童电影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影响

中国儿童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受到了国外儿童电影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中国儿童电影比较注重影片的教育功能,强调通过电影引导、帮助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儿童电影也开始吸取其他国家同类电影的优点,尤其是对影片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重视,进而促进自身艺术创作手法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在1949年之前,我国的儿童电影尚未达到整体的创作自觉,所受国外儿童电影的影响相对微弱。20世纪50年代,我国儿童电影主要受苏联儿童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其革命英雄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中国儿童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此时中国儿童电影尚处于萌芽的幼年期,因此对于国外电影基本处于模仿和欣赏的阶段。进入政治背景特殊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对外国影片基本持拒绝的状态。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中国政治文化环境的逐步宽松,苏联、德国、日本等国儿童影片开始出现在中国银幕上。中国儿童电影工作者因此对外国儿童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对外国儿童电影的模仿与复制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儿童电影无论是从影片的思想和艺术上,还是从儿童电影的理论层面,尤其是文学层面的研究和讨论,都获得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儿童电影进入中国的渠道更加丰富。中国儿童电影对国外儿童电影的学习和借鉴已成为一种常态。中国儿童电影工作者不断尝试将国外儿童电影中的优秀元素,如趣味性、娱乐性、民主性等添加到中国儿童电影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随着国外大量优秀儿童影片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儿童电影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就国家而言,美国和伊朗的儿童电影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影响最为深刻与显著。美国儿童电影带来的商业风潮与伊朗儿童电影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对中国儿童电影的两极冲击。美国儿童电影带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强烈的娱乐性,这一极的影片成本高昂,内容荒诞,充满幻想,技术精湛;伊朗儿童电影则恰好相反,成本低廉,内容写实朴素,以小见大,具有真正的儿童视点。就中国儿童电影而言,一方面很难达到美国电影的商业制作水平;另一方面伊朗电影的美学高度又让中国的儿童电影一时难以企及。在这样的两极冲击面前,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者需要有更深的思考和勇敢的尝试,需要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背景与已有的儿童电影传统中,不断地调整艺术实践的步伐,从而与儿童电影的国际发展潮流更加契合。

二、动画片的概念与发展

(一)动画片的概念

动画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动画片在中国被习惯称之为美术片,是电影的四大片种之一,“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幻想、想像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2]。广义的动画片是卡通片、剪纸片、木偶片、水墨片、折纸片等类影片的总称。

狭义的动画片又称“卡通片”,是动画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片种。“它以各种绘画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一般采用单线平涂方法,也有以其他绘画形式绘制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三维动画手段来制作动画片,其原理是相同的”[3]。

(二)中国动画片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片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之父”。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宣告了中国动画片的诞生。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动画片史就约等于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业史。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用动画片创作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在动画电影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于193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由于当时动画片还是一种新的影像形式,其夸张活泼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于故事片,所以,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期,万氏兄弟的动画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1947年到1956年,新中国动画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重新创业的过程。与万氏兄弟受美国动画片影响不同,新中国草创时期的动画作品带有浓重的苏联动画风格的痕迹。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动画事业蓬勃发展,很快进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出现了更多创新的片种并在探索中国民族风格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皇帝梦》(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瓮中捉鳖》(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和《神笔》等。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片产量高,样式丰富,动画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逐渐成熟,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堪称中国动画电影经典的优秀作品,誉满海内外。题材多样化和新动画形式的层出不穷成为这一时期动画电影的两大特点。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都涌现出了优秀的作品。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片也在这个阶段诞生。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于1964年完成,成为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的里程碑并大大提高了中国动画片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猪八戒吃西瓜》(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孔雀公主》(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长片)等。

1966年到1976年,动画片与故事片一样,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整个“**”期间,动画片几乎濒临绝境。直到1972年之后,动画片才逐渐恢复了生产,但都是打有鲜明阶级烙印的“不像美术片”的动画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放学以后》《小号手》《小八路》等。

1977年到1986年,随着政治形势和社会生活的转型与稳定,动画片进入了一个再度繁荣的新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厂一枝独秀的局面被各地动画片拍摄基地创作的全面繁荣所代替。动画片产量明显增加,在动画艺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数量很多,主要代表作有《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阿凡提》系列和《三个和尚》等。

1987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动画片与中国电影一起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外国动画作品被大量引进中国。那些风格、内容迥然不同的异国卡通在让中国观众眼界大开的同时,也夺去了中国动画的大半个市场。随着电视的普及,动画生产重心逐渐转向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系列片。这一时期,哲理短片独树一帜;影院长片制作增加;系列片产量丰富,动画片表现的内容大大拓展,并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可喜的尝试,主要代表作有《葫芦兄弟》《宝莲灯》《邋遢大王奇遇记》等。

中国动画片自诞生以来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取得了较高的荣誉,被称为“中国学派”。随着国外大量优秀动画作品的涌入,中国动画片也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如在材质运用上开掘还不够充分,镜头语言不够丰富,产业化运作不够成熟等,这些都是今后在动画艺术道路上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三、儿童电视剧

(一)儿童电视剧的定义

儿童电视剧是指以儿童的视角和理解方式,用电视手段拍给儿童看,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电视剧可以分为低幼电视剧和少年儿童电视剧;按题材不同,则可以分为童话电视剧、伟人传记电视剧和校园生活电视剧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