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方卫平 > 第二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第1页)

第二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第1页)

第二节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分支;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却又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

一、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这一点,在20世纪初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儿童文学化”一度成为小学国语教材的主流。1932年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在“目标”第三点即提出“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身兼语文教育家和儿童文学家的叶圣陶,在1932年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曾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做的。”[1]

在进入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占有比较高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阅读都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儿童文学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也有多项涉及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包括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27%。

除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很多优秀儿童文学没能进入教材,但它们同样值得学生阅读,如图画书、儿童诗、少年小说。不过,由于教师普遍比较缺乏儿童文学素养,不知道推荐哪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或者推荐成人文学的经典名著让学生阅读,这些都可能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与小读者双重筛选的结果,如《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亲爱的汉修先生》《夏洛的网》《小王子》。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绝不只有《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除了儿童文学课文,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到教学中。近年来在国内日益兴起的“班级读书会”就是很好的方式。它通过选书—阅读—讨论—拓展活动等环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于儿童文学自身特点:

第一,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文学应该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这个本位既包括生活本位,又包括心理本位和精神本位。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周作人语),而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独立精神的存在者。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对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应该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为要义。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儿童本位的立场使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产生了各个层面的共性。例如,香港朗文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前言中阐述到,小学语文“应以学生为本位,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及情意发展的特点而设计”“教学情境配合儿童理解及接受,有助培育儿童发展多元智能”。从上述表述中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着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合。

第二,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和个性,都要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儿童文学,因为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惊人的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鲜明和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本民族母语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口头和书面)。针对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应该注重语感和语言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运用本民族语言的能力。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语文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的几个环节

课外阅读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循环历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直线关系,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AidanChambers)曾以这样一个阅读循环示意图来表示[2]:

[imgalt=""sragesi0084。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有协助能力的成人(老师、家长、图书管理员等)居于中间地位(并非中心),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他提供图书和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并尽力创造一个吸引人的阅读环境。他可以激励孩子,让他们愿意去阅读,并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他可以为孩子们示范念读故事和评论书本,让孩子们掌握阅读的技巧。他还可以在阅读群体中,反馈和分享大家的阅读心得。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孩子仍然居于中心地位,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成人(本书主要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下面将从选书、阅读和反馈三个环节来讨论在阅读循环圈中教师应起的作用。

(一)选书

小学阶段以阅读童年文学为主,但应该注意的是,三个层次的划分并非铁板一块,它们的边缘是模糊的。我国每年出版的儿童读物数量庞大,如何从中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

1。教师的儿童文学观

在国内儿童文学界,儿童文学观也经历了一个从“教育儿童的文学”到“多元价值功能观”的转变。如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曾提出儿童文学“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的多元功能论。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摒弃教育意味过重、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把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定为以下几类:

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孩子们读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

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

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知性和理性的锻炼,并不是可以立即产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好的书应该不以立即的效果为目的,而且决不可把它当做目的。

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孩子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

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活泼起来、激奋起来,愿奔向真理的道德。

当然,这几类书并没有囊括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的启发是: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

2。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

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有自己的阅读偏好,也会因为认识误区产生一些偏见,如认为卡通书对孩子是有害的;小学生还不能读长篇小说;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如认为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只有有色情、暴力的卡通书(色情和暴力并非卡通所独具)对孩子才是有害的。1990年、1991年来自32个国家的20多万名儿童参加了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IEA,theIionalAssofortheEvaluatio)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是什么呢?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能看一本漫画书。[3]这说明人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废食”的错误。教师应该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除为了开展讨论活动,最好不要指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课外读物和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是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话,而课外读物应该突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选择课外阅读作品时理应把趣味性放在首位。

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这要求教师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国外的通行做法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阅读并做好阅读记录,为学生念读故事并适当安排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1。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把所有课外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因为孩子在课外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到课外。在美国,有的中小学校,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