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pdf > 第三 文学与舞台 儿童戏剧(第1页)

第三 文学与舞台 儿童戏剧(第1页)

第三节文学与舞台: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是戏剧中一个独立的剧种,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它采用舞台表演的形式为儿童创造了一个需要儿童用视听和心灵去感受的艺术环境,使儿童身临其境,获得独特的艺术享受。当代儿童戏剧也被引入学校教育中,成为儿童创造性、自主性学习的一种独特形式。

一、儿童戏剧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则是这种综合舞台艺术的“脚本”,是供演员和其他艺术部门再创造的“蓝图”,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

儿童戏剧是以儿童为对象,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儿童戏剧文学——剧本,是儿童戏剧的文学因素,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样式。它主要为舞台演出提供脚本,同时也供少年儿童阅读。

戏剧是用舞台行为来叙述故事的。扑朔迷离、起伏跌宕的情节,惊心动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剧中人物生动形象地当场对观众坦述内心奥秘等戏剧独特的艺术性将产生出小说、散文、诗歌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和震慑力。观众在与演员的交流中获得了心灵感应和审美愉悦。优秀的儿童剧能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儿童的心田,并将伴随小观众一起成长,令他们终生难忘。

戏剧以幕、场或者情节段的形式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具体来说,戏剧的结构要素包括主题、人物、情节、冲突、语言、舞台景观等。下面就从戏剧的几个结构要素入手对儿童戏剧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主题鲜明,题材选择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儿童戏剧的主题意蕴应该根据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心理特征来确定。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可塑性强的特点。但是,儿童往往不能够深入地认识现实,也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注意力不能持久,精力容易分散。儿童戏剧应该考虑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选择能够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题材,突出表现儿童成长中的思考与困惑,其主题应该是积极明朗的,以达到引领他们成长,解除他们心中困惑的目的。

大型音乐剧《月光摇篮曲》以“母爱”为主题。“母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题材。作者以高山娃寻找母亲为线索,描写了以张小园为代表的一群现代都市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复杂斗争与矛盾。他们张扬自我、追求个性,对未来的设想非常高远,可是,却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清晰认识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母爱,其实是他们躁动的灵魂的最终皈依。寻找母爱,也就是对心灵深处最深沉而无私的人性力量的寻找。都市少年躁动、不安的心灵在母爱的光辉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这部作品中,应该说,寻找母爱,并不是在唱老调,对于迷失的现代少年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探索的旅程,也是一场新的发现。这样的作品因贴近儿童的生活而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而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以童话作品改编而成的童话剧,其主题思想应该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具有现代艺术特质,能够体现出时代精神。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改编的童话剧《灰姑娘》,活泼灵动,轻松幽默,既保留了原著基本的故事情节,又充满了新鲜感与现代内涵。剧中灰姑娘所展现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经典故事中所强调的勤劳与善良,还有对身边一切人与事物的珍惜与善待。

与成人戏剧相比,儿童戏剧在揭示主题时,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必须将其主题意蕴融入儿童情趣之中,通过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间接地揭示出主题。任德耀的《魔鬼面壳》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在充满愚昧、自私、野蛮、圆滑、世故的环境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蒙上假面,来保全自己的丑恶现象。为了使这样深刻的主题能够被儿童观众理解和接受,作者将其融入生动有趣的戏剧情节和富有儿童情趣的表现形式中,成功地接通了戏剧与儿童观众审美心理的渠道,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认同并引发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剧情合理,戏剧冲突集中可信

从总体上看,儿童戏剧在剧情安排上具有重视情节开端,线索明晰,迅速展开冲突的特点。

儿童戏剧的情节结构虽然与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同样的性质,但是,因为戏剧是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上表现广阔的生活内容,因此,从戏剧文学的接受对象来看,由于儿童对事物有意注意的维系时间有限,儿童戏剧必须营造独特的戏剧场景,设计有利于情节展开并能推进剧情发展的人物对话和动作,以使剧情快速推进、张弛有度。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应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有三种类型:一是人在自己意念间的冲突,如矛盾或者犹豫的两难抉择。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两种相对力量的对抗等。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如社会、命运、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的影响与冲击等。戏剧冲突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对立的力量会发生强弱互换、转换的情况,直到结束为止。冲突的存在使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使观众在情境中不断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疑问,从而推动着人们更加关注剧情的发展。

成人戏剧可能会构造多线并行的冲突线索。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交叉行进,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剧效果。但是,儿童戏剧,常常只反映一个核心事件,很少出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错综的情节。剧情的推进、人物性格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都围绕着这一核心事件。儿童戏剧具有快速展开情节,迅速而集中地表现戏剧冲突的特点。

独幕剧《甘罗十二为使臣》在冲突的安排上就体现了儿童戏剧的上述特点。这部儿童剧写的是秦国使臣甘罗奉命到赵国同赵王谈判,甘罗以不同凡响的智慧和勇气,排除了种种置他于死地的阻力,终于使谈判获得成功。对于这场智斗,作者安排了三个回合,将斗争一层层地展现出来。作者对戏剧情节的精心提炼,使这场智斗被描写得腾挪跌宕、有声有色。

(三)塑造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

儿童往往不满足于平淡无奇的生活,而向往充满探险意味的经历,崇拜有着超凡能力的英雄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因此,儿童戏剧不能塑造简单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应该塑造个性鲜明而又新奇的人物形象。儿童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儿童熟悉的,而又是独特的,常常带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独创性。

儿童话剧《闪烁吧,繁星》表现的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普通事。剧中写了几个来自不同家庭环境而又性格各异的孩子在老师和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的帮助下的成长故事。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剧中的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如对于娇生惯养、性格娇憨的女孩胡金花。剧作并不简单地将她刻画成一个爱撒娇、耍脾气的娇小姐,而是着力表现她的“野性”。

对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能够使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例如,在童话剧《马兰花》中,作者对老猫的处理就充分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老猫在序幕中亮相时,是由四个演员扮演的,时分时合,扑腾闪展。一方面,四个演员扮演猫,可以突破独人扮演所带来的冷清孤单的局限,而与森林众灵、马兰花及人的热闹场面形成量上的均衡;另一方面,又巧妙地突破了演员的生理限制,突出表现了猫的移动迅速的特点。同时,四个演员发挥各自表演所长,可以将老猫无所不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从戏剧冲突的对立双方来看,这样处理,可以突出老猫高强的本领及其邪恶力量的强大。

在儿童戏剧中,人物的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因为人物的个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行动的特殊方式。儿童剧《童心》就具有这个特点。戏剧从当时当地的斗争环境出发塑造了一位具有高贵品格的老教师——童心。作者并没有通过一些惊天动地的业绩去塑造童心这个人物,而只是让他以补课、谈心、看书等行动同“四人帮”展开斗争。然而,正是由于作者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比较准确地以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表现了童心同“四人帮”的斗争,才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童心伟大的人格力量在平凡中见出伟大,感人至深。

(四)富有儿童情趣和动作性的戏剧语言

儿童戏剧的剧情发展大多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现。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提示语两种。人物语言有对白、旁白、独白和唱词等。对白是戏剧的主体,它的作用是形成台词,建立情节,传达事实、意念与感情并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主旨、节奏与速度。好的对话必须在语态、语调与内容方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特质与情境。舞台提示语是对舞台场景和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性说明,一般都比较简略。

由于儿童观众的特殊性,儿童戏剧语言应具有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和动作性的特点。它没有大段的抒情性或者叙事性的内心独白或纯理性对白,而是浅显活泼,充满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口语表达习惯,如张天翼的儿童剧《大灰狼》,写狼想吃羊,有这样一段台词:

谁都对我不怀好意,连我的肚子也不跟我好了,只要我躺下,我的肚子就“咕咕咕”地叫,把我吵醒,我对它还是挺和气的。我问它:“肚子,肚子,你闹什么?”我肚子说“哼,还问呢,你不摸摸,看我瘪成什么样儿了!我要吃羊,没羊;我要吃牛,没牛。给你当肚子可真倒了霉,还不如去给小耗子当肚子哩。”

这段台词将狼的凶狠本性表现得非常彻底,非常具有幽默感和儿童情趣,短小简单的句式,口语化的表达,显得非常生活化。

力避大段对白,注意对富有儿童情趣的动作进行提炼,是儿童戏剧语言的重要特点。在《魔鬼面壳》这部戏中,作者对这种技巧的运用极为圆熟。比如第一场,卖樱桃的小姑娘上场,灰灰触景生情,凝视樱桃良久。老倭瓜以为他想吃樱桃,就买了给他。红艳艳的樱桃,激起了他急切的回家心理。作者在剧本中写道:“灰灰把樱桃放在地上,围着樱桃转圈子,一粒也不吃。他爬上高处,远眺群山,又跳下地来,观赏樱桃,如此反复了多次,最后跳了起来拔脚就走。”没有一句台词,强烈而有规律的动作,正是人物此时此刻思乡心绪达到**的情感活动的外化形式。演出时,灰灰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激起了观众亢奋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物心灵的强烈震颤,同时,也使观众在观赏优美舞蹈动作的同时,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五)儿童戏剧舞台艺术的综合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