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概况
追溯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历史,应从196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刘文学》开始算起。从1960年到“**”之前,我国共播出儿童电视剧34部,但整体上题材范围狭窄,说教味道浓。我国儿童电视剧的创作高峰始于1978年,至新世纪之初为止共拍摄、播出儿童电视剧500多部,数量和整体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好爸爸,坏爸爸》《我有一片辽阔的蓝天》《爸爸,我一定要回来》《棒棒真棒》等是其中的典型力作;在幻想题材中,《小龙人》《大鸟在中国》《同是一个太阳》等都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在幼儿题材中,根据郑春华小说《紫罗兰幼儿园》改编的《跑跑的天地》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作品的审美特性出发,我国儿童电视剧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从教育入手,强调典型艺术形象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如《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爸爸,我一定要回来》《心灵的答卷》等。第二类从体察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审美欣赏的多层次特点,以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和群体意识为目的,如《跑跑的天地》《太阳有七种颜色》等。第三类以儿童的现代意识为观测点,通过作品透视更广泛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以培养和锻造民族未来一代的自主性格和高尚人格,如《名声》等。
中国儿童电视剧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各种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儿童电视剧取材创作的速度赶不上儿童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媒业市场化模式的形成,表现低幼儿童的电视剧逐渐地走向边缘,而表现青少年的电视剧成为儿童电视剧的主力军。《第三军团》《十六岁的花季》等一批作品获得了良好的观众反响。儿童电视剧创作曾因题材与表现手法单一而一度陷入困境,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改善,出现了《快乐星球》《我们都是好朋友》等一批优秀之作。
四、儿童影视的基本特征
儿童正处于一个心智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发展期,对儿童开展必要的影视鉴赏指导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儿童影视鉴赏指导,需要建立在对儿童影视基本特征的认识上。对儿童影视基本特征的认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首先是儿童影视与儿童文学相比,具有的媒介特征;另一个角度是儿童影视与成人影视相比,具有的儿童特征。
(一)媒介特征
儿童影视最基本的特征,是由媒介属性带来的媒介特征。
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儿童影视,与儿童文学相比,在媒介符号、艺术形态、接受(观赏或阅读)情境的规定性等方面都有着质的不同。虽然两者都属于儿童传播媒介,但作为传统纸质传播媒介的儿童文学与作为现代电子介质传播媒介的儿童影视,在制作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接受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它们共同的服务对象——儿童而言,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儿童影视的观赏,是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文字的阅读首先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在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过程中,读者需要经历一个将文字符号所对应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的联想和想像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文字语言更多地依赖于人的想像。而影视是一种刺激视觉和听觉的动态的文化系统。影像文化独特的具象性与直观性,使人类从文字文化抽象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仅激活人的感性,而且使视听语言成为普遍易懂的信息交流工具。儿童影视以影像为表征,其影像视听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观众带来更为直接的视觉冲击、情绪感染与美感效应。与平面的纸质媒体相比,活动影像的特殊魔力可以为受众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表现手段。儿童影视所表现的画面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运动的,其巨大的影像冲击力与直观形象性是平面纸质媒介所不可替代的。一部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着独特价值。
事实上,电影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力早就被人们所意识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4]我国著名儿童电影导演崔嵬也认为,电影的情绪感染力“对儿童的影响力量远远超过文学作品。因为任何文学上的描述,甚至是最鲜明的、最有表现力的描述,也不能和鲜明的、富于说服力的、清楚明晰的电影形象相比拟”[5]。
(二)儿童特征
儿童影视与成人影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接受对象是儿童。儿童影视受众的专一性,决定了儿童影视的另一基本特征——儿童特征,即儿童本位的基本特征。
儿童影视作为为儿童服务的艺术形式,其审美创造必须以儿童特征(思维特征、儿童心理等)为出发点,同时又必须以契合儿童特征作为作品的落脚点。一部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应该用适合儿童接受的艺术方式反映儿童的生命世界。
首先,从表现内容来看,儿童电影的题材内容主要指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及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世界,指向儿童思维特别青睐的幻想世界。儿童自身是儿童电影必不可少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内容。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儿童通过认识自身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逐渐领悟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应该反映儿童的生存状态,深入儿童的心灵深处,从而揭示儿童精神生命世界的本质。
其次,从表现方式来看,因为儿童片是给儿童看的,因此,对儿童生命精神世界的表现必须以一种适合儿童欣赏习惯和理解水平的方式予以呈现,在美学追求上要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要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要体现趣味性、注重情节性。作品要格调积极、明朗、向上,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欣赏需求,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
五、儿童影视作品的鉴赏指导
人们对影视作品的观赏,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式(各种视听元素),经历具体的内容(作品讲述的故事),然后感受到其中的内蕴(作品蕴含的思想精神)。也就是说,一部影视作品实际上在形式、内容、意蕴三个方面对观众发生着艺术影响。本书将其概括为视听层面、叙事层面、主题层面。对儿童进行儿童影视作品的鉴赏指导,也可以围绕这三个基本层面展开。
(一)视听层面
在观赏影视的过程中,首先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感官的是视听层面。画面与影像首先必须被观众的感官感知,才能吸引观众注意,从而进一步激**感、触发想像、引发思考。视听元素的成功运用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并传达美感。
儿童对影视作品视听层面的最初感知,往往是直接的、迅速的、感性的,是一种直扑眼帘的瞬间体验。他们首先关注的是画面是否优美,色彩是否悦目,音响是否动听。教师在影视作品视听层面的鉴赏指导,可以围绕作品视听元素的运用是否和影片的内容、主题相协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编导的意图等方面展开。
从视觉角度来看,涉及观众对画面产生怎样的直观感受的问题。画面构图实际上是光、影、明暗度、线条、色彩、摄影方向、摄影角度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以画面色彩为例,色彩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元素,在作品中能够起到传达情感、营造氛围的作用。《小兵张嘎》作为一部黑白片,带给观众一种来自乡村的真实而质朴的革命历史记忆;《城南旧事》的电影画面蒙上一层淡淡的晨雾般的色调,出色地传达出海外游子怀恋童年故乡的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与整部影片婉丽的抒情风格相协调。
声音元素的成功运用也能使影片带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除了那些贯穿作品的对白,音乐和音响都是参与作品风格的重要元素。音乐不仅可以渲染气氛或情绪,而且还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红衣少女》在表现米晓玲与学校和安然告别时,音乐在营造情绪氛围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影片用一组空景全景移动的并列镜头伴随《少年行》的歌声连接起整个告别过程:安然匆匆赶到教室找到米晓玲;米晓玲温情地把邮票递给安然;米晓玲擦掉黑板上值日栏里自己的名字。实验室、阅览室、化验室、深深的走廊等空镜头,始终伴随着悠远而深沉的歌声。在米晓玲即将离开学校这一特定的规定情景中,观众很容易体会到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一种纯真而崇高的情感力量由此升华出来,这是通过音乐串接营造情绪氛围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然,参与儿童影视作品视听层面构造的元素还有很多,如蒙太奇结构、表演、服装、道具、场景等。蒙太奇在影视艺术中起着组合、剪接声音和画面的作用,作为影视作品的基本结构元素而被普遍运用。蒙太奇的分类很多,如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节奏蒙太奇等。例如,《红衣少女》仅用三个镜头就完成了安然从幼儿到小学生再到中学生的成长过程:幼年的安然在跳绳;带着红领巾的安然在跳绳;少女安然在跳绳。这些镜头本身包含了叙事性内容,以简洁的方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属于叙事蒙太奇。
服装、道具、场景等造型元素在幻想类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尤其突出。《哈利·波特》中哈利的服装、象征魔法的扫帚道具、神秘而诡异的场景以及各种鬼怪、精灵的造型,都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法宝。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意影视作品中参与艺术造型的各种视听元素,通过对作品视听层面的鉴赏指导,使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接受,逐渐从单纯的看故事层面进入到对影视艺术媒介属性的理解与感知层面,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叙事层面
影视作品的叙事层面,是指作品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在叙事分析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关注故事结构的各个要素,如背景、结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等。以《我的九月》为例,影片的故事背景里就包含了时代、期限、地点及冲突等多层面的信息。故事发生在即将举办亚运会的北京,在一派热闹而充满朝气的背景中,不协调地凸显出安大傻子的自卑与渺小。期限,是指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我的九月》的故事必定要在亚运会开幕前结束。这一期限限定了主要人物必须在此之前解决自身面临的矛盾,这也就给人物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动机。地点,是指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我的九月》的故事发生在首都北京,所以安大傻子作为一个小学生,才能具备那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战胜自己,最终实现参加亚运会开幕的目标。而影片的冲突层面,实际上就是指前面三个维度所带来的故事与背景之间的冲突。当人们最后看见安大傻子那瘦弱的身躯终于在开幕式上出现时,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深切的感动,为他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而感动。
从叙事层面解读儿童电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儿童观众的思维比较跳跃,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我和我的同学们》中的布兰,从一个单纯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懂得鼓励自己也鼓励他人的有思想的学生干部,其性格是经历了数次事件而逐渐形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那些促成人物性格转变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三)主题层面
影视作品的主题层面,指通过影片内容自然流露出来的思想内涵,往往其对儿童与成人都有启迪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且讨论这些主题,从而加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红发卡》让少年儿童认识到培养健康心理和承受挫折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成人意识到一味地将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下,让孩子一味地享受幸福与快乐,未必是件好事情;《大气层消失》以一个动物和人交谈的故事引出了深刻的环保主题,让人们更加清楚了正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和自私,才使大气层即将消失,自然遭到破坏。
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各抒己见,还可以围绕影片主题展开辩论,从而使作品对儿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更为持久的影响,也使儿童影视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强化主题的片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读作品的方式。《浅蓝深蓝》强调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说明这一道理的片段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整理,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以加深影片主题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当然,有些影片如《哈利·波特》系列的主题是综合性的。歌颂正义、反对邪恶是其中的一个大的母题,而在故事的叙事中又穿插了勇敢、友爱、智慧等各种主题。带领少年儿童从主人公的行为线索中去发掘一个个潜藏的主题,是一个有趣而有益的过程。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6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44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同上。
[4]雷祯孝:《电影课实验在中国》,2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黄健中:《崔嵬和他的儿童世界》,载《电影艺术》,1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