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pdf > 第四 幻想文学(第3页)

第四 幻想文学(第3页)

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毛毛》也是一部批判现实的作品。现实社会中效率至上、忽视生活温情的情形化身为灰先生。他们榨取人们的时间,让人疲于奔命地劳作,并毁坏人的良心。作者批判了“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提出了时间就是生命。而毛毛就是人类的守护神,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敢挽救了迷失方向的人类,把灿烂的时间之花送到人们的心中。

幻想文学中的荒诞类作品,是以另类的方式实现对现实的颠覆和反叛。这类作品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现实的舞台上,通过对正常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无稽的事件的描写,带来一种可笑和游戏的感觉,颠覆既定的价值观和秩序,寻求精神上的自由。日本作家矢玉四郎的“晴天下猪”系列就是一部荒诞的作品。故事写的是一个叫则安的小学生,他为了报复妈妈偷看他的日记,就在日记里写上一句怪话:“晴天,有时下猪。”天上竟然真下起猪来!还有,则安和同学一起创作了一个连环画剧,没想到在班上为同学们表演的时候,连环画剧里的魔王跑了出来,把老师、同学、校长和全城的人几乎都变成了猪,就连动物、汽车、飞机和太阳都长着猪的头。元井老师带着则安和其他人勇敢地打败了魔王,全城的人和物才恢复了原样。荒诞的故事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成长”故事的叙事结构进行解构,在故事中充满了荒诞无稽的事实,解构了儿童现实生活和成长的诸多意义和特定价值观念,用一种游戏的姿态,打破和颠覆了固有的生活法则,以此对现实进行反思,并高扬儿童自身的主体性。

(三)变身与拟人化幻想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类对主体存在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的发现,使人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包括不同的层次,并非一个完整的、固定的存在。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主体只是一种镜像化存在,是一个经由“他者”来确定的自己。[9]人的主体存在成了一种更为神秘的存在问题,而变身以及拟人化想像类幻想文学都是对于人类主体的存在问题的探索和更深入的思考。

变身表达了人类对于突破具有局限性的现实、实现多种成长的潜能的一种愿望,同时,也是一种隐喻,其实儿童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变身和分身的过程。

美国作家P。恰利的《流浪的杰妮》是一部以变身为题材的长篇幻想小说。在这个故事中,一个男孩由于疏忽变成了一只猫,并进入了猫的世界。可是,他发现猫的世界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在一次拼杀中,他差点被一只霸王猫给掐死,幸亏一只叫做杰妮的雌猫救了他。杰妮传授给他一整套猫的技能,从此,两人开始了冒险的生涯。P。恰利并没有构造出一个曲折惊险的故事,而是试图通过一只具有人性的猫,或者说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的眼睛,折射出大都市的冷酷无情以及尚未泯灭的爱。显然,猫的视角与人的视角是不同的,它更隐蔽,因此也更具有穿透力。

英国作家罗德尔·达尔写变身,用的是民间传说和童话的老一套:魔女的魔法。达尔的《女巫》构造了一个绝妙的故事。一个七岁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双双遇难死亡,为了让他忘记悲痛,他的姥姥开始给他讲女巫的故事。二人一起去英国的一个海滨城市度假时,结果这个孩子误闯女巫会场,并被女巫不幸变成了老鼠。在姥姥的帮助下,他设计了一个绝妙的计划,把所有女巫都变成老鼠消灭了。变成老鼠的孩子依然与姥姥一起生活,享受着关爱。故事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姥姥问他:“你以后一直做老鼠真不在乎吗?”“我根本不在乎,”他说,“只要有人爱你,就不会在乎你是什么,或者你是什么样子。”达尔不光送给孩子们一个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的故事,还让人们心中弥漫起一种儿时的温情,在字里行间营造出一种极其温馨迷人的家庭与爱的气氛。

将动物或者非生物赋予人的特质的拟人化幻想故事同样是指向于对人性的反思。在拟人化的幻想故事中,根据拟人化的对象,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将动物拟人化;一种是将人偶拟人化。

E。B。怀特的《夏洛的网》是动物拟人化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的寓言。文中对夏洛的评价:“既是忠实的朋友,又是写作好手”,就是关于儿童文学作家的隐喻。谷仓和农场院子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季节的消逝,自然的轮回,都是自然的显现。在这个故事中,谷仓中的动物就像人一样,夏洛对朋友忠诚,她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小猪,使它免于被宰杀的命运;可怜的小猪韦伯只知道贪吃贪睡,把自己养得胖胖的,却不知道,这将会导向死亡的命运。还有那些嘎嘎乱叫的鹅和贪心又自私自利的老鼠汤伯顿,这些动物其实就是人的象征。夏洛因为拯救小猪,耗尽了生命,这是让人伤心的结局,可是,生命透过她的后代而得以延续,这也是生命的自然法则。

E。B。怀特的另一部著作《吹小号的天鹅》,将拟人化的动物与人的相似性更加凸显出来。路易斯是一只生来就哑巴的雄天鹅。为了说出自己的想法,路易斯学会了在石板上写字。可是其他天鹅是不认字的,路易斯还是没办法向它心爱的雌天鹅倾诉衷肠。为了帮助路易斯,天鹅爸爸从乐器店里偷来了小号。路易斯练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从小号里吹出了心底深处的歌。乐声不仅打动了塞蕾娜,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赞赏。生活的道路,在路易斯眼前,越来越宽广。在这个故事中,有时幻想与真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应该说,这是一个有趣而温馨的故事。

动物无疑比人偶更加像人类,因为他们具有生命,而人偶却是死的。可是,人偶却是依照人形构造出来的,与人在外形上更加相像。但是,人偶是不能活动的,是被人控制的,这种情形与大人对孩童的控制非常相似,因此,人偶通常代表了那些弱小而又无力的人。

被抛弃的玩具令人产生一种怀旧的情感,在珍·葛登的《穿过娃娃屋之门》里,娃娃屋的居民经历了多年的疏忽和弃置后,才被救到一个新的世界。作品书写了渴望的力量,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类愚蠢行为的嘲讽。

幻想文学在西方的发展蔚为壮观,也涌现出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著作。受其影响,中国不仅大量引入西方的幻想文学作品,作家也开始了幻想文学的原创探索,并且形成了一股风潮。

四、幻想文学在中国的自觉

在中国幻想文学的崛起之势中,“大幻想文学”原创丛书是最大和最为核心的推动力量。迄今为止,“大幻想文学”原创丛书已经于1998年和1999年分两辑出版了14位作家的15部作品。它们分别是,第一辑:《废墟居民》(薛涛)、《终不断的琴声》(彭学军)、《妖湖传说》(彭懿)、《小人精丁宝》(秦文君)、《巫师沉船》(班马)、《秘密领地》(张洁)、《幽灵花园》(韦伶);第二辑:《蝉为谁鸣》(张之路)、《梦幻荒野》(牧铃)、《小尖帽》(戴臻)、《哭泣精灵》(殷健灵)、《秘境》(魏海滨)、《不能飞翔的天空》(左泓)、《神奇邮路》(张品成)、《魔塔》(彭懿)。在这两辑作品中,大多数作家对幻想文学的艺术手法和创作规律都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有些作品也颇得幻想文学的精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幻想文学的故事性问题、语言的写实性问题、二元次的问题,小说方法问题等。

此外,一些作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幻想文学作品,如曹文轩的《大王书》(接力出版社)、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春风文艺出版社)、薛涛的《精灵闪现》(春风文艺出版社)、彭懿的“妖湖怪谈”系列等。这些作品已经开始尝试和探索不同的幻想叙事方式:薛涛的“山海经新传”采用神话传说模式;常新港的作品采用了变身的形态;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采用了日常生活模式。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国作家对于幻想文学这一样式探索的日渐深入,在书写技巧方面的日益成熟。

可以说,幻想文学这种文体已经成为一批作家创作的艺术自觉。可以预见,幻想文学将成为今后中国儿童文学最为重要的艺术生长点,同时也将成为儿童文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对象。

思考题

1。试述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

2。试论现代童话发生了哪些审美形态的转变?

3。试述童话和寓言的异同?

[1]朱自强:《中国幻想小说论》,10页,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2]同上书,23页。

[3]彭懿:《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13页,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998。

[5]朱自强:《中国幻想小说论》,13页,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6]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76页,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3。

[7]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328页,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998。

[8]同上书,335页。

[9][斯洛文尼亚]斯拉热沃·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33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