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pdf > 第二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第1页)

第二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第1页)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

一、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人生的儿童期需要契合儿童时代审美特征与视读经验的儿童文学。儿童时代是由幼年、童年、少年三个年龄段组成的,儿童文学应当是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服务的艺术载体。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为读者而存在的,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作为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千百万小读者与大读者一样,他们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实现作品功能潜力的主体,是促进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来说,并非是被给定的客观认识对象,其价值也不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常数,而只是一种外部刺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只能通过“同化”与“顺化”两种机能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当外部刺激被主体同化于他的认识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对此作出反应,从而发生某种改变,即作出某种顺化。如果外部刺激超出了主体结构同化的范围,那么同化和顺化都无法进行,也即无法整合于主体已有的结构之中。由于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是包括了从学龄前的幼儿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乃至十七八岁的“准青年”这样一个复杂的未来公民集合群。由于这个集合群中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小孩子和大孩子)对各自所需的文学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少年不喜欢看奶声奶气的幼儿读物,幼儿看不懂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因此,儿童文学必须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主体结构的同化机能,必须在各个方面契合“阶段性”读者对象的接受心理与领悟力。这就规定了建立多层次儿童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分类的必然性与科学性。具体地说,这三类文学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使命。

(一)幼年文学

幼年文学是为三岁至六七岁的幼儿(幼儿园阶段)服务的文学。由于幼年期的儿童其身心刚开始发育,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导,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幼年文学应特别注重娱乐与趣味,顺应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帮助幼儿认知客观事物,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养成幼儿的学习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幼年文学是一种“浅语艺术”,在文本创作与图书制作上应特别注意正面教育为主,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象易懂、可诵易记。其创作方法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人物形象多系类型。幼年文学的主要文体有儿歌、幼儿诗、低幼童话故事、图画书等。

(二)童年文学

童年文学是为六七岁到十二三岁的儿童(小学阶段)服务的文学。由于童年期的生活是以学习为主导,富于幻想,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特别喜欢那些充满浪漫幻想和故事性强的作品,故童年文学应注重想像与认知,顺应满足儿童发展想像的能力,开阔认识世界的视野,应强调正面教育。其创作方法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互补为特色,人物形象既有类型,也有性格丰满的典型。童年文学的主要文体有童话、幻想文学、科学文艺、儿童小说及儿童诗等。

(三)少年文学

少年文学是为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少年(中学阶段)服务的文学。少年期是从幼稚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近乎突变的时期(人称“危险期”)。情绪的不稳定与性发育为其突出特点。因此,少年文学必须特别重视美育与引导,帮助少男少女健全地走向青年,走向成熟。少年文学在强调正面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全景式的生活描写,引导少年正确把握和评价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其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也应引入意识流、纪实体、散文化、象征化、哲理化等多种传达方式。人物形象以塑造具有当代意识的典型形象为主,着重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少年文学的主要文体为少年小说(包括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等)、少年诗、寓言、散文、报告文学等。

必须指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这三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各成一体、互相割裂的封闭块结。

二、幼儿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人之初”的启蒙文学

幼儿文学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园小朋友,因而幼儿文学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相比,有其自身显著的文体特性。启蒙性是幼儿文学最大的特性。

幼儿处于“人之初”的生命状态,一切都从零开始。幼儿心灵如同一片未经开发的沃土,虽然还未苏醒,然而已准备好了接纳各色种子。幼儿文学是幼儿最早接受的文学形式,为幼儿打开了一扇富有魅力的窗子,展现给幼儿一片神奇瑰丽的天地。幼儿文学以其温暖亲切的情调,富于浪漫、幽默、幻想、美感的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用于幼儿的心灵,启发幼小的生命。幼儿文学的启蒙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生活;给他们爱与善的教育;锻炼幼儿的语言,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拓宽视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美的滋养;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他们健康活泼的性格,满足他们的游戏精神。

(二)亲子共读的互动文学

受制于幼儿的语言、阅读能力,帮助幼儿“阅读”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启蒙”的,实际上是幼儿的父母师长,即成人读者。这就形成了幼儿文学独一无二的一种特性: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意味着幼儿文学同时拥有了两类读者:成人读者的审视对幼儿文学的内在美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幼儿读者的接受能力则对幼儿文学的艺术表现方式有所规约。二者互补作用的结果是:幼儿文学应是一种寓深于浅、深入浅出的文学。

同时,“亲子共读”也使幼儿文学成为参与性最强的文学样式——幼儿文学作品的文本内涵具有了更多阐释的可能。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在读者的“填空”中得到最后实现与确认的,幼儿文学作品经两层读者的传递、互动与吸收,从而使作品内涵变得更为丰富。第一读者——成人读者在阅读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判断、理解和补充。当他(她)传递给第二读者——幼儿读者时,成人读者总是努力通过自己的语气、声调、表情、肢体语言等,使幼儿读者能以其感性的思维方式感知、摄取、融会文本的内容,进而影响幼儿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因而,幼儿文学的价值是通过两代人——两类读者的“共读”来实现的。

(三)单纯明快的浅语文学

幼儿文学的情节、主题、结构、风格、语言等,都要求是单纯的、浅显的,易于幼儿理解与接受。

受制于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幼儿文学的情节、风格、主题、结构等必须单纯明快。因为,如果作品情节拖沓,语言啰嗦,叙述呆板,那就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令幼儿转而去寻找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作品主题过深,结构复杂,人物形象模糊,会令幼儿难以理解,不知所云。幼儿不感兴趣、不能理解的东西自然谈不上接受了。

幼儿文学作品的诸多要素中,最需单纯明快的就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幼儿文学则是“浅语的艺术”。幼儿主要通过“听”来接受文学。为了便于成人的口头讲述能使幼儿瞬间理解,幼儿文学的语言必须口语化,用词要浅显、明白、具体、生动、形象,少用抽象,多用具象,少用复合句,多用简单句,少用被动句,多用主动句,少用虚词,多用实词。

(四)图文并茂的直观文学

对应于幼儿感知型的接受方式,幼儿文学作品应特别注意形象性;图书成品要注意图与文的密切配合。图画对于幼儿文学有着重要意义,它诉诸幼儿的视觉,特别吸引“眼球”。优美、恰当的插图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给幼儿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帮助幼儿理解文字,读懂作品。至于幼儿文学所独有的“图画故事”,自然更能特别吸引幼儿的阅读兴趣。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图画的地位更加重要,它已不是文字的简单配角。至于只有图画,以图画讲述故事的作品,图画更是独挑大梁了。幼儿文学中的图、文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的创作最好出自一人之手,这样图画故事就更具完整性,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五)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