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pdf > 第一 童话上(第3页)

第一 童话上(第3页)

(2)模糊性语言

传统童话至现当代童话都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开头方式,“从前……”“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即使不选用这样的语调,其他语词在功能上也与其如出一辙。这种“模糊”主要表现在对时间、地点、年龄、数字等的描述上,如贝洛的童话《穿靴子的猫》的开头部分:

从前有个磨粉匠,死后把家产留给了他的三个儿子。但他的全部家当,只是一个磨,一头驴和一只猫。

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的开头部分:

泰莱莎……和爸爸、妈妈、奶奶住在山上的一个乡村里,日子过得非常快活。一天,爆发战争,小泰莱莎的父亲被抽去当了兵。结果,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有回来过。

这些语言虚拟幻化了时间、地点以致没有人知道“那一天”的具体日期以及乡村、茅屋的具体位置,这使许多语句成为叙事学上所说的“不可信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直接造成了语言的心理距离,而且也是形成童话幻想空间的必要的语言选择方式。模糊叙述使童话独立于现实生活,成为完完全全的纸上游戏。幻想在这个语言空间中发挥自如,丢弃了不必要的现实概念,而沉浸在想像的游戏故事中,从而进入了由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的内部虚幻世界。

(二)童话的意义

童话是最受儿童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很多成人即使在成年甚至老年以后,仍然在内心深处记得儿童时代自己所喜欢的童话,仍然能够很真切地体会到当初阅读童话时那种美妙的心理体验。童话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促进儿童的心理和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体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童年期的发展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这种巨大影响将会在青春期和成人后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所以童年经历是人格形成的关键。

儿童在心理上尚处于启蒙阶段,对外部世界有着严重的依赖。一方面,他们有着丰富的需求,包括各种物质需求以及爱、友谊等高层次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他们还不能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而必须依靠成年人的帮助,由此带来的焦虑、矛盾,甚至恐惧,是可想而知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深层次的情感往往停留在无意识的层面,是很难表达和意识到的。即使有些情感儿童可以意识到,但受语言能力的限制,也很难有效地与成人进行沟通,不能很好地舒缓压力和释放紧张。

儿童心理学家贝克尔海姆专门分析了童话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贝克尔海姆看来,童话就是儿童的梦,其作用是帮助儿童在想像中减轻困扰他们的无意识压力。[16]英国学者和作家托尔金也认为,真正的童话故事应该具备四个要素:幻想、恢复、逃避、慰藉。[17]童话在本质上是一种幻想,是非现实的,是一个充满梦幻的仙境,是一个儿童的“理想国”。它为儿童提供了幻想的材料,同时以简单的语言,以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以儿童习惯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这种幻想。尽管是幻想,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却是真实的。儿童非常投入地去阅读童话,常常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一员,有着极高程度的心理和情感参与。他们会为故事中的情节紧张得屏住呼吸,也会幸福愉快地开怀大笑。儿童并没有刻意去区分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他们来说世界是亦真亦幻的。正是这种亦真亦幻,正是这种非现实的惊险、刺激、痛苦、担忧、友谊、爱、快乐、幸福,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形成了与儿童心理无意识的良好对话,从而帮助儿童理解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帮助他们释放内心深处的各种压力和紧张,帮助他们定义和理解社会现实,舒缓焦虑。同时,童话的结局一般都是圆满的。这种圆满的结局对儿童起到了心理慰藉的作用。正如托尔金特别强调的,所有完整的童话故事都必须有幸福的结局,这是童话最重要的功能。

2。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

想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常常是从幻想开始的。”[18]幻想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也是儿童最宝贵的能力。他们是天才的幻想家。然而,这种天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成人当做幼稚的、荒谬的、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指责,从而遭到成人的压抑。

童话故事的本质特征在于幻想,甚至可以说,童话集中了人类最神奇、最美好、最大胆的幻想,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展现了人类的想像能力。不同于常人的想象力是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基本要求。没有出色的想象力,童话作家根本无法进行良好的创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神秘的兔子洞、《哈利·波特》里魔法学校中的种种魔法等,无不反映了作家超乎寻常的想像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童话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尽管从总体上看,儿童具有天才般的幻想能力,但每个儿童的想像能力却是有差异的。通过阅读优秀的童话,儿童会体验到很多自身想像不到的奇妙惊险的世界。这种超乎寻常的想像,为儿童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一个全新的世界,扩展了儿童的想像空间和想像主题,也激发了儿童的想像能力。在儿童的无意识与童话故事文本的交流和碰撞中,儿童的思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想像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丰富儿童的生活

优秀的童话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美的,其语言虽然简单平实,但极其优美。童话对作家的语言要求甚至超过成人作品,因为儿童这个特殊的读者,要求作者必须用简单的语言去生动地叙事。这样的语言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如梦如诗。童话涉及的常常是人类重要而美好的主题,如人性、爱、恨、生命、价值等。童话中塑造的种种美好的人物形象,是经久不衰的。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爱丽丝等童话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儿童的范畴,成为整个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珍贵的文化符号。

优秀的童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会在无形中滋润儿童的心灵,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让儿童在愉快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没有童话的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将是灰色的、单调的和无趣的。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特别强调童话的教育功能,总希望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深刻的道理,并试图引导孩子从充满情趣的童话故事中发掘、提炼和升华出更丰富的内涵,但往往适得其反。这种对教育功能的过度强化,反而成为儿童的一种负担,容易引起儿童心理上的反感,降低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而变成一种机械的、功利主义的教条。其实童话的意义之一在于审美,其他的很多教育价值是附着其上的,不是刻意追求,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让儿童从童话中感受到美,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目的。

[1]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论选》,227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洪汛涛:《童话学(讲稿)》,6页,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1986。

[3]汤锐:《现代童话美学》,5页,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

[4]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论选》,227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5]《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507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洪汛涛:《童话学(讲稿)》,13~16页,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1986。

[7]韦苇:《外国童话史》,3页,南京,江苏少儿出版社,1991。

[8]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载《学术界》,2008(3)。

[9][日]卢谷重常:《世界童话研究》,3页,上海,华通书局,1930。

[10]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论选》,130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1]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186页,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1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3][瑞士]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46页、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4][瑞士]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46页、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张锦江:《儿童文学论评》,13页,天津,新蕾出版社,1987。

[16]舒伟等:《精神分析学视野中的童话文学》,载《燕山大学学报》,2001(1)。

[17]同上。

[1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3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