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 方卫平电子版 > 第二 儿童报告文学(第1页)

第二 儿童报告文学(第1页)

第二节儿童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现代散文的一个品种,即文艺性的通讯报告,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文体。它以叙事为主,不同于侧重议论的杂文,也有别于侧重抒情的美文。报告文学虽然不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和事必须是真实的。

儿童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写给儿童的报告文学。因此,它必须符合报告文学的基本特性——文学性与新闻性。同时,它又必须从其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适合儿童的接受水平和欣赏需求,满足他们对成长的渴望。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报告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儿童报告文学的特征

实效性、丰富性和议论性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这些鲜明的特性,使儿童报告文学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体裁。

(一)实效性

实效性指及时的、广泛的、强烈的社会反响,它是报告文学也是儿童报告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而新闻性、真实性和冲击性力度的大小,又决定了报告文学(包括儿童报告文学)实效性的强与弱。

1。新闻性

报告文学的实效性首先来自“报告”的特性,即新闻性。这样的“报告”虽然不能像新闻中的消息和短讯那样,具有发布的当时性,但也必须是非常及时、快捷、灵敏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任何报告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是不言而喻的。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体育战线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报告文学作家热情地追踪健儿们成长的足迹并写出了及时的“报告”,如黄祖培的《高个子姑娘》、傅溪鹏的《冠军的童年》等。90年代后,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落的壮大,少年儿童中产生了新的生存困境和心理期待。报告文学作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写出了《无语的呻吟——中学生讲述的故事》(江润秋)、《走出孤独》(秦文君)、《当代中学生的渴望》(马寅、靳海川)等。这些作品及时报道了小读者所关心的人和事,满足了小读者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赢得了小读者的信任和喜爱。

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在迅速成长,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优秀人物和新的问题,需要作家迅速地给予反映。

2。真实性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也是儿童报告文学的生命。真实性要求既要做到事实准确又要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事实准确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经过、矛盾斗争、周围环境、历史背景,以至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正因为报告文学是现实生活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记载,所以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有可信性和可感性。刘保法的《全都属于优胜者》发表后,主人公“车晓东”的同学都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车晓东本人很像。这说明作者写人物没有走样,作品就取得了小读者的认同。

3。冲击性

追根溯源,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局势都发生着急剧变化,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处在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因此,人们对时事的关注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迫切和强烈。于是,报告文学应运而生了。首先冲击国人视觉和心灵的是夏衍的《包身工》。它以活生生的事实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对少女童工的血腥压榨,令人触目惊心,在当时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直达今天。

抗战的十年是中国报告文学最活跃的时期,其社会效应也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在烽火烟尘中呼啸冲杀,成为民族解放神圣事业的文学记录。这一时期同样也出现了不少精彩的儿童报告文学,如周立波的《小哨兵》、谢冰莹的《汉奸的儿子》。

儿童报告文学的长足发展是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描写对象是儿童中的英雄和模范,如《英雄少年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8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在中国儿童文学园地日益明显地与小说、诗歌、童话、戏剧、影视文学并驾齐驱,获得了独立地位。许多儿童报刊辟出专栏刊载报告文学作品,使儿童报告文学的影响更加广泛。

当代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年因对社会生活日益关注,也越来越表现出对报告文学的兴趣。孙云晓的报告文学集《十六岁的思索》出版后,作家收到一万多封读者来信,其中99%是中学生,就是典型的一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热烈的反响?原因就在于中学生的特殊性。中学生已经步入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期,也是人生中最脆弱、最孤寂无助的时期。其特点是准备为今后一生奠基立向,而其总体目标是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人的第二次诞生。在这样一个时期,他们需要慰藉,需要宽容,更需要具有冲击性、震撼力的作品来消解他们心灵中的饥渴和风暴。报告文学正当得此重任。孟晓云的中篇报告文学《多思的年华》,在当时中学生里引起巨大轰动,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丰富性

丰富性既是报告文学的特征,也是报告文学的追求,儿童报告文学也不例外。报告文学不仅具有新闻的鲜活,而且饱含艺术的丰富性,具体体现在文学性、多样性和立体性上。

1。文学性

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样式,就必须具有文学性。儿童报告文学具有一般报告文学所共有的文学性的特点。尽管由于“报告”的制约,它不能虚构,但却可以在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文学手段来处理新闻题材。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把客观事实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表现出来,如独立意识极强的赵幼新(孙云晓《“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勇于向命运挑战的柴启青(冉红《弱者唱出了强音》)。

第二,典型性。即注意选择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来写。儿童报告文学的创作选择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不同于儿童小说的典型塑造。

第三,注重艺术构思和艺术想像。儿童报告文学的艺术构思,就是通过构思,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生活典型变为艺术典型。进行艺术构思的同时要进行艺术想像,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的话来说,就是进行“合乎逻辑的想像”。这是在作者掌握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和捏造,如《永远的女孩》中,对同学的思念、对再回到课堂的渴望的描写,既有她的同学和父母的回忆为证明,也加入了作家对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花季少女的心理的想像,表现得如诗如画、感人至深。

第四,注重对环境的描写。环境的描写是儿童报告文学展开情节、映衬人物思想性格和表现主题的又一重要手段。

第五,运用文学语言,主要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学语言的运用使报告文学同其他的新闻性体裁明显地区分开来,也加强了报告文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多样性

多样性是儿童报告文学丰富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报告文学吸引读者、强化社会效应的原因所在。

第一,题材选择的多样性。仅以1997年至2000年《儿童文学》上所刊登的报告文学为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这些儿童报告文学包括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写作狂”悲歌》(江润秋)、表现教师与学生新型师生关系的《校园档案》(刘孝存)、表现母女新型关系及女儿对母亲的爱和理解的《宇飞和她的妈妈》(蓝星)和《在妈妈的新婚之夜》(孙云晓)、表现残疾少年自强不息的《路》(秦文君)、表现少男少女的痛苦困惑及不断求索的《无语的呻吟——中学生讲述的故事》《走出孤独》以及揭示校园中不和谐因素的《校园断章》(徐学鹏)。总之,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可以成为报告文学的题材。当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选择的可能。

第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报告文学属于“开放性”体裁,吸收消化的能力特别强,可采纳多种表达手段,构成更大的创造空间。这一特性刚好适应于儿童趋新求异、渴望增强自我表达能力的内在需求。报告文学原本就是文学同新闻结合而产生的健壮的“宁馨儿”,一旦成长,便显露出博采众长的创造活力。在“真实性”的舞台上,它既可以吸纳诗歌善于抒情的功能,把诗歌的比喻、联想、象征等调动起来,融通主观感受,写得情深意浓、动人肺腑,也可以依事定体,用戏剧的矛盾冲突来结构作品,让作品的悬念紧紧地抓住读者,还可以采用小说精雕细刻人物、描摹内心世界、描写场景和对话的手法,更可以像散文那样舒展自如,活脱应变。博采众长的优势使报告文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

3。立体性

立体性既是报告文学丰富性的体现,也是其丰富性构成的基本条件。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因为它不仅要求艺术的真实,而且所用的素材本身也必须是真实的,因此写报告文学必须先作采访。报告文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和通讯,所以报告文学作家的采访又必须深入和立体化,不仅对报告的对象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深入地了解其家庭、学校、周围的人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评价等。采访的立体性必然促进创作的立体性,如李楚城的《生活的斗士》、孙云晓的《“邪门大队长”的冤屈》。

(三)议论性

议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儿童报告文学的一个特点。儿童报告文学读者群的主体是少年。从童年阶段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其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标志着他们结束了童年。他们逐步产生了思考问题的浓厚兴趣,热衷于争论和思想交流,甚至在探索真实的人生方面也表现出极其严肃的态度。这一特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上,就表现出他们已不满足于童年期的新奇、热闹、有趣和开心。虽然文学作品的这些特点对他们仍有魅力,但他们却更倾心能促使他们思考的、能点燃思想之火的题材并感念那些为他们的思考、争辩提供材料的作者。而报告文学的议论性恰好吻合了少年读者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