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 方卫平电子版 > 第三 少年儿童诗歌(第1页)

第三 少年儿童诗歌(第1页)

第三节少年儿童诗歌

在探讨少年儿童诗歌时,本节先谈谈诗歌的一般艺术要素。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它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劳动。从表现形式看,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等密不可分。《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里所描述的场面,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表演。《毛诗序》对诗、乐、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尽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乐、舞都出自人们在生活中所激起的感情活动,原是三位一体,发展到后来,诗歌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一、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抒情性。我国古代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把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所谓“根情”即以感情作为根本。创作实践表明,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而感情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说明诗是用来“言志”的。

第二,音乐性。《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经配乐歌唱。诗歌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

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中国古体诗的节奏主要在于顿(即诗句中按照音律单位划分出的大体均匀的段落)的安排。

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押韵即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又称韵脚。诗歌一般都是押韵的。中国的古体诗大多是第一句决不押韵,双句押韵,但也有每句押韵或押韵无定则的。

第三,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诗歌要求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节奏和格律的限制,因而不容许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所以诗歌的语言要比一般口语和散文语言更凝练、含蓄。

诗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种类,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民歌等,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一)抒情诗

抒情诗是诗歌的典型形式。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它的抒情性和音乐性,在抒情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很少正面展开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诗人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客观地描述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而在于通过某个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其抒情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二)叙事诗

叙事诗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它具有诗歌的一切特征,同时又有叙事的成分,往往以叙事写人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抒情不同,它有着较为完整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在叙事诗中,诗人一般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将其融化在所描述的形象和故事中。

二、少年儿童诗歌及其分类

少年儿童诗歌是现代新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诗的特质、共性,是专属于儿童的一个文学品种。由于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少年儿童诗歌有自己的特点。它有别于古典儿童诗歌与儿歌,也不同于现代儿歌与童话。它主要是现代诗人与作家为教化儿童,启发儿童的想像,培养他们的情操而有意识地创作出来的诗歌。成人作者或者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协助儿童发泄心中的情绪,达到身心的平衡,或者是将个体的人生体验、审美积淀通过简短的文字,传递给少儿读者,让儿童从中吸取其精华、智慧,健康顺利地成长。少年儿童诗歌的作者除了成人,还有儿童。儿童写诗纯粹是表达个人的心声和个人的思想、人生体验。少年儿童诗歌和成人诗一样,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

古典儿童诗歌并不是诗人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虽然接受对象是儿童,但却并不从儿童立场出发,其内容往往以宣传儒家伦理道德为主。《三字经》在宋朝以后成为一本家喻户晓的启蒙读本,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宣传儒家的伦理道德。《千家诗》也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选编的,其中的许多诗都不贴近儿童心理。在我国古代,真正适合儿童诵读的诗歌不多,也有一些适合儿童理解、背诵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李白的《悯农》、杜牧的《清明》等。这些诗语言浅显,意境恬淡,富有音乐美、图画美,所以很受儿童的欢迎。

我国古代也有儿童自己写的诗,这些诗被称为“神童诗”。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家喻户晓。唐代李泌年不满七岁时写的《咏方圆动静》,也很出色。明朝的解缙五六岁时,便咏了四首绝句,其首篇为“小儿何所爱?爱者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

到晚清时,有意识地为儿童写诗的诗人已经出现,如黄遵宪就写了《幼稚园上学歌》,教育上幼儿园的小孩子。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诗的产生,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自由诗的诞生,语言浅白、韵律自由的儿童诗(包括幼儿诗)也随之兴起。叶圣陶、郑振铎、汪静之等著名作家、诗人都曾为儿童写诗,如叶圣陶1922年创作的《蝴蝶歌》:

飞飞飞,

飞到花园里,

这里的景致真美丽:

有红花铺的床,

供我们睡眠。

有绿草织的毯,

供我们游戏。

飞呀!飞呀!

飞得低,飞得低,

我们飞做一团,

不要分离。

你看花儿在笑我们了,

笑得脸儿更红了。

哈哈哈,

他呀你呀和我们一起飞。

少年儿童诗歌的分类相对于成人诗的分类要复杂一些。少年儿童诗歌的分类,各家说法都不尽相同,可按作者、体裁、内容、功用等多方面来分类。本书对少年儿童诗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接受对象的特征来划分的。根据接受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少年儿童诗歌分为幼儿诗、儿童诗和少年诗。

(一)幼儿诗

幼儿诗指以幼儿(三岁至六七岁)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由于受众识字量的限制和对语言理解能力的限制,幼儿诗尽量用口语,且注意将口语和音乐美结合起来。著名儿童文学诗人金波曾说过:“幼儿诗歌是一种听觉艺术,它虽然也和其他文字作品一样印在纸面上,但这些书的服务对象常常并非‘读者’而是‘听众’,他们对于声音不但敏感,而且要求悦耳,这就是诗的音乐性。”他还说,创作幼儿诗时,“作者要努力提炼儿童的口语。”口语入诗对幼儿诗歌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在语言上深浅适度,而且可以使小听众立刻感受到诗的音乐性。生僻的用词、拗口的语言会切断幼儿在听觉上的“声音之流”,阻塞幼儿思维的连贯性。刘饶民的《摇篮》就是一首口语化与音乐美有机结合的适合幼儿诵听的好诗:

天蓝蓝,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