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 方卫平电子版 >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关键问题(第2页)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关键问题(第2页)

据有关儿童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儿童最喜欢的还是儿童文学,特别是对学龄期的儿童而言,文学性阅读占了他们阅读中的绝大部分。儿童之所以特别喜欢儿童文学,根本原因在于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儿童化”的,充满着儿童的想像与幻想,儿童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儿童的心理(童心)与情趣,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同时,儿童文学还是一种充满着幽默、快乐、阳光色彩与游戏精神的文学,张扬儿童天性,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

(三)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的文学

各国的儿童文学虽然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种族和解等。儿童文学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适宜表现、也更能表现这些主题。法国史学家波尔保罗·亚哲尔曾说,儿童们“不仅读着安徒生的童话来享乐,而且也从中领悟到了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以及应该完尽的责任。”[1]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世界大会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丰富地包括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说: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基础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同一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基础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儿童文学在人文精神的养成、儿童的“精神成人”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儿童文学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之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儿童文学内部又可细分为适合幼儿园阶段阅读的幼年文学,适合童年阶段(小学生)阅读的童年文学,适合少年阶段(中学生)阅读的少年文学,就文体而言,主要有少儿小说、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诗歌等。因而儿童文学是少年儿童的最爱,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学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现代童话大师叶圣陶曾对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有过相当精辟的论述: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因而由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是经过他精心改写的适合儿童阅读兴趣的读物。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首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儿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就是叶圣陶专门为小学语文教材创作的儿童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国的语文教材将儿童文学开了出去,而将大量成年人的东西或经过压缩、改写的成年人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塞进语文课本。其结果不但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而且,更糟糕的是,还使他们害怕语文,害怕作文,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语文是我们民族的母语、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所以,孩子们一旦厌烦语文,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的做法,可以说连最起码的文化常识都不具备,让这样的观念指导语文,语文教学怎么能搞好呢?

所幸的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加强,儿童文学终于又回到了语文教材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我国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制定和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一部分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低年级语文要注意儿童化,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联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的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应该多样,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2]《大纲》中提到的课文类型,全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3]所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儿童文学作品(从文学的角度划分)共有385篇,占总篇目的80%以上。这说明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具体体裁按年级分类如下:

[imgalt=""sragesi0019。jpg"]

当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实在太需要儿童文学了。儿童文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实在是教育的福音,孩子们的福音,人类的福音——因为孩子的未来象征着人类的未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类进入崭新的21世纪以后,儿童文学必将会在儿童的精神生命成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完全彻底地服务、服从于儿童的文学正在全面进入学校教育与教学领域。

三、儿童文学的美学责任

儿童文学是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导人完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人类之所以还要在成人文学之外,再创造出一种专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文学,创造出一个专门属于儿童的并能为他们的心灵所能愉快地感知的语言的世界,其根本原因与价值所在,就是为了充分呈现人类社会(成人世界)尊重儿童的权利与社会地位,充分理解和满足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殊的精神需求与文学接受图式。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要创造出儿童文学的第一个原因,这既是人类对现实儿童世界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经历过的儿童世界的尊重。人类不能没有童年,不能没有儿童世界,不能没有儿童文学。

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易于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在沟通和对话中,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即人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与成人文学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取向不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成人社会(创作主体是成年人)对未来一代(接受主体是未成年人)的文化期待与殷殷希望的专门性文学,其美学取向自然有其不同于成人文学之处。这就是“以善为美”——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从本质上说,以善为美是为了在人类下一代的心灵做好一个人之为人的打底的工作,是为着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是一件涉及“人的目的”的伟大事业。在关于艺术目的的问题上,黑格尔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由于艺术在本质上是心灵性的。”所以它的“终极目的也就必须是心灵性的”,是为填补心灵的需要而存在的。“因此,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在文学艺术的实践性上,人们更把这种“改善人类”的“最高目的”寄望于儿童文学艺术。“童年的情况,便是将来的命运”(鲁迅语)。儿童是生命的开始,在儿童身上,总是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儿童文学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被赋予了比之成人文学更具体、更实际的“改善人类”的“最高目的”的文学实践本性。

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中的作用在于实现人类社会对下一代的文化期待,这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和“改善人类”“最高目的”的价值期待,也就是希望通过儿童文学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使下一代建构起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4]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内涵正在于人(儿童)自身,在于指向人(儿童)的自身的完善,即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民族未来性格。

儿童文学坚持“以善为美”的美学理想的艺术创造,在题材内容方面有其不同于成人文学的明显区别。世界上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具有艺术实践本性的审美范式,这就是远离暴力,远离成人社会的恶俗游戏与刺激,远离一切不利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社会生态因素。人类有责任为少年儿童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与和平安定的世界。

[1][法]保罗·亚哲尔:《书·成人·儿童》,191页,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茅盾:《再谈儿童文学》,载《文学》,1936(1)。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