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法国现代派文学 > 五经典评论(第1页)

五经典评论(第1页)

五、经典评论

“诗人身上:耳朵在说话,嘴巴在聆听;智慧、警觉在梦想,进入童年的回忆;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看清楚;意象和幻觉在观看;缺位和空白在创造。

一首诗永远也不会写完——每次都是因为发生意外才写完,也就是说才与公众见面。常常是因为厌恶,出版商的督促或者想到了另外一首诗……至于我,我发现同样的主题,几乎同样的词汇可以无穷无尽地反复使用,可以占据整个一生。

除了文本的意义,即内容之外,修辞从来还关心过其他事情吗?它所限定的替代总是从一个丰满的意义转向另一个丰满的意义;即使一个替代了另一个,它也只是作为意义才成为修辞的主题,即使这个意义作为能指或所谓载体的位置上,仍然如此。但是这样的修辞不涉及意指形式(无论音还是形)或句法效果,至少是词语控制落不到它们身上。一个意义之所以能确定,是为了让修辞或批评在文本面前有东西看或有事情做。

然而马拉美的所有文本,即使在它组织得最强有力的地方,意义仍然是不确定的;从此,能指不再让自己被横穿过去,它坚守,抵抗,存在,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写作之劳不再是一层透明的能媒。它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强迫我们在它面前戛然止步或与它一起工作,因为我们不可能朝它所“意指”的方向挥挥手就把它跨越过去。我们不妨从《英语词语》的段落中套用一句以表达这一永久的警告:“读者,摆在你眼前的是,一件书写的作品……”[47]

[1][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11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7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71~7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71~7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71~7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6]金惠敏:《嚼着玫瑰花瓣的夜晚——瓦莱里与纪德通信选》,吴康茹、郭莲译,21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7]PaulBenié,38页,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95。

[8]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71~7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9][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32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法]让·巴拉凯:《德彪西画传》,储围围等译,11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法]让·巴拉凯:《德彪西画传》,储围围等译,12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潞潞:《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8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4]PaulBenié,55页,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95。

[15]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7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6]BertrandMarchal:《解读象征主义》,92页,巴黎,Dunod出版社,1993。

[17]潞潞:《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6~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8][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3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9]BertrandMarchal:《解读象征主义》,92页,巴黎,Dunod出版社,1993。

[20]潞潞:《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1][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3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