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电视名牌栏目 > 聚焦文化艺术精品(第2页)

聚焦文化艺术精品(第2页)

《天下收藏》开播的前四年,收视率和影响力在北京地区的排名称得上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根据北京电视台研发部提供的统计数据,2006年《天下收藏》的平均收视率为2。0%,在北京卫视节目中排名第八;2007年《天下收藏》的平均收视率为2。5%,在北京卫视排名第六;2009年《天下收藏》的平均收视率为3。5%,在北京卫视排名第四。2010年上半年,此节目的平均收视率达到3。7%,稳居全国收藏类节目收视率和影响力的第一名。

从节节攀升的收视数据可以看出,电视观众,尤其是广大藏友对于此档节目的关注与喜爱。2014年《天下收藏》在赞赏与争议声中经历数次改版后正式停播,直到2015年才在北京卫视重新播出。

回顾节目近10年的制播历程,争议最多、反响最大的环节是主持人王刚亲手操作的砸宝环节。这也为王刚与节目组带来了持宝人的诉讼与广大观众的质疑。影响较大的是,2012年5月至10月,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和《天下收藏》节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天下收藏》节目组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并修复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表示,该节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后来节目组回应说,所谓砸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上特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顺其自然地把假货砸掉。[1]在节目不到一个小时的录制时间里,由于认识与场所的局限,很难对藏品的真假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一旦砸坏,文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受损。错误的传播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物的保护。节目中的砸宝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原因正是近年来国内电视鉴宝节目在取得火爆收视率的同时,被曝出存在鉴定流程不严谨、找托儿上节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争议之处与违规做法都是应当被重视和认真推敲的,收藏类节目应当以此为戒。

四、阐述与评价

虽然《天下收藏》曾被停播,但节目在长达近10年的制作历程中也有许多亮点与创新之处值得此类节目借鉴学习。与新闻类节目不同,《天下收藏》每期节目选题差异性不大,如何把缺少新闻噱头的常规选题做出高收视,节目组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从该节目火爆的收视率来看,节目组的思路是正确的。

第一,文化节目注入娱乐元素,幽默而有品位。以往藏宝人在节目中对自己和藏品进行介绍时说得都是大白话,缺乏语言魅力和现场感染力;而改版后,节目组对每个藏宝人的发言都进行了语言艺术加工,使藏宝人利用快板、唐诗、歌曲以及京剧等,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的藏品,又使节目形式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可视性。同时,节目组加强了对嘉宾的培训,要求他们必须利用幽默而不低俗的语言帮着主持人一起制造悬念、营造氛围。他们最终能否猜对藏品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使节目现场既充满悬念又有相关收藏知识的碰撞,达到娱乐性和知识性并存的效果。

第二,降低专业性门槛,想方设法拉近和普通观众的距离。节目组以往选择的嘉宾集中在瓷器、书画以及投资理财等行业。这些业内人士虽然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但在趣味性和普及性方面与普通观众的接受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9年,《天下收藏》将邀请的嘉宾锁定为影视界、模特界、体育界以及主持界等热点领域的知名人士。张铁林、韩乔生、蔡明这些明星直言自己就是收藏的门外汉。嘉宾从明星心理回归到一种大众心态,积极发问,勇于质疑,极大地缩小了专业性节目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第三,不断创新环节设置,消除观众审美疲劳。继“三件藏品集中砸”变为“分而砸之”的创新后,2009年的《天下收藏》增加了对嘉宾的惩罚机制。一旦嘉宾在竞猜藏品真假的过程中失利,一道帷幔将在嘉宾的身后缓缓升起,被遮挡了视线的观众将无法欣赏到下一环节的精彩画面,以此作为对嘉宾带领的观众团队的惩罚。这大大增强了嘉宾与现场观众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参与热情度,很好地保证了嘉宾临场的发挥。

从《天下收藏》的大起大落中,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收藏类节目如何泛滥,就如同前些年综艺类电视节目的泛滥一样,还是会有个性化的突破空间。也并非任何地区的电视台都适合制作此类节目,收藏类节目的好坏跟一个地区的收藏传统、文化特点和民间藏品资源有着很大关系。有的地区,在以往历史中的民间收藏不是很发达,藏品资源自然少,想找出珍稀的、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藏品来上节目自然比较难,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权威专家在节目中讲述鉴定诀窍。所以说,成功的收藏类节目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元素的有机统一。

五、阅读延伸

[1]光明。王刚紫金锤砸赝品引争议[N]。扬子晚报,2012-08-20。

[2]覃晓玲。娱乐至死——以改版后的《天下收藏》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24)。

[3]米莉。传播仪式视野下的中国鉴宝节目——以《天下收藏》节目为例[J]。传媒观察,2009(1)。

[4]田雷。《华豫之门》:做时尚健康的鉴宝节目[J]。视听界,2009(5)。

[5]杨状振,李翔。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J]。中国电视,2009(12)。

[6]王炎龙,张平平。娱乐化趋势与品牌化生存——收藏类节目的现状与转型策略[J]。中国电视,2008(7)。

[7]陈亚南。电视鉴宝节目收视火爆玩出心跳[J]。中国拍卖,2007(4)。

[8]申天红。“鉴宝”的成功之道[J]。今传媒,2007(7)。

[9]汤礼春。“鉴宝节目”的启示[J]。理论与当代,2010(6)。

[10]张杰。中国电视鉴宝类节目研究——以《寻宝》、《收藏秀》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1。

(王雅,孙宜君)

[1]光明。王刚紫金锤砸赝品引争议[N]。扬子晚报,2012-08-20。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