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职业适应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由相对宁静单纯的校园步入复杂喧闹的社会,难免会产生种种惶惑和不太适应的感觉,如何克服这些不适应,积极主动融入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融入职业生活,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顺利度过试用期,主动适应职业世界,积极向他人学习,尽快完成职业化,争做优秀员工,是初入职场大学毕业生最佳的现实选择。
一、大学毕业生职场不适应的表现
大学毕业生的职场困惑主要表现为心理、管理、人际关系和工作技能的不适应。
(一)心理不适应
1。失落感
案例:小顾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的梦想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高层管理者,但毕业后只找到一家中等私营企业的销售岗位。他认为这与自己的目标相去太远,比较灰心,对公司安排的销售培训也没有兴趣参加。公司领导知道了小顾的想法后,认为他迟早要离开公司,而且不能专心工作,所以一些比较核心的工作也就不交给他了。
分析:失落心理会让人觉得处处不如意、不顺心,对事业、对生活失去兴趣和追求,产生焦虑、烦躁不安、难过等不良心理倾向。失落心理涣散人的斗志,影响人的追求,进而影响职业适应。要消除这种失落的情绪,就要让自己接受现实,认清自己的职责,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畏难心理
案例:李文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一家私营企业策划部工作。由于以前在学校是一名普通学生,没有组织策划过任何活动,对于策划没有任何经验。初到工作部门的李文心里没底,工作起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在工作中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总怕说错话、办错事遭人耻笑。一看见领导,就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舌头似乎都出了毛病,说话结结巴巴的。工作时,由于过度紧张,常在关键时刻莫名其妙地出错。
分析:紧张不安的情绪,每位职场新人都会有,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原因在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对陌生人(环境)的“恐惧感”。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办法有二:一是努力提升自我能力以增强自信;二是多与人交流,试着将负面情绪转移,提高交际能力。如果以上办法都无效,就应该求助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帮助。
3。自傲心理
案例:张凯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在一家机构做销售工作。3个月过去了,张凯的业务成绩并不好,部门主任让只有高中学历、但能力不错的老员工许艳带一带张凯。而张凯却有自己的想法:我一个本科生怎么能被学历比我低的“娘子军”领导呢?
分析:自傲心理产生的后果就是眼高手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很难完成角色转换。
(二)管理上的不适应
1。自由散漫,责任心差
案例:李强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有企业。因为上学期间习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初入职场对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不仅经常迟到早退,领导布置的任务也能拖就拖,一到下班的点,他扔下手里没干完的活一走了之。因为经常在工作期间上网浏览新闻、看视频,办公室主任说了他好几次,他却不以为然。结果不到半个月,公司就请他走人了。本来公司还很欣赏他的专业能力,但无组织无纪律的工作态度让他们最终决定放弃。
分析:纪律性是企业维护正常生产秩序的基本保证,如果纪律问题不首先处理好,行为散漫,不注意融入团队,团队的集体力量就无法得以体现。
2。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案例:赵炜是学工艺设计的,毕业后到某工艺品公司做设计师,刚开始公司要求他到车间向老师傅学习加工制作工艺。但赵炜认为自己的学历比老师傅要高,所以对老师傅提出的一些加工建议总是不以为然,并且经常擅自做主改变工作流程。
分析:进入企业后,应该尽快放弃“精英意识”,以平常心看待工作、看待同事。因为学历并不一定反映能力,高学历并不代表高水平。越是名牌院校的学生,企业寄予的期望就越高,一旦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带给企业的失望就会越大。
3。缺乏执行力
案例:李晓旭本科就读于一所知名高校。毕业后,他来到一家公司做办公室文员工作。星期五到了,老板到办公室与同事们交流,见办公桌不够整洁,特别叮嘱:“今天周五了,大家把清洁做了再下班!”李晓旭却和老板吵了起来:“我是来工作的,又不是来当清洁工的。”
分析:有句古话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关键的是“赢在执行”,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带来进步。
4。自我管理能力差
案例:孙阳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多次找工作却处处碰壁,经熟人推荐到一家软件公司做技术开发。起初孙阳表态:能吃苦,要为公司服务两年。但4个多月后,孙阳见工作起色不大,受到打击,就迟到、早退、旷工,甚至在任务很紧的时候,向公司人事总监提出请假5天,原因是“同学在成都结婚,去了顺便玩一玩”,这让人事总监感到莫名其妙。还没等假期批下来,孙阳就远飞成都了。
分析:请“霸王假”是典型的“自我管理技能差”的表现,有不少大学生走出学校搞不清楚自己是处于职场还是学校,这是导致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敢用应届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