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理论与技巧答案 > 二简答题02(第1页)

二简答题02(第1页)

二、简答题02

28。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特点及作用

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流的信息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的自由话题。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大都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由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总之,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组成管理理论往往只关注机构分工、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的作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往往被异化为组织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与此相比,现代组织管理学则强调组织成员的“社会人”性质,认为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条件、情绪或士气的影响。在这个方面,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知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简述非正规的组织传播

发生于组织内部的非正规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非正规的组织传播有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交流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传播主要以联络感情和满足**流为目的,单从传播效率来看,它的传播效率更高。可以说,这类组织传播“是组织关系的黏合剂”、“组织功能的润滑油”。

非正规组织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传送小道消息。美国学者用“葡萄藤”来作为小道消息(包括谣言)传播的代名词。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信息量大、反馈广等特点。这种传播常采用小群体交叉传播的形式,由于多向性和交叉性,它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以几何级数增长,消息很容易“不胫而走”。小道消息的负熵值较高,人们出于多种心态,留心于保存原样,使得它准确度和信息量都很高。戈德哈伯曾指出,“葡萄藤”传播的消息准确度超过百分之八十。

与小道消息类似的是一种非正规的组织传播是谣言。小道消息一般具有真实性,而谣言基本上是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阿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对谣言传播的经典研究发现,谣言也具有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并且会因消息本身的“重要性”和“歧义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一些学者认为,减少组织内部谣言产生和扩散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向组织内部成员提供其关心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扩大信息流通量的办法来防止歧义产生,反击无中生有的言论,消除组织成员对相关问题的神秘感,防止谣言进一步扩散而给社会和组织本身造成伤害。换句话说,“谣言止于公开”。

(胡正荣)

29。简述POS系统及其价值

POS系统是英文PoiofService的简称。这个系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最初只是一些大型商店用来统计商品销售数据的简单系统,现在已经发展为商家和厂家联合使用的综合系统。其原理并不复杂,即在商场或超市的收款处安装具有POS功能的电脑终端,通过输入商品的条形码和购买者的有关资料来把握商品销售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POS系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的是准确的实际数据,其可信性远远高于概率性的问卷调查或市场评估的结果;其次,它提供的是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不仅如此,POS数据还有更多的用途,如用于流行趋势分析等。

总之,建设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高性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郭庆光)

30。简述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传播内容归根结底是信息。大众传播的信息即经过把关人搜集、整理、加工、传播的信息。其外化的形态包括报刊上登载的文章、图片;广播、电视的节目;互联网上的新闻、娱乐及其他各种信息产品以及书籍、戏剧、电影等。

虽然大众传播的内容因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传播媒介、不同的把关者、不同的社会脉络而有所差异,但是与人际传播的内容相比,大众传播的内容仍然有一定的共通性。

第一,公共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因而它必然是公开的,不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不过,因传播目的不同,公开的传播内容也会通过特殊的传播方式与手段进行调整,或强化或淡化。

第二,开放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是连续不断地进入和输出的,因而它是变化的、开放的系统。大众传播的内容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进行变化和调整。

第三,大众性。大众媒介面对的是大众,它传播的内容必然是以大众作为自己的诉求对象。因而,传播内容的主题和形式等方面都力图适应大众的接收。当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传播的分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见明显,但就其根本来说,大众传播的内容仍然与诉诸小众的人际传播内容或艺术创作有根本性的差异。

第四,复制性。大众传播不是指向单个人的,而是同时传递给社会公众。因此,传播内容产品也不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而是复制的。受众有可能同时或先后享用完全相同的传播内容。

(胡正荣)

31。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传播原则的制定不是产生于人的灵感,也不是主观的随意罗列,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这些依据具有以下四条:

第一,依据传播的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稳定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的现状与趋向。传播规律是客观的,制约和支配着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及其发展方向。因此,按照传播规律办事,传播活动就能顺利进行,从而得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按照规律办事,传播活动就要受阻滞,从而影响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传播活动可能形形色色,但是传播的基本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往往会有许多相同和共通之处,不受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意志所左右。

第二,依据传播的目的。人是计划的动物,是依照自觉抱定的目的进行对象性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事件是具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传播作为人类为了了解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而进行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决定了它所抱定的传播目的应是崇高的、利众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大众媒介不能为了媒介私利和某些传播者的需要而传播虚假不实、人身攻击、色情、暴力等不负责的不良信息。

第三,吸取和总结传播的经验和教训。传播原则是从人类漫长传播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和抽取出来的具有本质特点、反映客观现实的准绳和铁则。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认真审视、总结,不断深化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是非常有助于从中抽象出一些原则来指导和评估传播实践的。

第四,审视和研究传播媒介与受众。传播媒介的有限性面对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就只能通过制定一些传播原则将一些不符合原则的、没有社会价值的信息阻挡在媒介的大门之外。对受众来说,其接收、消化信息的有限性面对的是众多媒介汇集而成的信息和知识的汪洋大海,于是逼迫受众通过理性评判或选择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来过滤、吸收信息和知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