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基础最新版 > 四考研真题(第2页)

四考研真题(第2页)

2。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武汉大学2007研)

3。简述传播效果的内涵和层次。(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5研,上海交通大学2006研)

4。“有限效果论”包括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哪五项一般定理?请逐项开列。(厦门大学2007研,北京师范大学2003研)

5。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北京大学2008研)

6。简述知识沟假说(kno)。(北京大学2002研)

7。举例说明你对“知识沟”问题的看法。(清华大学2002研)

8。简述知识沟假说的基本内容。(中国传媒大学2002研)

9。“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清华大学2005研,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

10。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有什么异同点?(北京大学2004研)

1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要点及意义。(复旦大学2001研)

12。简述“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北京大学2004研)

13。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清华大学2003研)

14。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传媒大学2001研)

15。简述电视的“培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

16。简评“沉默的螺旋”的有效性。(南京大学2003研)

17。什么是说服效果理论?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观点有哪些?(清华大学2003研)

18。“消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人们对该消息的相关意见的同意程度”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清华大学2004研)

19。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利用的传播手段、技巧有哪些?(北京大学2003研)

20。简述预防接种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4研)

21。什么叫“第三者效果”?试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第三者效果”现象。(中国传媒大学2002研)

22。何谓“第三人效应”(TheThird-Perso)?试举一个应用第三人效果概念可以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清华大学2003研、2007研)

四、论述题

1。传播学学者总结出哪些著名的宣传策略和方法?试举两三例加以说明,并以政治宣传或者广告宣传中的现象或者实例加以解释,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

2。应用有关传播学理论或概念,分析2003年春季“非典”期间,我国报纸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在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清华大学2004研)

3。论述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复旦大学2004研)

4。试论西方传播学效果理论研究发展的历史。(南京大学2002研)

5。试述效果分析理论变迁的社会条件和学术条件。(南京大学2003研)

6。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为什么过去效果研究一直占据着传播学研究的主流位置?(清华大学2003研、2007研)

7。试论如何测定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北京大学2003研)

8。用实例阐释“使用与满足”经典传播学理论。(四川大学2007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研)

9。请从传播学学者关于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成果入手,分析我国现阶段某些电视节目走红的原因。(厦门大学2007研)

10。谈谈你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2002研)

11。“沉默的螺旋”理论解决了什么问题?留下了什么新的问题?(南京大学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5研)

12。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请分析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传播学理论(比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重点讲述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经过怎样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山大学2009研)

13。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是由谁验证的?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发现?这项研究对传播活动或传播研究有何现实意义?)试举例加以说明。(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

14。试以“知沟”理论分析我国目前的信息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2005研)

15。结合三种假说谈谈你对电视暴力效果的认识。(中国传媒大学2004研)

16。在对现实中的暴力犯罪情况、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以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危险程度的主观判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按照当时美国现实暴力犯罪的发生率和件数来计算,一个美国人在一周内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而根据三大电视网在1967年至1978年在黄金时间播出的1548部电视剧所作的内容分析,包括暴力内容的电视剧达80%,每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面平均为5。2次……而许多人认为自己在一周内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在10%以上……

请问以上数据出自哪项研究?该项研究的理论结论是什么?根据该研究,造成人们得出以上判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武汉大学2003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