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三论述题(第2页)

三论述题(第2页)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经典性成果受到了质疑。好几项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某些重大事件一经媒介报道,就立刻被大众接受了,几乎没有意见领袖插足的余地。例如,美国学者多伊奇曼和达尼尔森选择了三条重大新闻——艾森豪威尔前总统心脏病发作(1957)、人造地球卫星“电讯1号”上天、阿拉斯加州升格(1958)——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人们获知以上新闻的第一信息源,媒介为88%,人际为12%。这大不同于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调查结果,即媒介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情况十分明显。这样一来,“两级传播”模式似乎就要被推翻、被否定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差异,先行研究(无论“投票”还是“时尚”)的着眼点,都在于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而后续研究的着眼点,却在于新闻的流动,即一是影响,一是信息。此时,研究者才注意到应区别“流”的种类,从而作出如下划分:信息流、影响流、感情流。原来,“两级传播”模式并无大错,只是不乏疏漏之处,“意见领袖”现象也并非虚构,而是多见于影响流之中。这方面认识的提高,与“多元效果论”的崛起有着显而易见的内在联系。

第四,对“两级传播”模式的补充。

20世纪60年代初,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扩散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构成了对“两级传播”模式的补充。这一研究富有创造性地把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过程,看做一个从认识到决定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或阶段:认知——初步接触新事物,但还没有获得全部的相关信息;关心——开始关心新事物,想得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评价——在头脑中构想新事物的利用、利益,决定是否采用;试用——为测定自己的构想、评价是否正确,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用;采用——感到满意之后,决定全面接受新事物。

这些步骤、阶段与信息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调查,罗杰斯等人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对认识来说,媒介信息源最重要。对评价来说,人际信息源最重要。其次,全国性信息源在认知阶段最重要。地方性信息源在评价阶段最重要。

当然,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未必都机械地按照上述顺序而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各种信息源、影响源和感情源对各个步骤、阶段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个人意向决定过程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显示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举例说,最近电影院在放映什么影片?这主要由媒介广泛告知,但究竟哪部影片值得一看?人们往往通过家人、同事、朋友得到确认并决定行动。同样,人们根据媒介的广告得知大量商品信息,但最终决定购买什么种类、品牌的商品,通常是在征询了亲朋好友的意见之后。

这同时意味着,受者有各种类型。罗杰斯等人按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先后快慢区分为五类: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迟钝者。然后,从价值观、个人特性、传播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概括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这样一来,不仅深化、细化了流程研究,对意见领袖和追随者关系的把握也更符合实际,从而突破“两级传播”模式,形成了“多级传播”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是通过媒介直接传送给受者,而影响是以人际传播为中介,间接传播的,即信息流是“一级”,影响流是“多级”的。

第五,对“两级传播”模式的再补充。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播学界对流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1963年美国肯尼迪总统被暗杀之际,众多研究者就传播与事件的关系开展了调查,得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当发生特别重大的全国性、危机性事件时,即使在认知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也十分突出。调查表明,受众获知肯尼迪被刺杀的第一次信息源,竟然是媒介和人际各占一半。

另外,施拉姆认为,可将重大事件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事实传播、治疗、解释和采用。它们分别与信息流、感情流、影响流相对应。首先,肯尼迪死了到底怎么回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信息流)。然后,人们感受到冲击,在震惊、愤慨或悲伤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感情交流(感情流)。最后,人们镇静下来,就想知道应采取什么对策?捉拿凶手、追查主谋、谴责暴力等(影响流)。至此,有关传播(信息)流程的理论就比较完善了。

综上所述,信息流程研究从“投票行为”入手,以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发现并证实了以下规律:大众传播对一般受众的效果(影响力),往往是间接的。最容易取得的效果,是强化受者原有的“预存立场”。大众传播的信息大多直接地“流”向受者,其影响却大多间接地——以人际关系中的个人影响力为中介“流”向受众。“媒介—受者”的模式,被修正为“媒介—人际关系—受众”的模式。如此,在前述效果研究第一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枪弹论”,作为一种肤浅的效果观就被有力地否定了。这一功绩,在传播效果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张国良)

3。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作为“载体”、“喉舌”或“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舆论的作用也并不仅仅限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这正是社会心理学的视点。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我们便不能再谈论“民主”或“权利”之类的问题,而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从这个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的,是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这一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在这次调查中,诺依曼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说。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首先,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都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其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再次,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意见环境是如何形成的?诺依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状况的主要信息源泉有两个:一是所处的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而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问题上,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强大。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第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做“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这种观点尤以卢梭为代表;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做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做“舆论”,这种观点较多地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意测验”之中;第四种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做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正是持后一种观点。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共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予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本人在论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在传媒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换句话说,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第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就此我们能够提出一些不同见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