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第1页)

二简答题(第1页)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受众,有哪些特征和类型?

受众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它广泛包括书籍和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和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信息的网民等。

第一,受众的类型。

区分受众的类型,有助于辨别和掌握受众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探索和了解特定受众群的结构特点,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特定受众群体的传播规律。按不同的区分标准,可得到不同的受众分类结果。例如,根据信息传播和范围特征及其与受众的关系,我们可把受众划分为“广”受众和“窄”受众两大类。

所谓“广”受众,是指他们关注的信息面广泛。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往往没有明确的接收方向和固定的接收重点。这类受众数量众多,居住分散,个性迥异,兴趣不一。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他们为传播对象,受众研究也以这类人群为研究重点。传者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从受众的总体趋势、普遍心理出发,使信息内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老少皆宜,以无所不包的“广传”对付无所不包的“广受”。

所谓“窄”受众,与“广”受众相反。尽管他们也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匿名性,但同时他们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显示出共同的接受倾向,即选择信息的某种共性。因此,为提高传播效果,大众媒介不能不尽力加强针对性,增加“窄传”的内容。近年来,我国的传媒已从纯粹的“广传”向“广传、窄传”结合的方向发展。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广”受众和“窄”受众,每个受众或多或少总有自己兴趣聚焦的部分,也或强或弱总有了解社会整体的需求,作这样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对特定条件下的受众行为的主要倾向进行概括。这两类受众之间,不仅不是对立或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窄”结合,相互渗透,并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而且,无论受众个体或群体,其兴趣都可以培养、形成、转变乃至消失。因此,对于受众类型的研究和把握,也必然是一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工作。

第二,受众的社会特征。

受众是千差万别的,又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受众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并促成了他们的不同特征。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大体可分为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

从文化传统看,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由于宗教、历史等复杂原因,不同的民族往往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如中国人追求和谐、平衡等。这些文化特征,同样表现在受众的具体传播行为中,成为传者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学者甚至指出,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主要源于国际文化传播中的冲突,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又主要源于对对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造成的讯息“误译”。

所谓社会环境,指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受众的社会角色。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在传播活动中,往往显出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类人,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下,也可能有不同的传播行为。任何传播过程,事实上都涉及传者、受众与讯息内容(提供方)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除了受众对社会信息持价值判断外,传者(广义包括讯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与受众的利益一致与否,也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在欧洲批判学派的研究中,社会环境的地位日趋突出,甚至从受众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传播学研究分支。

至于群体影响,也是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群体理论认为,受众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较为密切的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与群体的关系。信息与受众所属社会群体的关系越密切,利益或态度越一致,传者与受众越容易沟通。(2)受者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越密切,地位越突出,则在信息交流中群体特征的影响越明显,在多级传播中对群体成员的影响也越大。(3)群体的亲和度。群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越具有亲善性和可信性,对受者的吸引力就越大,群体的倾向也就越能影响受者的传播行为。(4)群体的约束力。群体规模越大,组织力越强,受者对其依存度越高,群体利益对受者传播行为的约束力也就越强。

有的传播学者甚至忽视或贬斥受众个体因素,认为受众只不过是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具体代表,是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个节点,或者说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这种看法自然有失偏颇,但在传播学研究尤其是受众个体特征不明显的大众传播学研究中,不失为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当我们对传播对象缺乏具体了解时,如能知悉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群体利益等外围信息,必将有助于了解受众特征,有利于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受众的个体特征。

受众的个体特征,是区分单个受众与其他受众、区分受者与其所处群体、区分受者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性别、年龄、个性、智力、经历、兴趣、爱好和预存立场等。

从个体特征看,不仅表现为不同性别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有较显著的不同,而且表现为不同性别的受众对不同性别的传者(或不同性质的传播机构)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男性倾向于接受较正规的传播机构发布的讯息、较严肃的讯息,女性较容易遵从男性的观点等。

年龄特征也不容忽视。老年人一般倾向于轻视或怀疑年轻人的意见。年轻人则一般倾向于选择变动、新奇、不规范的信息。

个性,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是用以描述和说明个体自然差异及行为特征的词语。研究表明,不同个性的人,对信息感知的广度和深度是有差异的。能力不同的人,对事物的感知也有差异。

智力,事实上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发展的能力。对传播过程来说,智力水平高的受众要求“编码”严谨周密,讯息内容偏严肃,信息量大。智力水平低的受众则希望“编码”简单明了,讯息内容偏轻松,信息量不大。在劝服过程中,对高智力者合适的劝服方法,是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偏重理性,结论较为含蓄。对低智力者则宜单方面陈述,偏重情感,结论较明确。

经历,形成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同一信息内容,对经历不同的受众往往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一般来说,符合经验范围的信息比较容易接受。如果把信息分成理智型和情感型,则与经验范围重合度越高,越应加大情感型信息的比重,反之,则应加大理智型信息的比重。当然,对受众个人经历特征的把握,要有一个恰当的度。受众完全熟悉的东西能唤起受众的情感,但不能提供新鲜内容,不容易奏效。完全陌生的东西,能刺激受众的兴趣,但难以获得准确理解,同样不容易奏效。因此,应当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受众的兴趣爱好,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某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他在进行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时,自然就倾向于该事物。兴趣爱好与个性有关,但较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个性,兴趣爱好相对容易发生转移,可逐步培养,也可慢慢淡化。

所谓预存立场,指受众接受信息以前所固有的态度、观念,乃至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说兴趣爱好是人们伸向外部世界以获取自己欲知信息的触角,那么预存立场就是受众筛选外界信息的过滤网。受众正是据此进行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的。如果信息内容与受众预存立场相一致,就容易通过,否则受众就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采取怀疑、歪曲、遗忘乃至抵制等消极措施,使传播失效。

上述受众的个体特征,在概念层次上有所交叉,某些特征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度,需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第四,受众的心理特征。

受众研究最初就是从受众心理结构的差异展开的。一般来说,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和攻击心理六个方面。

(1)认知心理,指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想象。人们寻求信息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每一个受者皆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不断了解环境的变化,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验证。媒介的讯息如果不能为受众提供真实、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发布虚假的内容,无助于提高他们认知行为的有效性,则必然遭到回避或拒斥。

(2)好奇心理,也称喜新心理。与认知心理密切相关,人们总是乐于接受反常的、新奇的、罕见的信息。除了讯息内容的新鲜、奇特之外,讯息形式方面的创意,如遣词造句、图文搭配、篇章结构等同样可满足受众对大信息量的期待。

(3)遵从心理,也称从众心理。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受众个体,都希望被群体接纳、肯定,而避免被群体抛弃、否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大多数个体的行为总是尽可能与群体的总趋向相一致,使群体影响由压力变为动力。当受众感知所属群体对某个传者或某种信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时,往往采取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当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或小团体意见不一致时,受者将感到矛盾和不安,并最终倾向于选择与优势个体或团体相一致的信息。群体的意见或价值标准,往往通过群体中的精英、英雄或意见领袖及其相关的权威性事物,集中地体现出来。因此,在特定条件下,遵从心理又可能表现、发展为崇拜心理乃至迷信心理。

(4)表现心理,即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欲望。这种心理现象,与从众心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人们在遵从优势力量的同时,普遍潜藏着使自己成为优势力量的愿望,因此通常都希望得到群体的肯定和奖励,其最高程度就是成为英雄或主角。这种表现欲的进一步发展,则是领导欲和支配欲,其心理机制,与崇拜欲、从众欲相通。

(5)移情心理,指受众对自己无力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成心理满足。另外,对一些不幸的人物或事件,我们也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沉浸在悲伤之中。而一些富有人性和生活情趣的信息,则可激发起我们欢乐的情感共鸣。

(6)攻击心理,在消极状态下,可称反抗心理、逆反心理。当一个人的观念、意见和需求与周围环境严重不一致时,势必产生对抗的心理状态。在受众的传播行为中,攻击心理表现为对信息的回避、拒斥、怀疑和曲解等。在这种攻击心理的影响下,传播效果自然无从实现,甚至适得其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受众心理特征是相互关联的,一些似乎对立的心理现象,有时也能相互转化。同时,这些心理特征与受众的社会文化特征也密切相关。只有切实掌握了受众的各种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才可提高传播活动的效率。

(张国良)

【参考知识点】

受众的特征

作为个体的受众千差万别,但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受众特征有社会的、个体的和心理的等不同层次。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