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第六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第2页)

第六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第2页)

(郭庆光)

13。他律性欲望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在1986年发表的《人的自律》一文中探讨了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佐藤毅认为,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不仅如此,电视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郭庆光)

14。媒介恐慌论: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这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许多专家学者同时进行研究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术话题。关于恐怖主义和社会恐怖的研究最先是由非传播学领域的政府官员和学者进行的,如保罗·威尔金森德的《政治恐怖主义》、P·卢本斯泰因的《炼金术的革命:现代社会的恐怖主义》、格拉斯的《恐怖文化:美国人何以会为错误的信息害怕》。

(邵培仁)

15。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郭庆光)

16。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郭庆光)

17。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郭庆光)

18。获知权:一是从媒介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张国良)

19。反论权:也称“反驳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张国良)

20。媒介全球化:指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张国良)

21。横向集中:指某一家媒介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介公司的主要股份,后者可能并不直接与前者的行业相关,或其主要资金来源根本与媒介无关。这种水平式的集中,造成了联合大企业所有权的产生和扩张,这种联合是不同产业的公司合并的产物。

(张国良)

22。纵向集中:指相同的产业生产线上多家公司的集中,使一家公司能够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张国良)

23。新闻基模:新闻记者对讯息进行判断时,有一些预存的认知结构在影响他们的决定,可称为“新闻基模”,即讯息早已被“把关人”预存的心智结构所同化,只有那些符合“新闻基模”的信息才比较有可能通过关口。

(张国良)

24。版面:指的是报纸各版的布局以及报纸整体的划分和设计。编辑人员将文章和图片置于版面的各个位置,并用色彩和线条进行分割和装饰。版面涉及稿件的分布与组合、标题的大小和形式、栏目的划分和变化、文字的品种和排列以及色彩、线条等装饰物的运用,甚至包括报纸大小、质地、颜色的选择。它一方面集中体现报纸的宣传报道意图,鲜明地表现编辑对新闻事实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报纸的风格和特色。

(胡正荣)

25。专业化:就是指进入这一行业的个体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实现内化。这一过程包括在校的专业训练和在岗的实践,执行社会化过程的实体包括专业训练的老师、行业的典范、专业组织及传媒组织。

(张国良)

26。媒介专业主义: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它从新闻专业主义而来,成为媒介从业者普遍认可的一套媒介理念。如陆晔和潘忠党所说,它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胡正荣)

27。媒介自律:即传媒界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和社会使命、责任有正确的认识,并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与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等他律手段相对而言的一种自律手段。

(张国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