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第4页)

二简答题(第4页)

(郭庆光)

18。简述施拉姆和奥斯古德关于传播的“循环模式”

图4-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下,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见图4-1)。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1)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本身有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了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状况不符。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是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其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施拉姆和奥斯古德关于传播的“循环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三个模式,第二个和第三个模式结合起来形成的循环模式颇有新意,施拉姆承认自己的许多观点是受奥斯古德的启发得来。于是有人据此将循环模式归入奥、施两人名下。

循环模式首先表明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源与目的地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传通,因为只有这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传受两者所共享;再次,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

不过,他们的模式也较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也是找不到的。因为,大众传播是一种不平衡的非等量的传播。

(邵培仁)

19。简述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

为了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这类模式的崛起标志着“结构、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当然,控制论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仍有一些不足:第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正如F·丹斯所说: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为纠正这一缺陷,他提出了一个螺旋形模式,即丹斯模式。第三,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张国良)

20。请简述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图4-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如图4-2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扩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产生影响,加深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该模式的缺陷在于没有超出过程本身或从过程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会受到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此过程中,唯一提到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德弗勒的传播模式

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论述所传讯息的含义与所受讯息的含义之间的一致性,对单向或线型传播模式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传播的环形模式。德弗勒描述道: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将“含义”变换为“信息”,发射器又将信息转化为信号传送,接收器收到信号后再还原为信息,信息被信宿接收又内化为含义。他接着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出的信息与接收的信息在含义上是一致的,那么就是传通。相反,若两者的含义截然不同,即等于没有传通。含义上的差异性是常见的,而完全一致性却是罕见的。

(邵培仁)

21。简述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3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如图4-3所示。

图4-3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第一,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体传播。第二,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第三,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第四,群体系统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其内部机制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和有机的综合系统。

(郭庆光)

22。简述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于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如图4-4所示。

图4-4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中包括如下三点。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体性质的压力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加工,这种选择加工也可说是传播者背后的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做出的。另外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基于平时媒介接触经验形成。

此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种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