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和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性质的两个核心概念。
(郭庆光)
2。传播总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的必要性是什么?
除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之外,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过程研究通常有两个特点:第一,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第二,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并不重视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考察微观、单一的传播过程是必要的,但仅有这种考察并不能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任何一个单一的过程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性质和结果也并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机制,相反,许多的外部因素和条件都会对过程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这说明,对传播过程不仅要进行微观的考察,而且必须进行中观的和宏观的综合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传播做出全面的把握。
(郭庆光)
3。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
(3)讯息。讯息指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息、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和回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仅是以上几种。即便是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郭庆光)
4。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我们不难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连接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和形态上的链式结构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总体结构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性。
(郭庆光)
5。什么是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1)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等。
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这就启示我们: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和功能的关系。
此外,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的身份、需求、处境、心情等大有关系。这就提醒我们,分析任何传播行为,都不能忽视受者这个要素。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道理,即传播功能的双向性。
(2)双向性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是双向、交互的。可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这个事实,以致影响了传播效果。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如果不想方设法准确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介就难免陷入“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尴尬处境。
(张国良)
6。大众传播造成的“虚拟环境”与负功能有什么关系?
根据李普曼的见解,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无疑,这是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仅此并无多少新意。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换言之,在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
概言之,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甚至扩张到地球以外的星球。这诚然是可喜可贺的现象。但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大大缩小。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之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结果难免制造出一幕幕悲剧。大众传播的负功能非常可怕。当然,无论战争、战乱或其他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多种因素有关,大众传播只是其中之一。但无论如何,不能轻视它的负面作用。
由于大众传播的的规模是全社会的,因而与人际、组织传播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无论善恶都更为巨大。这就提示我们:既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同时又必须认真对待其负功能。在具体操作方面,概括地说,从受者角度看,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应尽可能多接触多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迫近事实的真相。从传者角度看,应清醒地意识到,媒介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谨慎防止对环境做歪曲的反映。从学者的角度看,则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即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
(张国良)
7。冗余信息为什么是必要的?
“熵”是对随机程度的度量,用以表达一种情况的不确定性或混乱状态。信息量则是人们选择讯息的自由度的度量。对高度组织化的讯息来说,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或选择性,其熵值或信息量都很低。一旦信息中的任何部分失落,都很有可能被受者加以弥补,而这种填补的选择是唯一的。熵(不确定性)越多,可预测性就越少,信息量就越大;当一个情境完全可以预测,就无所谓信息量,该情形叫负熵。举例说,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在读报时能自发纠正不少错句别字;在诵读他熟悉的名词佳句时,即使有成段的遗漏,也能自动填补,或在目光的快速扫描下,忽略这种遗漏。信息中这一确定的、非选择性的部分可称为“冗余信息”。一条讯息或多或少都包含这一部分内容。根据符号使用规则,这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容传者自由选择的。之所以称“冗余”,是因为它的存在与否不影响讯息的完整性。但信息量越大,该情境中的选择余地也越大,于是,理解的难度与歧义性也越容易产生。冗余信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因为它能够帮助信息接收者通过联系前后文与文化积累,对一条讯息进行拾遗、补漏、纠错,增强对信息本身及未知信息的理解。同时,它还可以用以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传播过程中一切非出自信息源本意而增加的讯号,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假的信息量。传者可通过冗余信息,抵制各种噪音的干扰。
(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