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和认识传播演进的过程时,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传播发展的规律,认识传播在社会背景中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以往传播发展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演进的特征及规律。
第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人类传播的历史是传播系统的复加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从一种系统转向另一种系统。”
人类在学习和积累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这实际上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原始人百万年前才发明语言;之后的几万年,人类创造了文字;再过几千年人类又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后来,经过几百年,人类就创造出了电子媒介;从电子媒介到如今的网络年代,还不到100年。新手段、新媒介的出现间隔越来越短,而其集合程度却日益提高,从而使得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传播对象日益广泛,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传播信息日益增多。
第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文化发展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对传播的速度和规模的要求也就越高,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也就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人类社会因为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扩大,从而形成了独有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此外,媒介也直接参加到每个时期的文化创造和积累之中,直接推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传播媒介参与启蒙大众,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
第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一个社会的传播过程的性质实际上与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关系重大”,“媒介是由社会事件的总体形成的,它们深受冲突的辩证过程影响,冲突则产生于媒介系统之中以及媒介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相互对抗的力量、概念和发展过程中。换句话说,社会有多种渗透方式来对媒介造成深远影响。”
一种传播类型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映;传播的形态更是与社会结构的排列关系密切;传播同样是在经济形态的制约下发展的,同样传播又在为经济形态的进化推波助澜。
(胡正荣)
9。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实现大众传播,需要具备下述条件:
从技术角度看,关键是提高信息“复制”的水准。这不仅指时间上要“快”,空间上要“远”,还包括数量上要“多”,质量上要“精”。以此衡量,古代的(无论是空间型或时间型的)媒介都是不合格的。但任何发展皆非凭空而来,媒介的演化也是一步步由粗疏到精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地说,最初的复制开始于文字,也就是印刷术的问世。但必须指出,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还有待数百年的积累和变化。原因之一是,从技术角度看,戈登堡发明的活版印刷机虽然很先进,但仍以人力为动力,使复制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直到19世纪初,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型印刷机的问世,才使生产能力得到飞速的提高。如此,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即大众化报纸的诞生才成为可能。
不过,只具备技术条件尚不足以形成大众传播的世界。仅以大众化报纸而言,必要条件至少有三:能大量复制;能大量发行;拥有大量读者群。显然,发行和读者群都涉及社会文化条件。换言之,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还应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大众媒介诞生的时代背景。
从社会结构的变革看,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化。人们的信息需求大大伸长,而且,这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张。第二,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高文盲率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造就了一大批粗通文墨的工人,即无产者大军。他们集中在一个个新兴城市里,成为大众化报纸的主要读者层。第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形成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文化(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体制。其主要原因是,这比较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存续。于是,各种各样的大众媒介大量涌现出来。
所有这些变化都集中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就欧美发达国家的状况而言,其他国家的进程则不尽相同)。因此,大众传播时代的正式开幕也就在这个时候。1833年,美国印刷工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太阳报》,使大众化报纸的风潮席卷西方世界,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播时代。由此可见,大众媒介的问世既非偶然,也非单因素所致,而是技术、社会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国良)
10。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趋势。换句话说,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郭庆光)
11。简述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的不同之处
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除了具有其他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主动性、隐蔽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等特点。网络传播中的人则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媒介、资料库、电子图书馆、信息中心索要信息。网络传播和信息革命正在进入一种“临界状态”,一个崭新的传播社会即将到来,新的社会包容着整个世界,网络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
(邵培仁)
12。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有哪些优点?
互联网又称国际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到20世纪末,互联网已将世界各国一网打尽,成为全球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有以下优点:(1)技术的融合。它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使信息的表现形式更趋于丰富。(2)信息的双向流动。传统媒介将信息推给受众;而在网络上,由受众自己选择,拉出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和关系。(3)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众传播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状态。(4)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任何站点,并与在线的各国人员交流信息、聊天通话。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由此而成为现实。
(张国良)
1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郭庆光)
1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化信息进程
信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从媒介普及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化信息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度信息化阶段。初级信息化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这个阶段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的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第二个阶段即“高度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直到今天。这个阶段的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阶段;(2)微型电脑普及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郭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