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收听歌曲窗外 > 在我心头久久萦绕的声音(第2页)

在我心头久久萦绕的声音(第2页)

肯普夫弹的舒伯特我也很喜欢。特别是晚期的三首(958、959、960)。他弹舒伯特的一些“小曲子”,弹得生动、飘逸。他的音色不是亮丽饱满的那种。就是说,乍听起来,他的演奏比较平实,少了点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气势和特质。不过耐听。

巴克豪斯(WilhelmBackhaus,1884—1969),又一个“威廉”。几乎是在知道肯普夫的同时,我知道了巴克豪斯。但时至今日,我还没太“走近”巴克豪斯。我听他的唱片不多。

我喜欢他弹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DECCA414142-2),喜欢他弹出的那份苍劲、那份怆然。他录有两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但我听过的还不到20首。还听过一些他弹贝多芬奏鸣曲的音乐会现场录音。他弹贝多芬的协奏曲,我也只听过第四和第五“皇帝”协奏曲(DECCA425962-2)。

他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依然是那么的结实、那么的铿锵。也许是对他抱有崇敬感,不敢靠得太近;也许因他是“键盘雄狮”,不能靠得太近。

听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ArturSabel,1882—1951)的唱片,基本上就是EMI出的他弹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那些。看他的照片,没什么艺术家的气质。可听他弹贝多芬、舒伯特的奏鸣曲,特别是晚期的那几首,一发不可收拾地被深深吸引。

我听他的第一张唱片,是他弹贝多芬的一些小曲子,记得有《致爱丽丝》等,就被那种内在的神韵所吸引。他弹贝多芬的109、110、111(特别是111)里的那些慢乐章,那种与现世的游离。那种梦幻般的境界,常常会听得我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但并不是说,他弹贝多芬缺少热情甚至是**。他弹的音乐,往往让我忽视了旋律,而被音乐的结构和逻辑,以及热力四射的**所吸引。

听他的唱片,一套贝多芬(EMICHS763765-2),三两张莫扎特(EMICHS763703-2)和舒伯特(EMICHS764259-2),足矣!施纳贝尔的录音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效需要靠一些想象来弥补。因此,同一首作品,把三四十年后(即20世纪六七十或七八十年代)的录音听熟了,再去听他“老旧”的录音,才会听得进去,才会听出点东西。

对我来说,法国钢琴家(也是指挥家)科尔托(AlfredCortot,1877—1962)与施纳贝尔“相类似”的是,听他的唱片,只一套(EMICZS767359-2)足矣。但正是他,让我认识了肖邦,喜欢上了肖邦。

最早听肖邦,是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2)在RCA录制的:圆舞曲、夜曲、前奏曲、练习曲、波兰舞曲、玛祖卡、叙述曲、奏鸣曲等,而且大都是全套全套地听。后来听阿什肯纳吉的肖邦、阿劳的肖邦、弗朗索瓦的肖邦、哈拉谢维奇的肖邦,等等。

如今听肖邦的时间相对少。但是大都是听科尔托(还有米凯兰吉利)的肖邦。他弹的肖邦,高贵,诗意。那是我喜欢的肖邦。很多钢琴家让我知道了肖邦钢琴音乐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科尔托则让我感受到了肖邦灵魂的高贵。

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吉利(ArturoBeiMigeli,1920—1995),又一个唱片录制方面的“极少主义者”。我听过的他在EMI、DG公司录制的唱片,都没超过10张。在DECCA录制的唱片就更是少。

曾经很不喜欢他。原因简单,因为觉得他弹琴太“冷”。不动一点声色,不露一丝感情,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加上他说自己演奏从不考虑听众,他只为自己演奏,等等。但是如今我很喜欢他,甚至可以说,敬仰他。当然,他依然和我相距很远。我最喜欢他弹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海顿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和第32钢琴奏鸣曲(op。111)。德彪西肯定也在其中。再加一些肖邦、一些勃拉姆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米凯兰吉利在DG录制的那四张德彪西(DG449438-2)中,《意象集》(第一、第二集)和《儿童乐园》录制于1971年,是德彪西钢琴作品录音中演录俱佳的神品。《前奏曲集》的录制跨越了10年。第一集录制于1978年,第二集录制于1988年)。这十年见证了米凯兰吉利的钢琴技巧由巅峰转向退化。这种退化在演奏德彪西时比较“要命”。倒不是说他后来弹的德彪西有明显“不如”别的钢琴家的地方,而是说跟他自己在巅峰时期的演奏相比,你能感觉到他的演奏中某些最重要的特质在消退。倒是他的某些技巧上的退化,对他弹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舒曼,没那么明显的影响。

他弹贝多芬的奏鸣曲屈指可数,印象中只有第三(op。2,no。3)、第四(op。7)、第十一(op。22)、第十二(op。26),和最后那首111。“悲怆”、“月光”、“黎明”、“热情”、“告别”一概不弹;op。101、op。106、op。109、op。110一概不碰。

我听的最多的,是他弹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和第32钢琴奏鸣曲。前者计有八个,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1957年5月29日在布拉格的音乐会实况(PRAGAPRDDSD350098)、1959年12月12日音乐会实况(TAHRA685)、1965年3月13日东京音乐会实况(AltusACT274)、1969年5月20日芬兰赫尔辛基音乐会实况(WEITBLICKSSS0130-2)、1970年琉森音乐节实况(M&ACD1162)、1974年10月16日音乐会实况(AltusACT285)、1975年(M&ACD296)、1979年2月维也纳电台的广播录音(DG419249-2)。后者计有四个:1961年5月12日伦敦音乐会实况(PRAGAPRDDSD350098)、1965年录音室版本(DECCA417772-2)、1988年1月15日布雷根茨音乐节实况(AURAAUR208-2)、1990年5月10日在伦敦巴比肯音乐厅实况(AURAAUR431-2)。

清晰的结构、深思熟虑的准确、凝练的节奏、饱满而纯净的音色,这些都是他弹“皇帝”和op。111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

买里赫特(SviatoslavRichter,1915—1997)的唱片,常常是一件让我纠结的事。一方面,他是完全让你感到吃惊、感到意外的钢琴大师。假如你听他弹某一首作品喜欢得不得了,那么再买他演奏同一首作品的唱片时,千万得有心理准备:可能弹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他的录音,特别是音乐会实况录音,很多公司都竞相发行,而且往往“隐瞒”其演奏(录音)的真实时间(我就有过同一个演奏,买了多家唱片公司出品的经历)。

里赫特1970年至1973年在萨尔茨堡演奏“平均律”的现场录音唱片是我聆听的第一套完整的巴赫“平均律”(OLYMPIAOCD536537)。他弹的“平均律”,时而静瑟时而悠扬,音色出奇得美,却又给我一种朴素而神秘、深不可测的感觉。

目前能买到的他弹巴赫的“平均律”,第一卷有三个录音(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萨尔茨堡的录音,还有一个因斯布鲁克的音乐会现场录音以及1969年4月20—21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礼堂的音乐会实况(MELCD1001848);第二卷有两个录音(萨尔茨堡与因斯布鲁克),这些唱片的录制时间相隔不远,从1969年到1973年。还有几首录制于1962年的音乐会实况录音。

我喜欢里赫特弹贝多芬、海顿、舒伯特等德奥作曲家的作品,而他弹俄罗斯的钢琴音乐作品,如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我没怎么听过。我喜欢他把贝多芬的“热情”,弹得恣肆汪洋,酣畅淋漓(甚至到了狂喜的地步),也喜欢他把舒伯特的960弹得深邃神秘,细微入里。

如果没有听过古尔德(GlenGould,1932—1982)弹的巴赫,便不能算听过巴赫。无论听过多少个版本的戈德堡变奏曲,多少套“平均律”,多少套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古尔德所录的全部的巴赫,是听巴赫,乃至听古典音乐所不能“跨越”的。古尔德为巴赫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当然这碑,也属于他自己。古尔德弹贝多芬,弹莫扎特,弹海顿,等等,是独特的、充满个性的演绎。而弹巴赫,是不朽的演绎。古尔德是为弹奏巴赫而生的。

古尔德或许不是让我一提到技巧大师(virtuoso)就能想起的钢琴家,但是他绝对是拥有钢琴演奏最高技巧的大师。听一下古尔德弹英国组曲第六首(BWV。811)中的那段序曲及阿拉曼德舞曲,音乐线条清晰而明快,左右声部旋律错综而层叠。联想起曾经听过别的钢琴家弹英国组曲中的这一段,真有点手忙脚乱之感。

古尔德的本事在于,他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在运用技巧来达至某种音乐效果。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听同一段音乐,有的人弹出的效果会让我觉得是运用了高超的技巧才达成的,但是听古尔德,我只觉得音乐本就如此。

古尔德的演奏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生动、紧凑,以及无时不在的迫人的张力。虽然也有人觉得他的演奏过于夸张,甚至是个性怪异。

说到个性,我觉得老一辈钢琴家的演奏都很有个性。记得当年第一次听菲舍尔1933年至1936年在EMI唱片公司录制的巴赫的两卷“平均律”(EMICHS7631882),一上来就吓了我一跳。哇!序曲弹得那么飞快!而紧接着的赋格,弹得倒是平和了下来。这种“处理”真让我感觉新鲜。德裔法国钢琴家吉泽金在DG录制的“平均律”(DG429929-2)也是如此,线条分明,音色干净利落。好像很少用踏板。奥地利钢琴家古尔达弹的“平均律”也算是个性十足的异类。

现已年过六旬的匈牙利钢琴家席夫(AndrasSchiff,1953—)在20世纪80年代录制的巴赫“平均律”,是我听的第二套“平均律”。我还听了他录制的全套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和戈德堡变奏曲。他的演奏比较工整、平和、方正,平衡。可是我总觉得,他的巴赫,特别是他弹的戈德堡,稍显轻巧。有些地方的处理,让我想起了他弹的莫扎特。如今他已是大师级的钢琴家。进入21世纪,他为ECM唱片公司再次录制了戈德堡变奏曲、两卷“平均律”、法国组曲。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他在ECM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ECM的唱片比较贵,我只听过5—8卷(5张CD),计有16—19钢琴奏鸣曲(ECM194546);22—26钢琴奏鸣曲(ECM1947);27—29钢琴奏鸣曲(ECM1948);30—32钢琴奏鸣曲(ECM1949)。非常有意思的是,席夫在2012年又在ECM重新录制了贝多芬的op。111,还用两架制造年代相差百年的钢琴——1921年产的BePiano和1820年产的FranzBrodmannFortepiano——各录了一遍作品编号为120的《迪亚贝利变奏曲》(ECM229495)。我喜欢这几张贝多芬,远超过他弹的巴赫、莫扎特。

我也喜欢听用古钢琴演奏的巴赫,无论是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还是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如兰多夫斯卡(WandaLandowska,1879—1959)、柯克帕特里克(RalphKirkpatrick,1911—1984)等人用古钢琴弹奏的“平均律”、戈德堡变奏曲,以及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我都很喜欢。古钢琴在音色和音量上有不同,相较起来,我喜欢的是音色偏暗的那类古钢琴。而有一些古钢琴,音色明亮华丽而悠扬,音量也比较大,听来另有一番味道。

也许,小提琴真是乐器中的“皇后”,是女性化的乐器,所以感觉远比大提琴更适合女性演奏。由此觉得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不大适合女性演奏。或许杜普蕾是个例外,但我也没听过她拉全了六首。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我最喜欢西班牙大提琴“圣手”卡萨尔斯和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尔的版本。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录制的这六首无伴奏,音色漂亮华丽,感情奔放、外向,其一往无前的气势和某些段落一气呵成的演奏方式,让我着迷。但除此之外让我喜欢的录音就很少了。

而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我喜欢的录音就很多很多。我在想,对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这六首奏鸣曲和组曲是必须攀登的一座大山。很多伟大的小提琴家都录制过不止一次全套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比如梅纽因(YehudiMenuhin,1916—1999)、米尔斯坦(NathanMilstein,1904—1992)、谢林(HenrykSZERYNG,1918—1988)等。

老一代小提琴家里面,我比较喜欢米尔斯坦。他的演奏总是那么内敛,音色听起来有点干涩,但能量充沛,有韧劲。尤其是他演奏俄罗斯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优雅,高贵,绝无滥情。我最喜欢他拉的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格拉祖诺夫、戈德马克等小提琴协奏曲。我还喜欢法国小提琴家弗朗西斯卡蒂(Zii,1901—1992),他的演奏,音量宏大,音色优美,喜欢用较多的揉指,但依然保持高贵。当然,克莱斯勒、海菲兹、西盖蒂、埃尔曼等,也都是我喜欢的小提琴大师。

近年来,美女钢琴家、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大行其道”,比较起来,年轻的女性钢琴家和小提琴家,我很喜欢。HarmoniaMundi和ECM唱片公司出的一些年轻女小提琴家录制的巴赫的全套无伴奏,都非常好。倒是拉大提琴的,我还是喜欢老一代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