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收听歌曲窗外 > 聆听向上苍的倾诉(第1页)

聆听向上苍的倾诉(第1页)

聆听向上苍的倾诉

我不信什么教,估计此生难与任何宗教结缘,所以不会喜欢纯粹的宗教音乐。不过就此说与宗教无缘,却又显绝对。我自认为是一个有宗教情怀的人,因此喜欢有宗教情怀的音乐。什么是宗教情怀?有宗教情怀,就是要信。这个信,是信仰,是相信,是诚信。对物,对人,对己。还要有敬畏之心——对美的、善的,要心怀尊敬;对神圣的、庄严的,要心感敬畏;对自然万物,要心存畏惧。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需要有点畏惧,需要懂得一点畏惧的。宗教,几乎孕育过一切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宗教怀有尊敬。

建筑与音乐,是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两大领域。当然还有文学。人是社会的,需要倾诉。但有些事情、有些时候,无法跟人倾诉。于是需要向别的对象倾诉。比如上苍。

纯粹用于教堂礼拜、日课的基督教音乐,我只偶尔听过几回,感觉既是宗教,就有其共通的地方。基督教那些圣歌、弥撒、经文歌,听着跟佛堂里的吟诵,气氛相似。

有一类音乐,被称作“音乐会宗教音乐”,解释说,是指那些不是为宗教仪式写的宗教体裁或宗教题材的音乐作品,通常在音乐厅演奏演唱,也在教堂演唱演奏。因此,它们的名头是宗教的:安魂曲、弥撒、康塔塔(一直被译作“大合唱”,其实不全是合唱,有一个或多个声部独唱段落,有宗教体裁的也有世俗题材的)等。在西洋音乐史上,很多伟大的作曲家,即是在教堂服务的音乐家——宗教音乐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师、合唱指挥等——如帕莱斯特里纳、巴赫、许茨、莫扎特,等等,还有的甚至做过神职人员。

在这类音乐作品中,下面几部是我喜欢并常听的。

巴赫《B小调弥撒》是我所知道的巴赫的弥撒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我还听过他的其他几部弥撒,但篇幅都不及《B小调弥撒》的一半,故有小弥撒之称。我听《B小调弥撒》的第一个录音是卡拉扬1974年在DG录制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维也纳合唱团合唱,五位担任独唱的是女高音雅诺薇茨、女中音路德薇、男高音施雷尔、男中音凯恩斯、男低音里德布什。这是一套LP,封面鲜红色的底,椭圆的金色框子里是卡拉扬的头像。这套唱片很早就出了小双张(DG439696-2),现在还有小双张(DG4594602)可以买到。

德国指挥家里赫特(KarlRichter,1926—1981)是演绎巴洛克及古典音乐的指挥大师。他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及合唱团录制的巴赫的康塔塔、弥撒和受难曲等,是巴赫音乐演绎的瑰宝。我听过他两个《B小调弥撒》的录音,1961年慕尼黑的录音室录音(ARCHIV427155-2)和1969年东京的演出实况录音(ARCHIV453242-2),都是十分感人的演绎。可能是因为巴赫的宗教音乐,除在教堂演奏、演唱之外,不大适合用作“表演”,所以我更喜欢1961年那个录音。曾经有好几年里,我不怎么听里赫特指挥的《B小调弥撒》,而“忙于”听其他的版本。但近两年来,只要想听巴赫这部作品,我又多半会选择这个录音。我觉得这个演绎似乎是最为“全面、平衡”的。无论是宗教气氛的表现、宗教情怀的抒发,以及音乐演奏、各声部独唱与合唱,都非常平衡得体且情感饱满。

音乐会宗教音乐作品的演唱——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最要紧的是必须时时忘记自己是在歌唱,更不能感觉自己是在“唱歌”。

克伦佩勒(OttoKlemperer,1885—1973)指挥新爱乐乐团(英国)和BBC合唱团录制的巴赫《B小调弥撒》(EMICMS7633642),庄严而沉重,让我想起一位中国的翻译家、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的说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缚,常常匍匐在神的脚下呼号,忏悔,诚惶诚恐的祈求”。

卡尔·明兴格尔(KarlMunger,1915—1990)指挥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录制的《B小调弥撒》(DECCA440609-2),是另一个经典的演绎:结构方正而清晰,热情充沛却克制。

相对而言,卡拉扬、索尔蒂等指挥大师录制的《B小调弥撒》,“音乐会”的特质比较明显,即使是录音室版本。

索尔蒂指挥巴赫《B小调弥撒》(DECCA4783931),大呼吸、大起伏、大气势,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演绎缺少宗教性,或者可以说是具有泛宗教的情怀,而且比较注意巴赫音乐中的抒情性与歌唱性。

卡拉扬指挥的《B小调弥撒》我听过三个,除了1974年那个录音室录音,另外两个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录音,一个是录音室录音(EMI72435672072NAXOS8111053-54),另一个是1950年5月15日在维也纳巴赫音乐节上的演出实况。

不知道为何卡拉扬在晚年(15年间)没有再在录音室录制这部作品,不像贝多芬《庄严弥撒》、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威尔第《安魂曲》等,都有他晚年的录音室版本。不过在那15年里,卡拉扬肯定指挥演出过这部作品很多次。比如在1984年9月的柏林音乐节上,作为老大师因“梅耶尔事件”跟乐团闹了一段别扭之后的“和解”,他指挥了柏林爱乐乐团演出了这部弥撒曲,并“顺理成章”地在10月乐团的日本巡回演出中,再次演出了这部作品。那次日本的演出获得了“不绝于口的”赞誉。只是很可惜,至今没有听(看)到这个演绎。EMI出品的那套录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唱片,在“参考”系列的再版中“惠赠”了五段1950年6月15日(与ARCHIPEL版的时间记录似乎有出入,ARCHIPEL版记录为5月)维也纳巴赫音乐节上卡拉扬指挥《B小调弥撒》的实况录音(首版的“参考”系列中没有此五段“惠赠”)。而幸运的是,我们如今能听到完整的1950年维也纳巴赫音乐节上卡拉扬指挥这部作品的录音。

欧洲有音乐评论家认为卡拉扬的内在气质与巴赫的宗教音乐并不相符,我不清楚这指的是什么。对我这个不信宗教(基督教)的人来说,巴赫的宗教音乐本质上是泛宗教的。当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一不跟宗教相联系时,宗教与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就浑然一体了。“宗教的”即成了“人的”。毫无疑问,卡拉扬诠释出了自己心中的巴赫。一如他毕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在诠释自己心中的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

约胡姆(EugenJochum,1902—1987)1957年和1982年在PHILIPS和EMI录制的两个录音(PHILIPS438739-2EMI72435663262),与之合作的乐团都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感觉约胡姆的《B小调弥撒》,比较注意神性中的人性,因此多了几分温暖、柔和。

不少指挥大师,如加德纳、哈农库特、莱翁哈特、雅各布斯、科博斯、哈雷维格、施雷尔等,他们指挥的《B小调弥撒》,比较注重宗教的气氛,或许这跟他们大都选在教堂录制这部作品不无关系。不过这种宗教气氛并非都是沉重而压抑,有些录音甚至会有一种特殊的轻盈和飘逸。

弥撒曲的格式严格,用词规矩,但是伟大的音乐家们,偏是在“小空间”里创造出了大宇宙。《B小调弥撒》第一部分“慈悲经”,歌词就两句:上主,请赐予怜悯!耶稣,请赐予怜悯!这后一句其实是“同义反复”。

第一部分是合唱,一句“KyrieEleison”(上主,请赐怜悯)有男声、女声、混声唱出,依层次缓缓递进,表达了期盼和希冀,情感是克制的。第二部分是女高音与女中音两个声部重唱的“ChristEleison”,更为虔敬。第三部分又是合唱“KyrieEleison”,以男声开始,逐渐加入女声形成混声合唱。最后在庄严的情绪中结束。

《荣耀经》开始部分的合唱,欢乐愉悦,常让我有闻之起舞的冲动,有时竟觉得此段音乐唤出的健康愉快的情绪,一点也不亚于亨德尔《弥赛亚》里那段“哈利路亚”大合唱。

由此会想到哈农库特指挥巴赫康塔塔BWV61和BWV147的录像。多么愉悦,多么健康。

顺便得提一句,里赫特、加德纳、哈农库特指挥的巴赫的康塔塔,都是我很喜欢的。只不过巴赫写的康塔塔数量庞大,而我听过的仅二十来首。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委约”作品,就是说,是为安别人的魂而写的。莫扎特生前没有写完这部作品,死后由他的学生续完。在我刚开始听这部《安魂曲》时,心里有点不解:一生(虽然只是短短的36年)写了那么多美好、美妙、动听及安宁的旋律的莫扎特,为何把《安魂曲》写成那么躁动不安、心绪难平呢?是他有太多的委屈,要向上苍倾诉?

最早听的这部作品,是卡拉扬在1961年10月在柏林的耶稣-基督教堂录制的那个录音(DG429160-2)。卡拉扬肯定非常喜欢音乐会宗教音乐作品,他录过的莫扎特《安魂曲》、贝多芬《庄严弥撒》、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等,录音版本都有数个。

卡拉扬录制莫扎特的《安魂曲》,我知道的就有三个,全是在DG录制的,时间跨度二十多年(从20世纪60到80年代)。听卡拉扬指挥的莫扎特安魂曲,除了庄重、虔敬,还有那种至高无上、密不透风的美。

卡尔·伯姆被称为是莫扎特最好的诠释者之一。这个说法对我而言,至少在聆听莫扎特《安魂曲》时是成立的。我听过的伯姆指挥的莫扎特《安魂曲》只有两个,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在DG录制的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DG413553-2),这个录音被奉为经典,一直不断再版至今。还有一个PHILIPS早年(1956年11月)录制的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单声道版本(PHILIPS420770-2)。DG公司发行过一个1971年12月在维也纳皮亚雷斯腾教堂录制的,由伯姆指挥这部作品的影像制品(DG004400734081),乐队是维也纳交响乐团,合唱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担任;四个声部分别是,瓦尔特·贝里唱男低音,彼得·施雷尔唱男高音,克丽丝塔·路德薇唱女中音,贡杜拉·雅诺薇茨唱女高音!

雅诺薇茨的风采太迷人了!按说,雅诺薇茨的嗓音太过独特,不是很适合唱这类作品。可是她演唱这部(类)作品非常好!独唱部分的歌唱自不必说,而且在多个声部(双声部、四声部)的重唱中,她和其他声部也融合得非常好,丝毫没有“抢风头”的状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