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收听歌曲窗外 > 数理的物理的哲理的(第2页)

数理的物理的哲理的(第2页)

得“回过头来”说莫扎特。因为先有莫扎特,后有贝多芬。聆听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热爱莫扎特。我深信不疑。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伟大的钢琴家里赫特,在音乐会上弹“别人的”作品,不假思索地举手就弹。唯有弹莫扎特,常常是起手、落下。若有所思。再举手,再落下。感觉没做好准备似的。但也因此沮丧,觉得自己此生无法达到那种境界。

因为我很喜欢的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不是很多:《魔笛》、安魂曲、几首钢琴协奏曲、几首钢琴奏鸣曲、几首弦乐四重奏等,仅此而已。

莫扎特的音乐,任何一部,都带给我欢乐和愉悦。有此说法,上帝造他,就是让他带给世人欢乐的。但我时常会觉得,欢乐和愉悦多了些,让我产生出一丝倦怠。我知道,这并不是莫扎特给予我的欢乐太过轻巧,而是我太过肤浅。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听过一些,不过喜欢的基本都是“第17”以后的作品。记得最早听的是盖扎·安达的版本(胶木唱片),后来听布伦德尔、阿什肯纳吉、比尔森、吉泽金、塞尔金等人的版本。

施纳贝尔弹的莫扎特,就只听过EMI出的那几首(EMICHS763703-2)。听过一张霍尔绍夫斯基弹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ARBITER145),感觉这才是我希望听到的莫扎特:不像莫扎特。没什么光泽,异常的纯净、淳朴,还有点清新、羞涩。我喜欢。

说不清楚为什么在莫扎特的歌剧中最喜欢《魔笛》。还说不清楚的是,《魔笛》中的夜之后,需要的是一个花腔女高音的嗓子,明显与角色不符。最喜欢的录音是克伦佩勒在EMI录制的那套(EMICMS769971—2)。那个版本真可谓群星灿烂:波普(LuciaPopp,1939—1993)的花腔技巧太棒了!以至于长久以来,我听任何版本的《魔笛》中的夜之后,一定要拿波普来作标杆。雅诺薇茨唱帕米娜、盖达唱塔米诺、弗里克唱萨拉斯特罗。三位女士分别由施瓦茨科普芙、路德薇、赫芙根担纲。这部歌剧的剧情有点荒诞,气氛有点诡异、神秘。有很好听的花腔女高音(夜之后)的唱段;有很好听的男低音(大祭司)唱段。

除了《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和《唐·乔瓦尼》也听过多个录音,看过多个影像。喜欢20世纪50年代那些擅长演唱德国歌剧的歌唱家,如施瓦茨科普芙、德拉-卡萨、塞娜·尤里纳克、格吕梅尔、路德薇、雅诺薇茨等人演唱的莫扎特。还有如意大利男中音西埃皮演唱的唐·乔瓦尼,绝非有些歌唱家唱得油头滑脑、挤眉弄眼的那类下作货色。风流不下流,把握得非常到位。

勃拉姆斯的音乐,时常传递出一份隐忍。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份隐忍,能感受到那种欲言又止。即使是在表达美时,依然有克制、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感觉。所以总感觉,这份隐忍是生理的,又是哲理的。还有一种温暖,一种晚霞般的暖意,温馨、醇厚。但似乎,勃拉姆斯没有青年,没有青春。永远是中年。我绝非是说他的音乐暮气沉沉,而是说,他的音乐温良敦厚。

布鲁克纳的音乐让我敬畏。所以远而隔。让我觉得稍微能“亲近”一点的,只有第七交响曲(其实只是第二乐章)、第八交响曲和F小调第三号弥撒。他的交响曲被称为是没有歌词的弥撒,他的弥撒被称为是带歌词的交响曲。对此说法我全无感知。对我而言,他的音乐大都太神秘,难以亲近。

木心先生说,有一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伟大,但忍住不说;有些忍不住,要说出来。我想马勒属于后者:我的时代终会到来;我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马勒的音乐内涵极大,是关于自然的,关于宇宙的,当然也关于人。只不过,人面对自然就显得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渺小。我喜欢的是马勒音乐中关于人的那些部分。所以最喜欢的是他的第二、第三和第八交响曲,还有《大地之歌》。因为都有人的声音。第四交响曲也有人的声音,只是少了些。而且不知怎的,总觉得那部作品的结尾有点戛然而止的意思。莫名地就没了。

听第八交响曲时,总会联想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对应”。听贝多芬第九中的合唱“人人团结成兄弟”,那种人类大同的精神境界,直让我有“人人成兄弟”的感觉。尤其是在音乐会现场,我会觉得我周围的人,相互之间心灵相通,一定在那时感同身受。那真是至高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如马勒所传达的。

马勒第八交响曲,因乐队和合唱团规模达到千人以上,而被称作“千人”交响曲。这部作品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歌词源自古老的赞美诗,第二部分的歌词取自歌德《浮士德》。可是我听其音乐,却觉得第一部分与《浮士德》的意境相符;第二部分与古老的赞美诗意境相符。一部作品,二百人的乐队,八百人以上的合唱队,八位独唱者。史无前例,空前绝后。试想一下,当你听到舞台上那么一支庞大的乐队演奏出的音流,以及更为庞大的一支合唱队发出的人声,你能有啥感觉?只有被这上千人发出的如“宇宙般的轰鸣声”所裹挟的份儿。可我总觉得,听着八百人的歌唱,感觉到的却是八百个“个人”在唱。人虽众,心却隔。所以这部作品本质上是一部室内乐,演绎这部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得达到室内乐那般精确、精准、细致、和谐。还有最要紧的是,独唱者的歌唱必须是无我的,绝不能有表演的成分。所以这部作品极不适合表演,也因此,大部分的第八交响曲都不合我意。太乱哄哄,太闹腾,天轰地鸣似的。指挥根本控制不了乐队与合唱队,感觉都在“自顾自”地演绎着:自顾自地演奏;自顾自地唱;自顾自地指挥。在音乐会现场听马勒第八,感觉尤为不好。

所以我最喜欢的马勒第八的演绎,是意大利指挥家西诺波利的版本(DG459406-2)。音乐就像是被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丝一毫精准细致地切割、剥离出来似的。几位独唱者的演唱,非常克制,没有太多“歌唱”的感觉。尤其是男高音刘易斯,唱得非常“无我”,绝无表演的成分。布列兹2007年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制的马勒第八(DG4776597),也属此列。冷静,精确,不动声色。

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在我听来,是一部充满着宗教情怀的音乐作品。倒不是因为最后那个乐章的词取自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也不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为悼念大指挥家汉斯·冯·彪罗而作。只是因为后三个乐章的气息,让我把它当成了一部世俗的“庄严弥撒”来听。帕沃·雅尔维2012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复活”交响曲(作为始于2010年马勒交响曲系列音乐会的一场)是在德国的一个教堂里。而与杨松斯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堂的那个马勒第二作个比较,其中的气氛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这部作品听过的版本粗算起来超过30个,大都很喜欢。让我喜欢的“标准”之一是:女中音的唱段不能像演唱歌剧咏叹调似的;而合唱更得“压”得住,绝不能像俗世的狂欢。

前不久看了一个录像,是2011年在纽约林肯艺术表演中心,阿兰·吉尔伯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为纪念“9·11”事件十周年演奏马勒的“复活”交响曲。整场音乐会气氛肃穆,我看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在观众席上。但是这个“复活”的最后两个乐章,听起来不大舒服,因为独唱与合唱都有点失控——太过表演,“散”了,让人听不下去。这可能是个例外。

马勒想通过第三交响曲传递出的内容太丰富了。从几个乐章的标题就能看出来:酒神、草原的花朵、森林的动物、人、天使、爱……世间万物,包罗万象。还有超出现实世界的,如天使。马勒有几个最著名的慢乐章,如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第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有些版本中是第三乐章)等,我最喜欢的是第三交响曲里的末乐章。不是因为这个乐章的标题有“爱”。

《大地之歌》因歌词取自德国人翻译的唐诗,而一直被说成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范例。我倒觉得这部作品跟中国文化没啥大关系。先不要说,德国人能把唐诗翻成啥样。最多只能算是,某某为体,某某为用而已。《大地之歌》中我最喜欢、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段女中音(或女低音)的唱段,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和第六乐章“告别”。二十多年前听了莱纳在RCA的那个录音,此后再听《大地之歌》,免不了会拿那个录音(留在心里的印象)来作为参照。也奇怪,因为最先听那个版本听的是磁带,后来听那个录音的CD,却找不到在磁带上听到的那种感觉。什么感觉?冰冷,苍凉,外加一份无奈。

一颗对世间万物充满爱的心,无时无刻地不在感受着世间的寒冷,满怀眷恋地向这个世界告别。

总感觉理查·施特劳斯是在用交响诗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哲学理念、音响的哲学理念。他把音响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只能写“音诗”——篇幅不能太长。由此他没写过交响曲。这只是我的胡乱猜测。

听他的歌剧,音效一定得好。听他的音诗,还能接受老旧的录音,如富特文格勒、克纳、克劳斯等大师的录音,但是听他的歌剧,录音效果差的会使聆听的兴趣和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听《艾拉克特拉》(Elektra),虽然忍不住去买了诸多米特罗波洛斯、莱纳、卡拉扬、小克莱伯等人的演出实况录音(因为我太喜欢这部“癫狂”的歌剧了!),但是最好的版本,当属卡尔·伯姆(DG444444-2)和索尔蒂(DECCA444444-2)。还有一个超级棒的选段,莱纳在RCA的录音,瑞典女高音波克在“兄妹相认的场景”中的那段唱,一定要听!

听多了施特劳斯,感觉他的音乐其实是远远超越“音响的哲学理念”,而直指宇宙上苍的。于是又让我想起了巴赫。很多时候,巴赫的音乐让我感觉是音乐的数理逻辑,但又远远超越数理逻辑,而直指上苍宇宙。尤其是他的管风琴作品。

巴赫的管风琴音乐数量庞大。德律风根出的巴赫全集中,管风琴作品就有十几卷(张),而巴赫管风琴全集录音,在十四五张到二十张CD不等。我只是零零散散地听过里赫特、瓦尔哈、库普曼、赫福德、普雷斯通等人演奏的巴赫管风琴作品,二三十首而已。

看《地心引力》、《星际穿越》,银幕上广漠而静瑟的宇宙,让我联想到的是巴赫的管风琴音乐。

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听得比较多的是C小调帕萨卡利亚(BWV582)、众赞歌与变奏(BWV768)、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多利安”(BWV538)、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等。这些音乐让我常有置身浩瀚宇宙,时空静止,灵魂出窍,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的感觉。并非数理,亦非物理,绝非哲理。只是音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