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媒与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含传媒环境)、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其现代化的因素。就传媒因素而言,传媒对人的现代化来说,不是一个笼统的影响力量,它至少可以分解为传媒接触的量、不同传媒接触的量、不同传媒内容接触的量三个因素。在人的观念或行为的现代化中,这三个因素有不同的作用。
(1)在较为封闭、落后的社会里,人们接触传媒的量(无论何种传媒)是促进人们现代性的有效力量。
(2)在较为开放、发达的社会里,接触电子传媒的量对个体现代性影响较小,而接触印刷传媒的量则有利于人的现代性。
(3)在较为开放、发达的社会里,偏好传媒新闻性内容比偏好娱乐性内容有利于人的现代性。[6]设定若干传媒变量,考察这些变量与人的现代性之间的相关性,这一研究模式是传媒社会学研究传媒与人的现代化关系的基本模式。
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谭英副教授带领的《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课题组在全国农村范围内专门针对电视传播信息的效果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中涉及传媒与人的现代化关系的结论为:电视对农民婚姻观、消费观的影响较大。
电视对农民的婚姻观有较大影响。76。0%的人认为,最近3年自己周围离婚的人数基本没有变化;如果增多的话,受其影响的因素主要是:电视、广播(42。5%);教育(13。3%);传统习惯(12。1%);报纸(5。8%);邻居(5。4%);网络(3。3%);1。7%的人通过政府宣传,15。8%的人通过其他途径。电视对农民消费观的影响较大。对村民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因素依次为:电视(60。0%);亲友邻居(20。3%);传统习惯(10。6%);报纸(2。4%);政策变化(2。6%);网络(0。9%);3。1%的人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习惯及思维行为的改变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电视传播对农村的精神文化及实际生活能力(娱乐、健身、健康和卫生等方面)的塑造影响较大。换句话说,电视信息传播对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基础的自然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比较明显的成效。[7]
谭英的上述实证研究与1995年美国学者柯克·约翰逊所作的一项关于电视对印度两村庄影响的民族志研究结果殊途同归。柯克·约翰逊深入到印度的两个村庄,让村民讲述他们与电视的关系,进行深度访谈,进而分析出电视在印度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老人们认为:“电视正在摧毁我们的文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说话。他们,特别是那些年轻人,总是谈论大城市或英国、美国的生活。他们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一无所知。我还听到甚至有人在谈论爱情和婚姻。”一些男性表现出对高教育水平和成熟女性的渴望:“我不想和女孩结婚,我想娶一个女人。过去,人们总是娶年纪很小的女孩。你在电视上见过那些年纪很小就结婚的女孩吗?在电视上,所有结婚的女人都比较年长。”[8]电视所鼓吹的城市中现代化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为一些村民所认同,他们将消费看做适当的生活倾向。一名一周收看31小时娱乐节目的儿童被动接收了3。5小时的商业广告。从玩具到冰淇淋,从饮料到牛仔裤,广告中的产品现在被理解为一种必需品。电视节目一般更多地描绘都市生活方式,而不是乡村生活方式,这种倾向性使消费主义更为光彩夺目,而且电视展现了一幅描绘社会流动和个人成就的画面。这些节目使得很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排斥乡村农业生活,转而追求其他的生活方式。此外,约翰逊还发现:电视威胁了传统领袖的地位。过去,村民间的争议常在村里头面人物(如治安司法助理)的帮助下得到协调。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村民上法庭解决纠纷。一个男人说:“电视告诉我们,议会成员有多腐败,甚至连总理都腐败。连国家领袖都腐败,我们又如何指望我们的地方领袖公正。电视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权利,而且我们也知道了法庭系统。……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畏惧法院。在这方面,电视是有利的。”[9]
总之,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问题不仅仅是理论性的问题,更是经验性的问题,需要在深入、细致地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定论。
思考题
1。讨论传媒对个人社会化影响的内容、方式、可能性。
2。讨论传媒对不同类别的人有何不同影响?
3。讨论新媒体出现以后,传媒对个人社会化、现代化有何新的影响?
[1]宣伟伯:《传媒信息与人》,264页,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2]陈晶晶、杨阳:《超女效应周笔畅母校报名人数狂增50%》,见《新快报》(广州),2006-02-16。
[3]黄海星:《把握好涉案报道的尺度——试析电视法制节目摄制中的禁忌和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见法制节目网,学术论文版。
[4]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272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美]英格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20~3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4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165~16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美]柯克·约翰逊著:《电视与乡村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172页、18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柯克·约翰逊著:《电视与乡村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