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媒社会学徐文胜 > 第三 传媒与文化(第2页)

第三 传媒与文化(第2页)

当代社会,多数传媒走向市场化运作,信息成为商品可以买卖,受众成为顾客。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比如为获取广告收入),就自然偏爱商业阶层的利益,极力宣传商业、企业的价值和意义,诱使受众购买企业的产品。在当代传媒的合谋下,整个社会充斥着商业的文化,传播给受众的符号主要是金钱、商品和买卖,受众也因此强化了久已存在的消费欲望,热衷于无休止的时尚消费。相应的,其他非商业化的文化传播量迅速减少。从传者角度看,受制于一定情境下的利益需求,传者更可能把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信息予以发布和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媒发展的动力,也使得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被不恰当地突出和强调,其中自然包括生产和商业阶层文化。

传媒所带来的后果是抑制了文化的创新性,使人陷入对同质化的商品的被动接受中,丧失了创造、创新的动力、能力。而这种创新的能力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另外,还会使人将消费广告宣传的商品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当作评价个人成功、幸福与否的标准。这无疑会冲击社会主导价值观。传媒的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是传媒业界应该正视的,也值得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子系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也不能泾渭分明地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经济、政治、文化通常是综合作用的。本章的论述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总之,尽管存在某些问题,但传媒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体系化的理性运营方式,不仅从微观上改变了人与人互动的形式和性质、深度、幅度、频率,还从宏观上,通过促进信息的沟通与流畅,加强社会有机体各系统间的联系,激发信息经济的发展,引发符号生产的普遍化;帮助民众了解和关心国家事务,了解政府功能,监督政府机构,反映社情民意,影响政府决策,披露社会事件,维护公民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和辨别力。帮助公众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传媒与经济的关系?

2。如何看待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3。如何看待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4。举例说明传媒对经济的作用。

5。举例说明传媒对政治的作用。

6。举例说明传媒对文化的作用。

[1]刘智:《新闻文化学》,76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8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1。

[3]《从诚信文化看中国传媒泡沫》,《新闻周刊》,2003-10-02。

[4]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322~32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119~120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美]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1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7]胡申生主编:《当代电视社会学》,66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8]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147页,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祝基滢:《政治传媒学》,177~178页,台北,三民书局,1983。

[10]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Geertze,terpretationofewYork,BasicBooks,1973,p。354。

[12][法]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42~4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0。

[13][美]威尔伯·施拉姆著:《人类传播史》,469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

[14]胡申生主编:《当代电视社会学》,74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