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媒经营与管理案例 > 第二 新浪网的广告经营(第2页)

第二 新浪网的广告经营(第2页)

新浪始终居于中国网络广告媒体的第一阵营,源于它对网络广告特点的深入把握和对广告形式的创新与恰当选用。

(一)不断创新的广告形式

1。巨幅广告

2001年2月初,美国ET首次推出360×300像素规格的“巨型广告”。新浪网于2月20日率先在国内推出这种新型广告,其他网站也争先恐后效仿,一时间,“巨型广告”成了网络媒体和广告客户关注的焦点。这种广告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浪称为“画中画”广告,出现在流量巨大的新闻内页,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又增加了“摩天大楼”等形式。

2。视窗广告

2002年12月,新浪与互动通公司签订了唯一门户网站技术合作联盟,引入视窗广告,实现了在网络上看视频的效果。此时张艺谋武侠新作《英雄》即将上映,新浪取得了独家的全球首映直播权,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新浪在首映前后一周,在新浪新闻中心、娱乐频道等以视频方式播放《英雄》的片断。这一内容吸引了联想、多普达、摩托罗拉等企业以贴片方式做广告,其中MOTO730的广告平均点击达到9%。国内第一个iCast视窗广告——《英雄》在新浪发布,其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视觉的冲击力和交互性,使《英雄》的宣传推广锦上添花。一时间,视窗广告得到了广告主的广泛认可,一发而不可收。这一广告形式延续至今,并得到不断延伸。

3。焦点插页广告

2004年年底,新浪首先推出焦点插页广告,即利用新闻焦点图播放器,在几帧的新闻焦点图中,增加一帧为广告主广告。新闻焦点图位于页面最显著的位置,是网民相当关注的区域,广告主可以借此焦点区域发布公关性的文章,吸引网民对内容的关注。例如,新款手机,在手机频道播放其焦点图。2006年,焦点插页广告升级为2。0版本,Flash焦点图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对网民更具吸引力,得到了众多广告主的追捧。

4。富媒体广告、视听广告

从Flash到流媒体,富媒体由来已久。随着网络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富媒体广告以及以富媒体为表现形式的营销平台,在逐渐摆脱了带宽的限制以后,正以全新的形式赢得网络广告市场的青睐。2003年,新浪与互动通等多家技术提供商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广州、上海、北京三地面向客户、代理商进行了推广。2005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新浪首页上演“红蓝大战”——轮番以不同的创意在新浪首页做流媒体广告,得到广告主的普遍关注和效仿。今天,新浪的富媒体广告产品已经十分丰富,包括扩展类、超载类、视频类、疯狂流媒体、超大流媒体等。广告主对富媒体的选择,也从尝试演变为一种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的常规产品。

5。视频广告

中国宽带用户的增长,为视频广告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网上看视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网民的选择,与此同时,类似电视广告的视频广告也在网络上悄然兴起。2005年9月,新浪在推出“神六”网络视频内容的同时,推出了宝马X5的一则视频广告。广告的主题是“以完美驱动完美”,与“神六”成功发射的内容紧密结合。视频形式对汽车产品淋漓尽致的表现,广告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得这则广告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视频广告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逐渐成为新浪广告的常规形式之一。

6。涂鸦

随着Web2。0技术的推广,新浪与合作伙伴推出涂鸦广告。网民可以用画笔、颜色等给产品涂颜色,做造型。2005年年底,“水晶之恋”借助圣诞、元旦、春节、情人节,大打节日营销牌,让网民在体验中走进品牌。

(二)在广告客户和受众之间寻求平衡

1。分时广告

广告主找到一个受众人数众多的媒体之后,便希望自己的广告具有高度强制性,而媒体为了自己长远的发展,则希望广告尽量少给受众使用媒体带来不便。网络广告中传统的通栏、按钮等广告形式属于后者。但是,广告主则更喜欢超大流媒体、疯狂流媒体等更具强制性和冲击力的广告形式,媒体处于两难之间。为了在广告客户和受众之间寻求平衡,新浪通过对全天各时间段流量的观察及CPU占用测试和广告效果的监测,采取了对冲击力大的广告形式分时售卖的方式。对于全屏广告,限定以一个小时为售卖单元,每天最多售卖4个小时;对于富媒体广告,实行IP控制,即一台机器一天内最多看到两次某一特定的富媒体广告。对于广告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对于网民,也不至于让他们因为广告的频繁出现而烦躁。

2。广告产品位置规划

网络媒体内容主要以计算机、手机等矩形屏幕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这样一个矩形屏幕上,广告的位置、大小、形状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新浪也尽量做到兼顾广告主的要求和网民的感受。他们重视广告与主体内容的相关性,按照网页内容布设广告,同时控制一个页面中的广告个数,从而减小广告的“闯入感”,使网民更容易接受。他们根据监测系统的点击地图,将广告安排在网民注意力集中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在广告面积尽可能小且数量尽可能少的情况下,达到比较好的广告效果。

四、讨论

广告是网络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对于门户网站而言,广告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更高。新浪是当前中国最成功的门户网站之一,它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家媒体如何在自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受众规模,提高广告黏性系数的努力过程。

(一)提高受众人数

受众人数是媒体广告的基础,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受众人数在具体操作中被转换为点击率或浏览量。网络广告的基础计价方式是CPM(CostofPerThousandImpression,千人次印象价格),显然一个页面或其他内容产品形式吸引的受众越多,它所附着的广告的曝光次数也就越多,它的CPM也就越高。另一方面,一个网络媒体拥有的内容产品越多,它的总CPM也就越高。因此,一家网络媒体的基本经营原则和传统媒体一样,它首先要创造更多的、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产品。

网络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在此之前,中国受众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垄断。网络媒体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受众,就要从传统媒体那里争夺受众。同时,众多网络媒体同时起步,各网站从诞生那天起就在激烈地争夺着受众资源。新浪正是在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成长的。

1998年,今天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同时诞生,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就此拉开帷幕。作为新浪前身的两家公司分别经营软件和资讯网站,因而新浪在第一年的定位还不明确。这一年,蹒跚学步的新浪作出令同行瞠目之举,派遣记者赴法国报道世界杯。作为一个刚刚诞生,收益有限的网络媒体,消耗这样大的成本完成一个事件的报道是否值得,在当时颇受争议,但世界杯报道为新浪在体育迷中聚集了人气。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给了新浪一个极好的契机,它在中国网络媒体中开24小时滚动报道一个事件的先河。这一报道为新浪赢得了超过平常5倍的点击量,这意味着新浪聚拢到的受众注意力一下子增加到了原来的5倍多。受众规模的增加开始显现效力,广告客户开始主动上门要求刊登广告。

草创时期的中国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并不明确,新浪就曾先后把目光转移到电子商务、搜索引擎服务、游戏等收入形式上。但是,广告始终是新浪最重要的收入,最终新浪把自己的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种收入形式上。门户网站与广告盈利模式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广告的基础是受众人数,而门户网站则无疑拥有最大的网民数量和浏览量。选择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聚集起来的巨大的受众资源的能量。

2000年,面对网络泡沫的破裂和巨大的生存压力,新浪把赌注压在新闻上,正是基于对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的清醒认识。此后,在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以及历年的“两会”等重大新闻的报道中,新浪始终走在网络媒体乃至整个传媒界的前列,步步为营地聚集着受众资源。此外,体育、财经、娱乐等内容产品也为新浪赢得了大量受众。如今新浪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最重要的网络新闻资讯来源,这也是新浪广告大大超过其他门户网站的实力保障。

新浪聚拢受众资源不仅依靠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也依靠具有吸引力的媒体形式。最早在新闻中添加评论,让受众可以参与互动;稍后的网上社区,让网民互相交流,真正由他们创造资讯内容;其后的博客、播客、微博,更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享有了传播意见和信息的机会。新浪在这些新的媒体形式中,每一次都走在了前列。新浪为受众提供了一次次体验新媒体魅力的机会,也赢得了受众的青睐。特别是新浪微博更是为新浪聚集了超级人气,让拥有几十年历史、几百亿资产的传统媒体巨人也羡慕不已。

(二)提高广告黏性系数

受众是广告的基础,但这不等于说,受众人数多了,自然就会得到很高的广告收益。实际上,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初,广告客户一再抱怨,网络广告没人看。网络广告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插播广告甚至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对广告宣传的企业产生厌恶。一些软件商还开发出了能够屏蔽某些广告的浏览器或其他软件,使网络广告的黏性系数更加雪上加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