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从一栏转到另一栏,根据阅读习惯是从左边向右边转,不可跳栏和逆转。转到后一栏中的位置不应高于标题,也不要低于前一栏文字结束的高度。另外转栏时尽量避免两篇稿件转入同一栏中并且中间没有标题或线条分隔,否则引起误读。
(3)碰题
又叫并题,指两个标题横排或竖排并在一起首尾相连。这是传统编排中禁忌的,易引起误读,可用对角题或另一个标题用文包题、竖题或线条等分开。
(4)伸缩
排版中可能出现稿件篇幅的某些多与少误差,可用压缩或补充稿件、增加或合并自然段、加大或缩小标题篇幅、增加或抽掉一篇稿件等方法来处理。
三、版面编排形式的变化
变化产生美。文字表达要求结构有起伏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缺乏吸引人的魅力。版面设计同样与此类似。读者对四平八稳的版面,虽感到某种视觉和心理稳定,但往往也嫌它的刻板或单调,因为它缺少一种动感。在版面设计时赋予一定的变化,使版面并不是大同小异的规则的图形,而是显得相对复杂些的形体,这样的版面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视觉注意,因为它们能令人产生出动态的感觉,势必增强吸引力,如下面的几个图形(图6-32)。
图6-32版面设计的变化
第一幅图中间黑点周围的空间是均衡的,虽给人一种稳定感,但由于黑点在视觉上产生不了动感,给人停滞的感觉,整个图形便显得有些呆板。第二幅图的黑点偏向图形的一角,视觉的力有了偏移的感觉,产生活跃的动感,可黑点周围的空间过于失去均衡,令人感到图形面积的大部分压向了较小的部分,觉得太不稳定,担心随时都会倾覆的危险。第三幅图的两个黑点一上一下,图形空间既稳定均衡,又令人视觉来回运动,由此产生的动感使得愉悦感油然而生。
变化产生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人们对熟悉的现象习以为常、对常见的事物司空见惯,因此往往对其忽略乃至视而不见,可一旦面对稍微复杂一些的事物形状,会马上引起关注。因为这能唤起他的紧张与注意,产生新鲜感,催动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引发联想或想象,渴望进一步去探究其复杂的奥秘,从而增添情趣。事物的复杂是由事物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说,是变化带来了复杂,使人感到新奇,那么,变化同时也是引起人关注的动因,人们的审美实践便与此密切地相联系。当然,这种变化又不能太复杂、太剧烈,不然人们一时无所适从就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了。
现实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以变化的形式来反映变化的现实。反映这种变化的报纸版面,不光要求其内容日日新,其形式也应该同样是变化的。“**”中的报纸常常是一篇社论、文章或一张照片就占一个或半个版,版面单调呆板没有变化,令人生厌。变化多姿的版面形式,显出动律富有生气。版面形式变化的特点,是既端庄又正而不板,既漂亮又美而不妖,既活泼又动而不乱。设计版面形式的变化因素,着重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标题形式的变化
标题因其字号大在版面引人注目,对版面的变化具有突出作用。标题形式的变化,在版面上的各种变化中最为丰富。
第一,标题大小的变化。标题有各种字号,版面上都是大标题,会显得臃肿不均,版面上都是小标题,又会变得小气琐碎,而大中小标题的星罗棋布、镶嵌结合,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势态,版面看上去就显得绰约多姿。
第二,标题位置的变化。标题和文稿通常连在一起,但在版面上标题与文稿的结合,并不只是标题在前文稿随后,标题位置可以灵活多变。除了一般用的盖文题,即标题盖过正文外,还左(右)竖题,即竖标题在文稿的左侧或右侧;对角题,即一篇新闻的标题和相邻一篇新闻的标题呈对角形式;眉心题,即标题的两端是等宽的整栏文字;旗式题,即标题部分盖住文稿,另一部分盖住其他部分;左上题,即标题镶在文稿的左上方;文包题,即标题被文稿包在中间;腰带题,即标题居文稿中部形似腰带;碑式题,即标题竖立在文稿一侧的上方而下端与伸出的文字齐平;梯形题,标题像梯子嵌在文中;上式竖题,标题在文稿中心上方,等等(见图6-33)。
图6-33标题与文稿各种位置的变化
第三,标题形状的变化。标题行数、排列位置及横竖方向的不同,在版面上可以生出各种形状。再加上汉字是由一个个的方块形状构成的独有特点,汉文报纸的标题可横排,也可竖排,其变化优于外文报纸的版面。版面上的标题形状主要有:单行式题,即只有一行题;均列式,即多行的两端对称题;斜列式,即多行的阶梯式题;左(或右)齐式,即左端(或右端)排齐的多行题;低格式,即副题比主题低若干字的多行题;半斜列式,即主要是头部斜列题;T形式,即像钉子形题;L形式,即呈直拐弯形题;弧形式,标题呈平或斜式、竖式弧形状题;山包式题,标题由下往上隆起形似山包,等等(见图6-34)。
图6-34标题形状的变化
2。体裁的变化
版面上有多种体裁本身就是一种变化,比都是单一的某种体裁要好。在以文字为主的情况下,一般都要安排图片,以破除版面上都是黑压压文字的单调沉闷感。图片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照片还有绘画如漫画、速写、图表、插图等,它们的构图、色调等表现手法不同,有浓有淡,也增添版面的变化,在今天的报纸出现一个没有图片的版面,是很难想象的。
3。栏的变化
版面上安排的稿件图形,都排成一种如基础栏,或破栏、长栏的形状,就显得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因而版面上文稿安排除基础栏外,还可安排各种破栏、长栏、长转短等错落有致的变栏形式,这就有了变化。栏的变化显得醒目,醒目就能引人注意。
4。图片的变化
常见的图片形状大都为矩形,多边形、圆状形等几大类,电脑技术对图片的剪接方便,可以是各种图片生出许多不同的变形,使版面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5。线条的变化
线条有区分与结合作用、强势作用及表情作用、美化作用。版面上适当运用不同的线条,既增加了花色品种,也增加了变化,产生审美效果。《人民日报》(海外版)对线条的运用,是我国报纸中的佼佼者,常常使版面美不胜收。近年一些报纸似乎并未看到线条对版面的变化带来装饰美的意义,只用线条来达到区分作用难免单调,没有充分利用线条的优势。
四、电子排版
电子排版是采用计算机激光照相排版系统编排版面的新兴工艺,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报界推广排小样,80年代初研制出新系统能够在电脑终端显示器上编排出整个版面,使电子排版渐趋完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悠久岁月而迈进“光与电”的新时代。
我国的《经济日报》在国内首先采用电子排版技术,1986年采用王选等人研制出的华光电子出版系统获得成功,是世界上首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1991年北大推出了新一代激光照排出版系统“北大方正”,促进了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现代化,汉字电子出版印刷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到20世纪末,我国报纸已全部采用了电子排版。
电子排版系统由录入终端机、打印机、扫描仪、组版终端机、主机、照排控制机、激光印字机和激光照排机等配置组成。编辑或技术人员将文稿输入录入终端机,通过与录入终端机相连的打印机打出小样并进行修改(现在几乎都是从发来的电子邮件稿直接下载修改),然后运用组版终端机拼版。编辑或操作员将存在主机中的小样信息调入组版终端机,根据设计好的版样在显示屏上建立整个版面上各篇稿件的文章区,然后再通过各种指令对每个区域从标题到正文逐一编排加工,完成整个版面的组拼。照片可事先通过扫描仪或电脑下载输入主机,合成拼版信息和图片后用激光印字机打出大样。组版终端机可以改字、增删、分段、接排,可以移动正文、标题,可以改变字体、字号、字距、行距、栏距和装饰等,具有多种功能。大样修改好后启动激光照排机,由照片控制机高速生成版面信息并控制扫描,通过激光照排机拍出版面底片后进行制版。
电子排版的基本过程,简单讲是将原稿输入终端机,通过打印机印出小样,然后输入组版终端机拼版,由激光印字机印出大样,再经过激光照排机拍出版面的底片后进入制版印刷阶段。电子排版大大改善了出版印刷行业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排印质量。计算机操作准确而精致,过去手工铅字排版时出现的行不直、线不正、字出格等现象消失了,版面更加清晰美观。激光照排的字体字号、花边底纹等也种类繁多,运用方便,使整个版面形象逼真地显示在编辑面前,即刻可看到排版效果如何。电子排版与胶印相配套,板子上的油墨通过橡胶滚筒印到纸上,压力小,网版线较密,色调比铅排时油墨直接印到纸上要柔和,照片清晰,层次感强,版面富有美感。电子版还可通过计算机传到任何地方,便于报纸分印点及时印刷,外地读者同时读到当天的报纸。
初用电子排版技术不熟悉容易出错。如在组版终端机上修改大样时,增补的内容较多会使原来的文章区容不下而结尾部分在屏幕上消失。改后检查不严也往往导致稿件有头无尾。字号与铅排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其标题字大小是由变倍实现的,掌握不好会出现与稿件内容不相称、版面不协调的情况,底纹与字号搭配不当也会形成字迹不清,这些在电子排版中都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