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人大版郑兴东 > 第五 稿件选择注意与失误纠偏(第1页)

第五 稿件选择注意与失误纠偏(第1页)

第五节稿件选择注意与失误纠偏

一、选稿的几点注意事项

稿件选择直接关系到媒体的质量,在注意到几点问题,将会使选稿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些。

第一,认真分析稿件。许多作者(包括记者和自发投稿者)为新闻稿件的采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其心血的结晶。不论他们动机怎样,是为名还是为利;不论内容如何,价值上乘还是一般;不论形式好坏,表达生动还是枯燥,毕竟,在客观上是支持了报纸的出版工作,要让大家来分享发生的新闻或自己的意见。因此,编辑应“将心比心”地“投桃报李”,对每篇稿件都要怀着一片丹心,热情地审阅,做到沙里淘金。

不要因为稿件够了就放弃其他未审稿。有的版面或栏目的稿件够用了,编辑就对余下的稿件置之不理,这就有可能使有价值的稿件被漏掉了。一切好稿,都是在审阅完所有稿件之后才能最后定夺,宛如淘金。

不要因为作者不知名而轻视其稿。选稿追求“名人效应”固然不错,也不要因此而忽略众多普通人的稿件。芸芸大众当中藏龙卧虎,只要稿件有价值应一视同仁,不能以名家为瞻。况且,名家也正是从当初的不出名而一步步成名的,如江苏作家陈登科,就是编辑的慧眼识珠。陈登科抗日战争时期才十几岁,一次他写了一篇目睹日军扫**抓人的新闻稿投往新四军的《盐阜大众报》,不足100字的稿件就有三分之一的错字。编辑没有嫌弃而是做了修改发表,这对陈登科是极大的鼓舞,使他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不要因为稿件长而放弃其中有用之处。有的稿件写得冗长啰唆、沉闷枯燥,或主题不突出、枝蔓横生等问题,让人看得头昏眼花,兴趣索然,会影响编辑的审阅情绪。但也不要就此放弃不管,或许稿件中的某一部分或细节有亮点,有刊发价值,应有耐心地坚持看完才能最终决定。

第二,适当顾及平衡。汇集到新闻媒体的稿件内容来自不同地区、单位部门,群体个体,内容包罗万象。编辑对许多方面都应当兼顾,应考虑到一个平衡报道的问题。

中心与非中心报道的适当平衡。各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报道中心、重点,围绕这个中心、重点来优先选择一些类型的稿件。如某个时期国计民生的热点,公众关注的话题,世界发生的大事等。但也不要因此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稿件,所谓红花还要绿叶来扶持,重点也是在非重点的衬托下凸显出来的。好比一条主干河流,有其他一些支流陪衬才显出大河的磅礴气势。

各种内容多样报道的适当平衡。一张报纸宛若一部百科全书,社会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军事、法律、宗教、习俗风尚、日常生活等以及自然界运动的种种变异的题材,都应考虑适当兼顾,让受众见识到世界变动的琳琅满目,了解到社会生活与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即便是某一行业,也存在内容的多样性。如教育领域的报道题材,从类别上来有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从性质上来讲有政治思想教育、课堂知识教育、实验技术教育;从层次上来讲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从某一层次如高校来讲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不应遗漏。

各个地区部门报道的适当平衡。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新闻传播也常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一般来讲,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部门的新闻多,对这些地区、部门报道也多属正常,但也不要因此而忽略对欠发达地区与部门的报道,要避免新闻中的“嫌贫爱富”倾向。如果长期在媒体上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势必也会让受众慢慢给遗忘,这便不利于受众全面地了解国情现实。近年的国际新闻报道就有失衡现象:占人口少的发达国家新闻多,占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新闻少。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应通过选稿来改变。

正面报道与负面新闻的适当平衡。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及方式运转,并生存着无穷无尽的矛盾现象,自然与社会是辩证地美丑相形,福祸相倚地运动、发展。世界如雨果所言是“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关”[13]。只要社会是稳定的,那么人们的积极实践便是主流,新闻报道多表现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自是题中之义。但也不要忽视甚至毫不顾及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即现实中背离实践规律性、目的性的消极落后现象。社会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选择稿件只有从两方面都把握,才能让受众较为全面地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因此在选稿中必须坚持辩证法,既要突出主流方面的光明、美好、积极等活动,也要反映支流方面的黑暗、丑陋、消极现象,这样展示给受众的现实图景才比较完整的而不是局部,新闻传播的宗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既优先选择弘扬真善美的新闻,同时也兼顾那些披露假丑恶的稿件,两方面相结合有助于受众全面认识复杂的现实社会,避免出现舆论引导的偏颇。

第三,充分利用来稿。无论来自何方的新闻稿件,都是一种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在选好刊发所用的稿件后,其余稿件也应尽可能地发掘它们是否还有潜在的价值。比如,有的稿件因时机或环境原因不能立即采用,看看是否有备用的可能;有的反映问题尖锐或敏感而不宜公开刊发,看看是否可作为内参上报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有的稿件反映的矛盾问题,看看是否有必要转交有关部门处理使之能得到关注甚至解决;有的稿件中是否还隐藏着其他有价值的线索,可以进一步的补充采访,等等。总之,应当珍惜所有的新闻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稿件的一点一滴,这也有利于鼓励作者向新闻媒体投稿的积极性。

第四,考虑稿件利弊。关于这点,前面在谈稿件的社会效果是已有所及。西方的报纸在这方面也都重视,只为吸人眼球而不管社会效果的新闻报道,也会遭读者的反对,2012年12月6日,新加坡著名的《联合早报》刊登的这篇稿件就表明了这点。

刊登“死前一瞬”《纽约邮报》被骂翻

(联合早报讯)美国小报《纽约邮报》四日在头版刊登一张惊悚的照片,画面是一名男子即将遭进站地铁列车撞上,标题写着:“这名男子即将被撞死”,引发读者群情激愤,强烈质疑摄影记者为何见死不救?媒体又为何要刊登这样的照片?

警方表示,受害者是五十八岁的韩基苏(音译,韩裔),住在纽约市皇后区,他三日在曼哈顿“时报广场”地铁站和一名精神失常男子争执时被推下月台,他踉跄起身试图躲避进站列车不及,在众目睽睽下活活被撞死,卡在列车和月台之间。警方已找到涉案男子,并予以拘押。

在《纽约邮报》刊登的照片中,受害男子韩基苏转头看着进站的列车,想以双手攀爬上月台,但无法及时脱身。照片是该报特约摄影师艾巴希所拍摄,他当时恰巧在月台上等车。

艾巴希在《纽约邮报》网站表示,他当时以照相机的闪光灯,警告列车长有人掉落在轨道上,他的力气并不足以拉起受害者:“我想要救他,但我想不出任何办法。一切发生得太快了。”

《纽约邮报》在官网的影音报道中似乎想暗示,报纸的照片是摄影记者救人心切之余意外拍到的,但读者并不买账,立即严词批判该报摄影记者和编辑对这起悲剧根本是麻木不仁。

二、关于失误的纠正

(一)纠正失误的意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表明任何人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在新闻实践中亦然,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出现差错是难免的,不论是事实上的还是技术上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受众发现的还是自己检查的,不论何种情况,一旦发现都应勇于纠偏更正。媒体上出现的差错总是和编辑工作有关,有的可能就涉及选择稿件。特别是当前新闻市场竞争加剧,报纸的版面与广播电视的频道多,用稿量大,又要抢时效,往往会因选稿、修改或编排而出现差错。进行纠正也是在编辑这个环节,因此应正视这个问题。

第一,体现媒体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大众媒体的生命,及时对发生的差错更正,表现出媒体对公众的负责任的精神,“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实际上,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下,一家媒体出现差错特别是较大的失误时,想置若罔闻甚至掩盖几乎是不可能的。媒体间的竞争化格局,使得新闻真相在不同媒体的报道中互相印证,自己有了失误不吭声,也会被别的媒体映衬出。况且,“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追寻真相的能力都在提高,辅之以发达的网络,白纸黑字的差错是无地可遁的。有时受众提出的常常是一些细节如某个词语不准确、某张照片不适当等问题,这在有些媒体看来可能不值一提,或者轻描淡写地在内部提醒一下。但从制度的严格而言,这些细节差错背后显示的是媒体理念的问题。如把司法机关没有确定其嫌疑人是否有罪之前就称之为“歹徒”、“罪犯”,显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也是一种“媒体审判”。因此,襟怀坦白,不怕丢面子而勇于道歉,努力回归新闻真实,磊落地展示出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善后的状态,不仅是对受众负责的态度,也是新闻理念的外延,契合了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如2012年6月25日,《经济观察报》在头版位置上,就几天前刊登的一篇失实报道刊出致歉声明,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第二,督促从业者提高修养。记者、编辑按照媒体道德标准和业务要求在新闻实践中进行的活动,有什么不足、疏漏?通过媒体内部与外部的检验,在媒体上公开指出来,有助于形成新闻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责任意识,是一种对采编员工的自我加压,对受众的一种承诺。《新京报》的系列更正栏目,已经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运作机制,在报社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种敬畏感。编辑记者每天打开报纸,往往先读2版的“更正与说明”栏目,看看有没有涉及自己的差错问题,它事实上已成为锤炼从业人员严谨作风的“安检门”:这样的更正不单单是纠错,而是再度提醒了采编人员必须坚守对报道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负责的理念,如2013年6月15日刊载的《更正与说明》。

【解释说明】

6月15日新京报A12版《两男子抱**裸奔未名湖畔》,报道中提到的线索提供人,在电话中自称“作家李敖之子李戡”,昨日李敖之子李戡证实,其本人从未以电话或电子邮件形式报料。特向李戡致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