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人大版郑兴东 > 第三 分析稿件新闻价值(第1页)

第三 分析稿件新闻价值(第1页)

第三节分析稿件新闻价值

主要是从传统的新闻价值因素方面去考察析稿件的内容。

一、内容的新颖性

新闻的活力是内容新颖,事物是过去没有或者罕见稀有的,或者是它过去曾经出现过但现在又有了新的变化发展,这是选择新闻稿的先决条件。清朝学者李渔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受传者报告各种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创造、新风尚、新经验、新人物、新问题等,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正是内容新颖将新闻同历史区分开来。二者的联系只能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记录的是新发生的事,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事。蔡元培为徐宝璜写的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学》作序说:“史所记不嫌其旧;而新闻所记,则愈新愈善。”“人们关注新闻正是基于它内容的新,向社会传达各种新鲜信息,满足人们对新颖事物的好奇、需求以及对他们所带来的启迪,将新闻当做采取下一步行动指南的参考依据,不然他们就看历史书、教科书去了。新闻的内容陈旧甚至充塞一些大话套话,对受众就没有吸引力,无法在新闻市场立足。”

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新颖要求,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从心理学上看,人们之所以对新事物感兴趣,在于它们大都反常,脱离事物原有运动的顺时针轨道,打破了旧事物的局限与平衡,给人一种惊奇意外,吸引人对之进行观照。从这点来讲,西方“人咬狗”的新闻观有一定的道理。事物的变动越反常,新闻的内容越新鲜,也就越能引人注意。“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正是强调新闻的这种反常性。新闻内容的新颖主要包括下面几点。

第一,动态新。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新闻传播最普遍的活动,报纸每天都报道着大量的动态新闻。事物的新动态包括各个领域有意义的活动,具有社会实践的内涵,如政治动态的选举、党代会、人代会、领导人言行等;经济动态如工业、农业、交通、金融、展销会、洽谈会、市政建设、外贸出口等各种经济活动;国际动态如中外合作、跨国协商、外交纠纷、战争与和平等;科技动态如卫星发射、航天巡游、科学发明、高新成果等;文艺动态如影视新剧、文坛力作、歌舞选秀、体育动态如各种训练、项目选拔、比赛夺冠……总之,每天发生在各个领域的变动层出不穷,它们是新闻报道最为普遍的内容主体。

第二,成就新。新成就体现出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及本质力量,报道中展示各个领域创造的新成就,可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鼓舞民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把社会生活推向更高的境界。近年我国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各个领域的新成就一日千里,给新闻传播提供不无尽的素材。

第三,经验新。经验是人类创造的总结,社会实践中不断遇到各种新问题,人们又在不断探索解决的方法,问题的解决就产生了新的经验,它是社会创造的内容之一,给人学习借鉴,开阔视野,促进实践活动中的更高追求。经验作为精神财富被更多的人所掌握,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我国报纸肩负指导性的职能,各种新经验的报道便是指导性的体现,这也是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方面。

第四,人物新。新闻人物的含义广泛,各领域的明星、名流、官员等公众人物,因其频频露面媒体为人所熟悉,都可称作新闻人物。这里所指的新闻人物并非是一般的“媒体明星,而是指各领域涌现的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新创造、新事迹的卓有成就者,他们既属于新闻人物的行列,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具有榜样的力量。

第五,问题新。现实的纷繁复杂,不断衍生出各种矛盾,成为障碍社会前行的绊脚石。媒体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与矛盾,必须坦然面对并勇于揭示,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既让公众看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更是动员全社会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地向前发展的。

第六,景象新。自然界变幻莫测,种种变动的信息如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楼、树挂雾凇、地壳突变、海啸火山等,随时凸显出自然界的奇观。新闻传播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同样包含了对自然界变动的反映,它们也是新闻园地里的常见题材。

此外,新闻内容的新颖与时间是相连的,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看。

一是时间与上述内容重合,新闻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里报道,如马克思所指的那样,新闻的“时间就是一切”。[5]恩格斯也说过:“丧失时机对这类文章(指报刊新闻——引者注)来说是致命的。”[6]广播电视、网络的实播和微博的发送,就最新了。事实发生后拖延一段时间才传播便降低了新闻的价值。迟来的报道对受众来讲可能仍是第一次知道的信息,却总让人有如鱼刺卡在喉咙般地不愉快。如当年的“千岛湖游船被焚”事件,境外的媒体很快进行了报道,炒得沸沸扬扬,而国内一个多月后才披露。这种“马后炮”不仅使其价值大打折扣,还给境外谣言的可乘之机。

有的事实已发生了,因为种种缘由没有公开发布,一段时间后某种偶然因素由人披露、甚至若干年后才经人发掘出来,只要有个新闻由头发表也能给人以新鲜感,在时间上也不能说是陈旧的。如2013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爱德华斯·诺登在香港披爆出“棱镜门”事件,披露美国政府从“9·11”之后就在施行一项称作“棱镜”的庞大工程,即通过网络秘密监视本国民众的通信与世界各国,特别是长期非法侵入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网络窃取机密。美国实施“棱镜”监视全球网络的事实虽然早就存在,却是首次报道出来公之于世,因此仍然是新闻,而且是震惊世界的美国政府“大丑闻”。

有的新闻是某种渐进性的事态,如对某种现象的总结、某种风气的形成,某种事物还在变化或反复之中的报道,它们没有明定的日期变动标志。如新华社播发的《坚定沉着战狂澜》长篇通讯,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凡历程,其时间跨度一年多,并且这种克服金融危机的战斗还在继续。这种对事态的描述虽然主要是过去时的,但读者仍然受到鼓舞、激励与启发。

图3-6《人民日报》对神舟十号发射的提前报道

还有的新闻是预报将发生的大事。这类新闻在时间上“超前”,但它们有着严谨的依据,必将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只要报道的根据成立理由充足,这种新闻依然是很有价值的。如我国神舟十号飞船是2013年6月11日下午才发射升空,而清晨出版的报纸已提前报道了这一重要消息(见图3-6),读者也认为这是重要新闻,没有人觉得这事还没发生便报道就不是新闻。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在参加莫斯科G20峰会期间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中外媒体此前在8月14日就根据外交部发言人的谈话就进行了报道,因为这种世界聚焦的事情到时一定会出现,没有哪家报纸会认为“事实还没有发生”而放弃这样重要的新闻。

二、内容的重要性

重要性指所新闻报道的内容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性而言,是新闻价值的因素之一。内容涉及的社会领域、社会成员越广泛,其影响的程度会越深刻。“凡同多数人利益相关,为多数人所关注的事实,被认为有社会意义,也就有重要性。”[7]即要着重考察新闻与受众的关联程度,会在多大范围内引人关注,与多少人的利益或兴趣相连。

如内容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关系到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民生大计诸如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物价、环境、安全等,通常都能引起广大受众的普遍重视,有的甚至超越疆界波及国际。我国的党代会、人代会召开的新闻重要,就在于这些会上要制定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全方位发展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其不仅关系到国内,还牵涉到世界走势,因此令全球媒体瞩目。一些国际新闻,因能触发诸多国家的敏感神经,都使得许多媒体关注。如2013年7月4日至10日,我国和俄罗斯的海军精锐尽出,组成强大编队举行名为“海上联合-2013”的军事演习,旨在深化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的能力,提高在联合行动下的组织、协调、保障能力,表明两国共同保卫区域安全的决心。因此,中俄这次最大规模的海上联合军演的新闻,就显得相当重要,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的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

突发性新闻的重要性,就在于这种新闻会强烈刺激人得神经引起关注。突如其来的地震、洪水、瓦斯爆炸、交通事故、房屋倒塌、恐怖袭击、核原料泄漏等在瞬间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新闻表现出鲜明的冲突性、刺激性特点。冲突性的主要表现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多表现为乱砍滥伐、植被毁坏使得水土流失,耕地减少,荒漠化加剧;污水废气排放污染了水质、空气、土壤,这些都损害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环境,并使得气象异常而扩大了地质灾害。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8]冲突的规模上有个人之间的冲突和集团之间的冲突,性质上有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宗教等冲突,方式上有口角争论、拔拳相向、持械打斗到发动战争等,它们都会对人的感知、情绪造成刺激。各种自然灾害、人间悲剧会迅速刺激人的感知神经而引起严重关注。新闻对人刺激的强弱,与事态的性质、涉及对象的多少、地缘的远近、心理的异同联系密切,成正比关系。事态越严重或涉及对象越多,刺激性就越强。如冲毁几片房屋、伤亡几十人的暴雨,与夺去几万人生命、上百万难民失去家园的汶川大地震相比,后者刺激的强度显然远大于前者,新闻也就越显重要。

上面提到的新闻的重要性,是新闻发生时已表现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有些事件的影响要过一段时期才能显示出来,在考虑新闻的重要性时不仅要看到前者,还要看到后者。对于前者编辑容易觉察,因为这种影响在新闻中往往有所表述,而对于后者则容易忽略,因为新闻所写的事物的社会影响还未完全显露,对此尚无足够的表述,但这类事物经传播后也可能引起社会关注。比如某些新生事物开始时的发展尚不甚明朗,但可能预示着发展方向,对未来的某些方面可能产生影响。如2013年起陆续在全国开展的中共“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属于这类新闻。

当然,新闻的重要性也只是相对的,有的新闻对某些受众会显得重要,而另一些受众来说可能觉得并不重要。如关于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闻,这对那些相关家长来说就觉得非常重要,十分关注。而对与此没有什么关系的城里人来说,可能就没有觉得有多重要了。

三、内容的接近性

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新闻与受众在空间上的接近,即地理的接近性。新闻的价值与事实发生地和传播地的距离大小成正比关系,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社会生活的实践与经验表明,人们对周围事物变动的关心远胜于遥远地区的事物,因为人们应付环境总是先从近处开始,身边环境与其生活、工作、学习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将周围的环境熟悉了、掌握了,然后再逐渐地向外延伸拓展。如果连身边的环境都不了解便贸然前行,就有可能摔跟斗或走弯路。这也是受众青睐本地新闻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需要新闻,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与为了在下一步的活动中寻求抉择的参考依据总是密切相关。所以,地方媒体通常都是以报道当地的新闻为主、外地的新闻为辅,都市报总是当地新闻占据大量版面,地方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也多是当地发生的事。

二是新闻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即情感的接近性。新闻虽然发生在异地,即便遥远,如果与和受众在心理上较为接近也具有新闻价值。因为对某种事物在人的心理上没有什么距离感的话,在情感上就比较容易引起共鸣,饶有兴味地去关注。一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新闻,只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上、情感上等方面与我们有某种联系,就能吸引我们去了解、认识。2013年7月7日,一架韩国客机在美国旧金山机场降落时发生事故,两名浙江的中学女生不幸遇难。尽管事件发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但新闻立刻让广大中国民众关注,国内各大报纸都在显著版面刊登并进行连续报道,因为两名死难者是中国人,在同为中国人的心理上引起悲伤是很自然的。即便是他国的媒体对此次空难也都报道,因为对遭遇不幸的人表以怜悯是一种普世的人道情怀,这种灾难新闻没有地域的界限,在任何地方都有接近性,引发受众为不幸者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这种心理即情感上的接近因素较多,如民族的、阶层的、文化的、职业的、兴趣的、年龄的、性别的等,其中民族的因素所占比重最大。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历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9]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使同一民族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趣味爱好、思想观念上有共同性,发生在本民族身上的新闻,不论空间距离如何都十分关注。也正因为心理接近的缘故,有各类适合不同受众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在新闻市场争相斗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