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面的色彩
色彩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看只是光的波长的显示,不同波长刺激视觉感官就看到不同色彩。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自然的物理属性的一种反映,即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心理感受。由于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经常接触各种色彩如火红的大阳、碧绿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金黄的麦浪等,便赋予了色彩以一定的生活意义和观念情感,逐渐使色彩成为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引起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带给人几多欢乐与哀伤。如红色被描写成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使人联想到火焰、革命;绿色象征着宁静和稳定,能唤起大自然的清新感觉;黄色被看做安静和愉快,蓝色有时描述为抑郁和冷淡等。也有人把色彩分为冷暖两色,认为趋向或接近红色的红、橙、黄等是暖色,趋向或接近于蓝色的绿、蓝、紫是冷色,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间色。
人们对色彩的这种寓意来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与不同方面的相互联系,对其审美是历史积淀的必然。这种联系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审美经验,使色彩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色彩常常被摄入文学艺术的创作视野,赋予不同的色彩以特定的情感内涵。“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人在这里由绿而生出丝丝寒意,仿佛对晓寒产生出轻重的感觉;因红而涌出股股暖流,好像听到了春天喧闹的声音,春光里色彩寄托着作者多少惆怅多少欢欣。闻一多的《色彩》诗堪称经典:“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赐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我便溺爱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诗人以色彩抒怀表达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原本无生命的色彩被诗人赋予一定的社会属性和感情因素,变得十分亲近美好。
色彩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还原生活更为逼真,给人带来更多的喜怒哀乐,黑白电视很快被彩电替代便表明这点。早期报纸只有黑白两色主宰新闻的色彩历史,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彩色印刷,但限于经济方面的条件,也仅偶尔在特殊的日子里在版面的个别地方套一点红或绿等色。当代高新技术进步使彩色印刷成本的下降提供了普及彩色报纸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彩色报纸始盛于西方。彩色报纸的含义“并不同于传统报纸套红、套绿的套色概念,而是指可以在报纸上印刷彩色照片的报纸。因此,报纸上带有彩色照片,便是现代彩色报纸的标志。”[5]彩色报纸在我国开启的历程是20世纪90年代,跨入21世纪便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是体现报纸当代性的显著标志,各种报纸以彩色作为吸引读者、强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越是大众化的娱乐性报纸,越是重视版面色彩尤其是运用彩色图像。这是新闻传播的趋势。色彩增强了报纸的表现力,使版面富有各种变化,有助于营造气氛吸人眼球,同时带来审美享受。版面上多种色彩显得繁花似锦五彩斑斓,能进一步获得读者的青睐。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一份仅有白纸黑字的主流报纸了。色彩在版面中除了美化版面增强审美效果,主要有以下作用。
1。强化信息
人们在生活中赋予某些色彩以一定的意义,那么,在一定的场景下这些色彩就代表着某种信息,人们都能对其领悟,如城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所表示的含义。传递信息是报纸最基本的功能,色彩在版面中的运用发挥出使信息增殖的作用,因为它本身就是某种涵义的代表,能直观地传播视觉信息。即便在传统的黑白报纸时期,偶尔见到报纸套红也立刻会由此觉察到有喜庆事件,读者迫不及待地要阅读新闻。彩色新闻照片更能准确地显示出事件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一些由冲突或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照片中鲜血四溅的惨景,其信息会比黑白照片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震撼力。
如2013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这天,许多报纸在报道中都涉及了环保内容,并运用了彩色照片来对比:照片中乌黑的河水、灰蒙的天空、焦黄的土地,一瞥之下就知道这是受污染严重的地区;在另外的照片中,蓝天白云、湖泊碧清、山野青翠、鲜花盛开,一看便明白报道的是环保工作搞得出色,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如果用文字来描述,无论多少篇幅,读者毕竟只是感性的认识,黑白照片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它只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灰色。至于新闻里反映生活中人们衣着俏丽、影视新剧画面、国际大型展览会或体育赛场的彩旗飞舞等,彩色照片的信息含量比黑白照片传达得更丰富些。
版面上的空白也是一种不着彩色的色彩,标题与图文周围留有适当空白,表现出一种对比、或增加图文强势的信息引人注意。有人在版面编排时把空白当做浪费,将版面塞得水泄不通,看着给人一种压抑感。空白并非都是多余,也是以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信息,特定时期更可派上用场,当年重庆新华日报的“开天窗”,就向读者传达了某种信息而起到政治斗争的妙用。
2。表达情感
人们对色彩产生心理感应而赋予它某种含义,多基于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因素,使之具有较强的情感表达意义。上面在谈到色彩的审美特征时,主要在讲它被人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情感,这种意义与情感在当今报纸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报纸上色彩的传情功能与色彩的信息作用,实际上常常合二为一。目前对于重大喜庆事件版面上色彩的运用都很频繁、娴熟,它们既是某种信息的增值传递,也是报人情感的宣泄。如十八大召开我国报纸除了标题套红,大幅彩色照片都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表示欣喜之情外,不少报纸还用红色的刊头、题花、色块等多处的红色来进一步强化情感,营造报纸与社会欢庆的气氛,报摊上几乎都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令路人也受到感染,驻足关注购买阅读。正如《今日美国报》副主编里查德·柯蒂斯说:“色彩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播新闻。新闻并非白纸黑字。色彩使人们更具体地看到新闻的真实面貌。”[6]这种巧用色彩来传情的手段,值得借鉴。
图6-38《扬子晚报》在汶川地震哀悼日的第一天的头版
反之,报道某些让人伤感的不幸事件,版面上则尽辅冷色基调的色彩,特别是着重用黑色来表示对遭遇不幸者深深哀悼之情,浓郁的人文情感跃然版上,借以深深地打动读者,表达一份同情、一份悲伤,增添了版面的悲怆、沉痛的氛围,强化了悲剧新闻的效果,令读者潸然泪下。如《扬子晚报》在汶川地震哀悼日的第一天的头版,报头的黑色替代了往日的红色,整个版面的底色也全是黑色,在此基础上突出一个大大的白色的“哀”字。报纸黑白两色的强烈对比,深深表达了报社在这一天的哀悼之情(见图6-38)。
3。凸显强势
所谓强势就是事物吸引人注意的一种特性。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对版面各处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对那些醒目的、刺激性强的地方总是最先引起兴趣,优先考虑阅读。色彩本身具有刺激人视觉感官的作用,并且直观地传播信息。色彩这一优势运用到版面上,便天然地表现出强势意义,能将读者的视线迅速吸引到某个单独的色彩点或色彩面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7]。因此,运用色彩成为当今报纸版面增加强势的重要手法。每当版面要强调某一稿件、某一位置时,便常常对此采用或加重色彩的方法,如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或者套用彩色,或者在稿件中增加底纹、色块,即刻显出强势。现在每遇重要事件,如报道党代会、人代会、航天飞船升空、大型展览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都经常利用色彩来强调新闻,这些新闻不论在版面上的什么位置,其色彩与别的地方相比都显得突出,也就比其他地方表现出强势,读者视觉便被聚焦于此。如果加压题照片或彩色照片,则色彩更重强势更显突出。许多报纸为突出某些娱乐性新闻,更是频繁利用色彩,增加强势吸引读者。色彩这一意义为编辑用来凸显版面强势,为新闻传播效果锦上添花,这也是编辑创造性的体现。
二、版面的内容审美特点
版面内容是要向读者传递客观外界发生的变动,表达报纸的喜怒哀乐情感,版面的形式都是为这两者服务,读者看报最终要了解信息,从版面的形式导入实质性的内容。
(一)内容的新颖性
作为社会百科全书的报纸,要在版面的方寸天地云集世间时事、人生悲欢、五谷种收、虫鸟啾鸣等现实的种种变化。信息源源不断而又错综复杂,报纸版面再多也只能展示信息沧海中的一粟,而读者却希望从这“一粟”中窥出世界变幻的绚丽多姿,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能够自由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的信息,才能得到完全的精神解放。”[8]那么,有限的版面就要集纳现实变动中最具价值的新闻,将那些分散的有意义的现象,整合为互有联系的版面反映出社会的总体风貌。在信息时代,信息消费已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报纸内容只有新颖丰富,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的报纸内容广泛信息荟萃亲近读者,有的报纸虽充塞内容可读者觉得没有兴趣,就在于它们题材匮乏苍白,或是说教或是媚俗,如食之无味的鸡肋拼盘。
人们历来对新鲜事物格外关注,清代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道出了新事物以美的风韵吸引人的真谛。报纸是新闻纸,必须反映出现实中最新最有意义变动,才会使人耳目一新。编辑要“钻进去,想了又想,分析又分析,同各省报纸比较又比较”[9],方可尽可能多地在版面上表现出新闻。读者鸟瞰版面,满目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必定心旷神怡情思悠悠,尽情品味新闻。报纸以内容的日日新吸引读者,独家报道更能给人以审美,领悟信息世界的奥秘。报纸内容的新颖与编辑的新闻策划、稿件加工、版面编排紧紧相连,来自编辑的进取开拓、不断创新。缺乏新鲜内容的版面宛若一潭静水激不起人的情感涟漪,近年有的报纸扩版幅度不小,信息含量却并没有随之增加,读者兴趣索然,其原因在于其内容的有效性即新颖性差,具体表现是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人云亦云的多独家的报道少,与实际生活无关的内容多百姓想知道的东西少,有的甚至大量下载网络,似乎成了网络的纸质文字版,此种情形被称作为“泡沫版面”。
(二)内容的表情性
新闻传播反映现实世界的变化要客观公正,但又是由人的行为活动带来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排除情感的参与,因此新闻报道并不只是机械被动的描摹,不免带有传播者的主观态度,中外报纸概莫能外。情感随着人的活动地融入到事物的变动之中,新闻烙有人的一些情感印记便不足为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文畅。”[10]所以,报纸洋溢编辑的情感便是题中之义了。如版面上节日报道的喜庆气氛、灾难反映的严肃庄重、日常新闻的平易近人等,都有编辑的喜怒哀乐情感贯穿其中,借以影响读者引导舆论。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在在报纸上的运用,无论设置何种“议程”都受着编辑的态度影响,就版面本身来讲,也经过了示意和传情的发展历史。
表情达意在版面中的体现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是径直通过稿件内容,如评论、述评、小言论、编者按等各种言论形式以及标题烘托,将编辑的态度直接表达出来,尤其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反映,更要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全国党代会、人代会召开,大江南北欢庆不息,神州到处张灯结彩,各家报纸版面在这期间都喜气洋洋,不论文字还是图片或是评论,内容无不洋溢着热烈氛围,直接表达出报纸和大众的欢欣鼓舞。而对于那些涉及人民生命财产的新闻,诸如地震洪水、车祸空难等惨烈的灾害,则是掬一把同情的泪水表达出哀伤。对那些危害国家安全利益或民族尊严的事态如“藏独”“疆独”的分裂言行,则是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与批判。
图6-39《人民日报》(海外版)对美国“棱镜门”的报道的版面安排
版面中的间接达意则更平常,主要是以“版面语言”来实现的,即通过稿件在版面中的不同地位、标题的大小以及编排手段的运用来强调某种态度、意义,如运用线条、装饰、色彩来渲染、烘托欢快,或对不幸事件表示致哀悲痛等感情。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特点含蓄地表意,它更体现出版面的一种艺术美。特别是在版面编排中运用巧妙的组合来诉诸读者的悟性,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果。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版面,版面中的世界地图上盘踞着一只硕大的蜘蛛,其向周围伸出的几条线,将版面内容切割成几部分。这样的组合,象征着在美国政府的“棱镜”工程实施下,各国的信息都被其秘密监控。读者还没有具体接触新闻内容,就已经从版面形式这样编排的匠心独运中领会了报纸的立场态度了(见图6-39)。
不论直接还是间接,版面的表情达意都要和社会与时俱进、同乐同悲。其中,热情反映生活中的主流即常说弘扬主旋律,应成为报纸版面的内容特色。对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成就、新经验在版面上彰扬,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形象感染人、激励人,这并不只是我们的报纸所重视的,加拿大华人学者赵鼎生在研究西方报纸时,就认为它们的报纸也注重“以饱满的热情赞扬社会与人生的光明,用光明激励着读者奋发向上。”[11]有种误解,似乎谈到报纸的可读性或情感态度,都要求内容轻松愉悦、满足消遣。这种简单化的要求忽略了报纸结构的特点,没有区分不同报纸的性质。尽管各种报纸都要客观及时、真实全面地报道社会的变动,这是新闻传播的规律,但各种报纸的具体任务、读者对象有所不同,在党报与非党报、专业报与消闲报等的版面上,各自的情感态度应有所侧重,有的表现要严肃端庄,保持其权威性特色;有的要喜笑颜开,追求娱乐休闲;有的两者兼而有之亦庄亦谐,它们不能互相取代而可以互相学习。
(三)内容的差异性
中外报纸都有主流报纸和非主流报纸、严肃性报纸和大众化报纸之分,或有大报与小报之称谓,这表明了各种报纸的报道内容各有侧重,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报纸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种报纸,版面上的各种内容反映的也应是“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现实。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是光明与黑暗、欢乐与忧伤、热烈与文静、优美与畸形等既尖锐对立、又和谐共存的矛盾统一体,它造就了万事万物的差异性,衍生出世间的恩恩怨怨,却又是如此地让它们处于多样统一之中。报纸是现实变动的缩影,它需要将生活中发生变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崇高与卑下、健康与衰亡、成功与失败、磊落与阴谋等事实,和谐地融入版面之中。这就意味着版面的内容所传达出的声音,不应是舆论一律的同一,更多的情况下是表现出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可以从各个方面去展示:有社会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法律、宗教等)的差异;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差异;有同类事物间的差异;有异类事物间的差异;有同类事物与异类事物间的差异,等等。正因为报纸内容的这些差异,方能激发起读者的审美体验,从中窥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丰富和变化。正是版面上的这些内容差异性,表明现实世界是变化的,在变化中统一,在统一中变化,这既避免了版面内容的单调贫乏,也让人充分领略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中的报纸的内容没有差异,各报都是鼓吹阶级斗争、大批判、斗封资修等政治方面内容,这种“千报一面”的现象,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贫乏、人们思想观念的单一。
内容差异性在版面上最明显的是正负新闻的对比。从现实来看,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诗情画意的生活是社会的主流,版面的重点应表现这些内容,这符合辩证法的重点论。但版面上如果只注意正面报道,忽略甚至漠视另一面,即现实中那些背离实践规律性、目的性的消极现象,便是有违辩证法的两点论。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先进的积极的一面是主要矛盾,落后的消极的一面是次要矛盾,版面上唯有从两方面都把握,既要突出社会主流方面的光明、美好的内容,也要反映支流方面的丑陋、落后现象。这样的版面展示在人面前的现实图景才比较完整而非局部,报纸的宗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版面内容的这种差异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当然,这种差异性只是从反映现实的总体情况而言,并不是要求每天或者每个时期版面的内容都要平均搭配,各方面都要符合某种模式各占多少比例。一个时期整个社会或某方面的变动频繁一些,各种信息无疑就会多一些,版面上内容的差异性也就会表现比较明显。如果一个时期整个社会或某方面的变化缓慢甚至停滞,各种信息就会少一些,版面上内容的差异性也就相应小一些。版面不顾现实强求差异甚至本末倒置,那样只能曲解现实误导读者。版面内容的差异性,实质上还是报纸作为社会百科全书的丰富性、全面性的体现。